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耕新墾遺與環境演變:以明代江漢平原的農業開發為例

2017-11-10 23:25:36張建民
江漢論壇 2017年10期
關鍵詞:環境

摘要:江漢平原的自然環境,深刻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變遷,頻繁的陵谷變遷,乃該地區土地資源稟賦最為突出的特征,亦成為社會經濟諸多問題的根源。明代江漢平原的圍垸墾殖,在體現人與自然界之間相互抗爭的同時,又充滿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矛盾。堤垸農田坍漲無常,淡水捕撈業長期持續,新增堤垸內的田地,并非都是新辟耕地,即使新辟耕地,亦未必全是生荒,同一塊土地在不同時段被反復墾辟的現象絕非罕見。研究江漢平原的環境史,切勿忽視這一基本特征。地籍混亂、土地兼并、賦役負擔輕重懸殊等,多非單純的社會問題,受環境制約,江漢平原的田地清丈也更為復雜困難。

關鍵詞:江漢平原; 環境;耕新墾遺;滄海桑田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10-0098-07

有明一代為江漢平原地區農業發展的新階段,由于大量流移人口持續不斷地涌入、落居,江漢湖區的水土資源進入大規模、快速開發時期,其中,筑堤圍垸的墾殖形式尤為學界關注,而由此促成的糧食生產能力提高,更是備受重視。① 不過,已有的研究雖然已經關注到大規模圍墾帶來的環境變化,對自然因素的強大、深刻影響卻似仍然重視不夠,尤其立足于長時段考察自然環境演變及其與人類活動的互動,環境及資源稟賦與區域社會文化發展的關聯,仍有許多課題需要深入、系統的研究。

一、明代江漢平原的資源開發

1. 田地墾辟的展開

元明之際,湖廣地區為改朝換代戰爭的策源地和主要戰場之一,江漢-洞庭-鄱陽間屢遭兵燹,不少地區破壞嚴重,“煙火寂然”②。由此而導致大面積田地荒蕪自不待言,且早已受到研究者關注。然而,如此背景下的田地荒蕪,在江漢平原卻蘊涵著較之其他地區更為復雜的問題,簡而言之,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重視。

其一,堤防廢壞。江漢平原河港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是典型的水鄉澤國的地貌景觀,“夏秋泛漲,一望萬頃茫然”,堤防乃大規模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條件。“歷查從前歲之豐歉,皆由堤塍之修廢。”③ “春夏水漲,堤防不固,田產廬室竟付波濤,國計民生兩受其困。故曰此處以堤為命,防堤甚于防盜。”④ 長期戰亂狀態下,或因修防失時而致堤防潰決,或因社會動蕩而致潰決堤防無暇修復。堤防不修,欲大面積墾復田地而不能得。

其二,比田地荒蕪程度更為嚴重的是陵谷變遷,或者說滄海桑田之變,即田地與河道湖沼之間發生的易位。江漢湖群為淺碟形淤積性湖泊,水淺易淤。宋元以來,隨著上游山區開發程度提高,與來水相隨的泥沙淤積加重,洪水經過、潴集之地較易淤高而為平地,亦有受堤防圍護長期未經水沙沖淤的田地反而低洼。過去較多關注河湖之淤積、圍墾,忽視了田地易位而為湖泊水面。實際上,宋元以后江漢平原上許多湖泊消失的同時,亦不斷有新的水面或湖泊生成。

其三,伴隨著田地荒蕪的還有田地經界混淆,產權或使用權失據。河湖淤積乃至于田地與水面易位,湮沒了原有的疆理界限,致田地歸屬不清,甚或讓清厘無從措手。

正是因為如此,江漢平原歷史上才會不止一次的出現“水天一色,川原莫辨,魚游畎畝,田地悉歸河泊”⑤、“土曠賦懸,聽客戶插草立界”⑥ 之類的景況,尤其在改朝換代之際。除了地方志等官方文獻,諸多家族的譜牒亦有記載。漢川《汈汊黃氏宗譜》稱:“明初武漢經兵燹之余,土著畢逃亡,故鄂籍多來自江西。汈汊湖奠宅,田漁為業,密邇江襄”⑦。沔陽《劉氏宗譜》的記載頗為具體:

昔我祖之始來此土也,當明季開創之初。漢沔間

陳氏亂后,人民鮮少,沔陽之北境有大湖,東南際江,

北距漢陽,我祖自西江來,泛此湖,愛其水清魚美,

領其地于官,標竿以為界,周回數十里,擇其地勢稍

高者而宅焉,今王家溝是也。⑧

劉氏一下就能夠領地數十里,充分證明江漢平原“土曠易墾”、“地曠而土有遺利”的程度,也正是這大面積的淤積沃土,成為戰亂之后吸引各地移民的重要條件。

明政權建立后較長時期的安定局面和農業經濟的恢復,提供了人口增長的有利條件。在江漢平原地區,一方面是流移人口的集聚落居,另一方面是本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二者共同促成了區域人口的迅速增加。從當時人口增長的意義上講,前者的影響甚或超過后者。明代江漢平原大規模的耕地墾辟正與人口的增長并行。⑨

墾殖擴張在平原湖區主要表現為筑堤圍垸,圍湖造田。所謂堤垸,即“古汙萊魚鱉之地,就濱水高處范而成田,名曰垸田”。“濱湖之民就湖淤地圈筑墾田,謂之堤垸。”⑩ 堤垸名稱,在各州縣不盡一致,但其實質并無大的差異。無論垸田在江漢湖區興起于何時,明代為其興盛、發展時期卻是可以肯定的,有大面積的湖荒灘地在明代被圍墾成田。

江漢平原上的筑堤圍垸墾殖活動規模大,進展迅速。所謂“地當江漢之間,最多湖渠,民便魚鮮利。又因湖渚環堤為垸而業耕其間”{11} 的情況并非沔陽一地所獨有,而是江漢平原上江陵、監利、潛江、天門、鐘祥、京山諸州縣共同具有的資源特征。明朝初年,由于赤剝穴口的湮塞,監利縣就修建了天興、赤射、新興等二十余垸。{12} 潛江縣在成化以前亦已有堤垸四十八處。此后各州縣堤垸愈修愈多,以地處江漢平原中心的沔陽州的記載為典型。童承敘嘉靖《沔陽州志》載:

明興,江漢既平,民少墾田修堤。是時法禁明白,

人力齊一,堤防堅厚,湖河深廣。又垸少地廣,水至

即漫衍,有所停泄……故自洪武迄成化初,水患頗寧。

其后佃民估客日益萃聚,閑田隙土,易于購致,稍稍

墾辟。歲月寢久,因攘為業。又湖田未嘗稅畝,或田

連數十里而租不數斛,客民利之,多瀕河為堤以自固,

家富力強則又增修之……夫垸益多,水益迫;客堤益

高,主堤益卑,故水至不得寬緩,湍怒迅激,勢必沖

嚙……主客之垸皆為波濤。endprint

這里首先記述了沔陽州堤垸圍墾的狀況,即湖田有連綿數十里者;其次是指明了“客民”是圍垸墾殖的重要力量,而且“又湖田未嘗稅畝,或田連數十里而租不數斛”;其三是關注到當地水土格局的重大變化——由明前期的“湖河深廣,又垸少地廣,水至即漫衍,有所停泄”,一變而為后期的“垸益多、水益迫……水至不得寬緩”。不僅指明了現象,而且涉及了墾殖原因及其后果,是明代江漢平原土地資源開發與環境演變相互關系的重要論述。

除了人口增加這一來自社會的墾殖動力外,河湖中上游山區墾殖導致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積也為湖區圍墾創造了自然地理基礎。以沔陽州大湖為例:

此湖上通江,下承漢,漢水之漲也,夏多泥,秋

多沙,率停淤湖中,歲復一歲,湖中漸高,昔之汪洋

無際者,時則秋冬水縮,平原彌望。湖之洪流(洪流,

河中深處也。見《穆堂別稿》)一線東注,寬不過一

二丈。地形既高,庶草蕃蕪,有蔞、有芹、有菰、有

菱、有芡;……已而蘆荻遍生。{13}

汛期“汪洋無際”,“秋冬水縮,平原彌望”,恰是江漢平原淺碟形湖泊水文的基本特征。得泥沙淤積之助,具備這種特征的湖泊很容易成為圍墾的對象,而“庶草蕃蕪”、“蘆荻遍生”已有被圍墾之機。特別是到明代中后期,河湖淤積日漸嚴重,修堤圍垸隨之增多,各州縣地方志中不乏此類記載。嘉靖《漢陽府志》載有時人面對“楚壤半陂澤,漁罟之課輸與田賦等。歲自正德末季,經四十年濁流成漳趨下,如潿深藪漸漲為平陸”之變遷,慨嘆“桑田滄海變,往事復而今”之詩文。

《漢川縣志》則有“居民墾湖作田,水畝減而茭塌增也”之說{14},縣境有南湖,隆慶年間就被當地民人于湖渚障堤為垸,延袤八十余里,蔚為可觀。{15} 成化以前已有堤垸四十八處的潛江縣,自“嘉(靖)隆(慶)間沙洋、夜汊繼決,陂澤漸成高隴,沿河為堤垸幾半于舊。”{16} 據記載,到萬歷時潛江堤垸已達一百余處。天門亦至少有七十余處,江陵地方文獻中亦有三十垸左右可稽。{17}

各州縣堤垸規模大小不一。大者輪廣數十里,小者十余里,最小者僅數百、數十畝。而且存在興廢無常的情況,因此,就筑堤圍垸與田地墾辟間的關聯言之,統計堤垸數目僅有參考意義,并不能成為考量平原湖區墾殖擴張程度的確切數據。不過,地方文獻中的有些記述,可以從一個方面給我們一個定性的結論,這就是河湖水域面積的萎縮,以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格局變化,乃是不爭的事實。萬歷《湖廣總志》有論曰:

平成既久,民多濱水為居,或填筑而業之,敵潛

沔之間,所謂滄浪、句、雍諸澨皆大不容刀,甚或至

不可辨。{18}

“滄浪”、“句、雍諸澨”皆為水名,語出《尚書·禹貢》:“嶓冡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刀”則是小船。時人又有《楚均田議》文指出:

楚故饒湖利,而滄桑徙易靡常,昔為沮洳,今稱

沃衍者,不啻萬萬,荊郢尤甚。大姓與游民強有力者

據之,計畝歲入數鐘,專其厚積,坐攫齊民,食亡租

稅,而苦積逋者曾不得以涂足而收半穗。彼獨非王土

哉,而吏不敢問……{19}

無論河道還是湖泊,水域面積無不大幅度縮減,填筑圍墾的程度都很可觀,所造成的變化后果顯著,給時人留下了強烈的印象。暫且不論這些新墾田畝被誰占耕,向官府納稅與否,大面積的沮洳湖荒畢竟被開墾為田地了,土地面積的增加應是可信的。

必須指出的是,上游山區墾殖與平原湖區墾殖之間的關聯,丘陵山區水土流失的影響是復雜的,泥沙淤積除了為筑垸圍墾打下了自然基礎外,還會導致河湖水道、水面的淤塞。萬歷《湖廣總志》云:“近年深山窮谷,石陵沙阜,莫不芟辟耕耨,然地脈既疏,則沙礫易崩,故每雨則山谷泥沙盡入江流,而江身之淺澁,諸湖之湮平,職此故也。”{20} 河道淺澁、諸湖湮平的后果之一是水位抬高、宣泄不暢,從而引發洪澇災害。水位抬高及洪澇災害的威脅,反過來迫使原本不需要堤防保護的田地要修堤圍垸,所謂“垸益多,水益迫,客堤益高”,正是這一變化的寫照。前述相關州縣堤垸數量的增加,無疑與墾殖擴張密切相關,但新增堤垸內的田地,并非都是新開墾的耕地。而“水至不得寬緩,湍怒迅激,勢必沖嚙”,既是大量修堤圍垸的必然結果,又成為新一輪修堤圍垸的起因。

2. 持續久遠的淡水捕撈業

由于河港縱橫,湖泊眾多,淡水捕撈業曾經是江漢平原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諸多屈家嶺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一致證明,江漢平原廣泛的水域,為以水產品為主的采集和漁獵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21} 那么,經歷了數千年的土地墾辟和種植業發展,已至傳統農業盛期的明代,采集漁獵性質的淡水捕撈業是否已經消亡殆盡,甚或不復存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從諸多記載中可見,明代的淡水捕撈業仍然發達。地方文獻稱:“楚壤半陂澤,漁罟之課輸與田賦等。”{22} 沔陽州“地鹵民貧,以耕漁為業”{23} ,“傍湖澤者食漁利,暑炙日,寒觸冰,唯持網罟為生涯。”{24} 潛江縣“縣以水名,田漁相半”{25}。時人描寫時俗的詩文中,亦多述及,如“水國舟為市,漁家葦作檣。春深茭筍美,秋晚稻花香。菱芡充常貢,魚蝦售遠商”{26};“家家住水閣,日日下漁罾……翎羽充王貢,魚蝦入歲征”{27} 等。明初數以百計的河泊所設置及其可觀的魚課收入,亦足以從一個方面給以佐證。{28} 盡管經歷過大規模的圍垸墾殖,大面積的水面被墾辟成為田地,種植業得到空前的發展,但淡水捕撈業仍然不可忽視。沔陽《劉氏宗譜》載:

沔陽之北境有大湖,東南際江,北距漢陽,我祖

自西江來,泛此湖,愛其水清魚美,領其地于官,標

竿以為界,周回數十里……天順朝始附籍納稅,乃招

集漁戶而收其課以自給。是時,魚甚賤、利甚薄,而endprint

此湖上通江,下承漢,漢水之漲也,夏多泥,秋多沙,

率停淤湖中,歲復一歲,湖中漸高,昔之汪洋無際

者,時則秋冬水縮,平原彌望。湖之洪流一線東注,

寬不過一二丈。地形既高,庶草蕃蕪,有蔞、有芹、

有菰、有菱、有芡;草深而魚聚,有鯉、鯽、鯖、

鲙、鱒、鲖、鲇、鳊等類;鱔、鰍、蝦、蟹,賤不

數矣。凡魚,生者曰鮮魚,鹽漬而曝之者曰干魚。

鮮魚秋冬轉販,走諸山縣;干魚則上走樊襄,下達豫

章。已而蘆荻遍生,沿漢諸邑之薪皆仰給焉,則其利

益饒矣!{29}

基于良好的自然條件,該湖水產豐富,而劉氏之經濟生活頗得水產之利,亦顯而易見。所謂“地當江漢之間,最多湖渠,民便魚鮮利。又因湖渚環堤為垸而業耕其間”{30},正是江漢平原成為“魚米之鄉”的基礎。沔陽《劉氏宗譜》還比較了筑堤圍垸前后的效益和變化,字里行間,流露出顯著的自然主義傾向。明代前期,劉氏家族在王家溝一帶的經營活動是:

擇王家溝以東之高地芟柞之為菜田、二麥田,菜

麥皆落種于秋冬,刈割于早夏,收獲既畢,潦漲始生。

于時植柳成林,編荻為園,瓜瓞、果蓏、桑麻之屬周

乎廬垣。曠地既多,牛羊豚彘寢訛游息,恣其所便。

鵝鴨之群唼喋水草,孶生易蕃。地廣而稅輕,產饒而

食寡,用是筑學舍,聘名師,弦誦之音寖寖乎起矣。

約自萬歷末年始,應該與水患威脅增加有關,劉氏所在湖區的筑堤建圩工程大規模展開。與充分利用湖區自然資源的多種經營相比,“圍湖為田,與水爭地”的投入大、負擔重且飽受自然災害之苦的問題暴露出來,以致不由得對漁獵經濟形態生出懷念之情:

魚蝦蘆葦之利,天施地生,不勞人力,而又不憂

水旱也。田則經界、溝洫、牛種、農具、耕耘、收獲

之費不貲,頻歲沖決,十載九潦矣。湖之利網罟自給,

終身不見官長也;田則有水利之官專督堤防矣。

除了以淡水捕撈為主業的采集漁獵性質的經濟領域,還有季節性的漁業生產活動,“春夏力農,秋冬業漁”是江漢平原許多居民的共同習俗。“其地云夢之區,春水泛漲,農民遷近原隰耕墾,秋冬時移居近湖泊,網罟自給。”{31} “濱湖居民,水涸則耕,水長則漁,生計系焉。”{32} 《漢川縣志》對此亦有具體記載:“其同塚一帶,土瘠民貧,西成之余,即攜妻子乘漁艇轉徙于沔之南、江之東,采菱拾蛤以給食。至東作時仍歸事南畝。逐歲習以為常。”{33} 至于遇到洪澇災害的年頭或季節,淡水捕撈更成為主要的生計來源。正所謂“江漢彌漫二千里……稻粱雖盡魚蝦肥”、“夫婦近來無活計,手攜繒網取魚蝦。”{34} “積潦之鄉不能種植,以漁為業。”{35} 時人雖然感慨“其民不得不棄耒耜而丐命于湖澤,可念也”{36},卻也難以無視“民豐于魚,饑不為災”{37} 的相對幸運。江漢平原因此而有“魚貴則米賤,米貴則魚賤”{38} 的諺語。

明代已是中國傳統農業發展的盛期,江漢平原則是屈家嶺文化的中心地區,其間經歷了數千年的土地墾辟和種植業發展。諺語“湖廣熟天下足”為人們津津樂道,有意無意間加強了這樣的印象:江漢平原種植業高度發達,相對落后的采獵經濟應該退出歷史舞臺。然而,事實上在長達數千年的農業墾殖之后,眾多河港、湖泊等大面積水體仍然存在,采集漁獵性質的淡水捕撈業不僅沒有消亡,而且依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經濟部門。

二、環境與地籍混亂

作為傳統農業社會最基本的生產資料,田地之歸屬、使用諸關系至關重要,歷來備受重視。經歷過長期的演變發展,中國古代土地關系的構成亦呈復雜樣態,因此不斷有占田、課田、均田、經界、清丈諸舉措。中國古代土地關系構成之復雜,明代可謂典型,江漢平原尤其典型。就土地的自然屬性而言,水田、旱地、山地、塘乃基本種類,但在江漢平原,又有河泊所水面演變而來的漁田、湖田、洲土等特殊種類。田地的社會屬性更為復雜,以潛江縣為例:田有官田、沒官田、民田,地有官地、沒官地、民地,山有官山、沒官官民山、民山,塘亦有官塘、沒官官民塘、民塘。以征收賦稅論,各種田地又有三等九則之別,而租稅最重者則有沒官重租官田、安南田、學田、寺田、觀田、水陸事田、書院田等。此外,明代藩封制度更增加了藩田名目,而封藩數量之眾,以江漢平原為尤。{39} 潛江縣就有楚王、福王、蘄水王、光澤王、惠王、潞王等親郡王府藩田和宗室官莊田地。繁多名目之別的要害在于產權、使用權以及種類、等則不同決定著錢糧、徭役、地租負擔的輕重,而有意無意混亂地籍的目的或后果無疑是負擔不均。

1. 滄桑屢更:田水易位與地籍混亂

導致江漢平原地籍混亂的因素來自社會和自然兩大方面,以往的研究論及地權或土地占有關系時,較多地注意了社會現象,如權勢之家的蒙混詭寄、地主的侵奪兼并等,對自然因素的影響則相對忽視。事實上,自然因素不僅有時直接導致地權轉移,而且為土地兼并提供了有利條件,其影響廣泛深刻,不可低估。

在洪水、泥沙等沖積作用下,江漢湖區的水文環境演變甚為劇烈,堤垸、田地之沖崩坍塌,河道、湖泊之淤淺堙塞,相互激蕩,先后交替。湖沼低地墾殖本身就是人與水爭地的過程,受環境制約,明代江漢湖區的田地表現出一個鮮明特點——坍漲無常,檢閱相關記載,“崩淤不常”“陵谷倏更”“淤沉不一,滄桑屢更”成為最常見的關鍵詞。尤其是正德、嘉靖以后,湖區各州縣的有關記載更為顯著。

地處漢江下游的潛江縣,“地勢洼潴,土田崩淤不常。故民無百年恒產,而家無屢世素封。每水漲堤潰,陵谷倏更,所謂吾疆吾理者已不可考。”{40}最能反映這一變化的是魚課和漁田。“嘉隆間,沙洋、夜汊繼決,疆畛淤沒,有指別項田地侵占民田者,有以民田規避于別項田地者。其漁田舊為湖,后多淤為田,高者反洼而注水。久之,民田內亦自相朘占,貿易推收,高下冒亂,版籍莫可憑據。又三等起科,繁雜弊叢,逋賦日積,糧日以不清。”{41}“以秋糧捏作漁糧者有之”,“以漁糧罩占民田者有之,甚至田在腹內,冒名漁田,而秋漁二糧兩無輸納者有之”{42}。嘉靖以后,漢江多次漲溢,漲溢則田地被淹沒,而農民被迫流徙他處。而經歷夜汊水沖淹之后,有地名三湖一帶,淤積出的肥沃田地一望無際。“川澤淤而成壤,魚不得畜,而賦載赤歷,額輸戶工二部者,責之壤地猶逋以年積,拷禁瘦死,不可勝紀”{43}。體現在官府田糧冊籍上的漁田面積已很可觀,而由原本的河湖水面演變成為田地的實際面積可能更大。{44} 當然,由原本的稅糧田地被淹沒積水從而淪為湖沼的現象同樣存在。endprint

相對于潛江縣而言,天門縣本來稍居上游,地勢亦較為高平。但是,自荊門堵筑沙洋堤,“河不西泛而東徙”,潛江又開泗港口,“河不曲走而直沖”,于是洪澇災害頻發,“滄桑輒成洼潴”,大片的田地被淹沒成湖、成沼澤。時人程維瑛在《請均加餉疏》中寫道:

今城西南縈環百里間萑苻如箐,沙磧如邊,凄然

可念。凡河泊所割據,固千百年賦區也。欲攝而問其

額租,一葉隨風猶是。{45}

江陵、監利一帶亦復類似。石首:“江岸河濱,東坍西漲,變易無定。”{46} 監利:“瀕江多洲,淤坍靡定。”{47} 明人蕭仕賢《白洋》詩描述滄桑更易云:“高蘆迷望渺無津,井灶千家已陸沉。車馬路逢狐覓穴,稅糧田在樹成林。海桑更變還經眼,云漢昭回只痛心。”{48} 監利縣舊治在上坊里,環城諸村都是肥壤腴土,后來,濱江地帶淤積土地經墾殖而逐漸沃饒,舊縣治所在反被水圮廢。不得已縣城徙至南部,縣境北部舊有的三十六垸田地也浸廢成湖。嘉靖年間,漢水決潰漫溢,原來浸廢的地方反又被淤成高阜,偏南部的沃壤再受漬淹荒廢。結果南北境均高,縣境中部頓成洼下。{49}

或北淤南坍,或東漲西塌,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表明當時湖區土地的墾殖與人們治水技術水平之間的不協調。人們尚未能在利用范圍內控制水的泛溢及其對墾殖田地的浸害,也可以說當時的墾殖范圍已經超出了人們所能控制的、維持正常水土關系的限度。在這個階段上的人與水的抗爭中,人們尚未取得最終勝利——保持穩定的墾殖利用狀態。

淤沉不一,滄桑屢更的后果,影響絕不止于自然層面。坍漲無常,經界混淆,為土地兼并,地權轉移提供了條件。不少土地糾紛的爭端,往往起于經界不清。豪強地主乘機兼并,進一步導致田地面積與賦稅負擔、田地種類與賦稅等則不相匹配甚或完全相悖并存。明人袁國臣在其《清田記》中指出的潛江縣現象,可以代表湖區州縣的一般情形:

潛之為邑,當漢下流。自嘉靖以來,漢水數漲,

漲則田沒而民徙,田沒則經界淆,民徙則故業失,猾

里豪右往往乘此蠶食之。漁田、屯民與民田犬牙交錯,

而民田之稅較漁屯所輸不啻十之七八,小民欲紓目前

之急,率影射以售。以故阡陌其田者無升合之稅,稅

至數十石者地鮮立錐,弊也久矣。{50}

如前所及,由于疆畛淤沒,有指別項田地侵占民田者,有以民田規避于別項田地者。豪強乘利便之機,以漁田名義收買民田;民田本身亦自相侵占,上下其手,貿易推收,高低冒亂,以致錢糧版籍莫可憑據。

2. 勢豪、官軍、客民:亂籍兼并三因素

影響地籍混亂的社會因素主要有三。其一是宗室權貴和豪強地主的恃勢侵吞兼并。有明一代,湖廣境內先后分封建藩的朱氏宗室親王十九位,子孫延續與明王朝同終的有八位,加上嘉靖龍飛的興王府,共計九王府。此外還有封建鄰省、協撥湖廣田地的潞王府和福王府等。諸王府雖然分布于武昌府、長沙府、荊州府、武岡州、安陸州、襄陽府、德安府、衡州府、常德府、蘄州等七府三州內的廣大地區,而以江漢平原最為集中。這些王公貴族們除了奏討得賜大面積田地之外。還恃勢以各種手段侵占、兼并民間耕地,河湖淤積是蒙混侵吞的大好機會,而淤成的洲灘類土地乃其主要目標。荊王朱瞻■在蘄州“強占民田”{51};景王朱載圳在德安“越界奪民產為田莊”{52};“土田湖陂,侵入者數萬頃。”{53} 岐王朱祐■在德安爭奪民地。御史王宗載專疏指出:“或因經界相連而肆其兼并,莫敢誰何;或因彼此相爭而誘其投獻,陰為報復。”{54} 監察御史劉寅向萬歷皇帝陳奏潛江的情況說:

況楚地廣闊,大半蘆葦之場,東決西淤,原無定

在,而決者淤者莫非民田,歲有正賦,但彼權勢見淤

者則起貪心,其中湖地市口,皆侵冒為已物,莫敢誰

何。賦稅將何從出辦乎!而民田與府田多犬牙相雜,

小民俛首,任其侵越,棍徒投獻,圖行已私,一為府

之佃民,則有司不敢問,隨其暴虐鄉閭,邈無忌憚。{55}

沔陽州的問題與潛江縣大體相同。“頃年湖多淤為膏腴,而各藩奏請為業。士夫之有力者亦從而強占之,民無所得利,而黠者又以己業跳入其中,賦日逋而民亦日貧。”{56} 不難看出,鯨吞侵占之外,百姓被迫投獻是王府兼并土地的重要方式之一。景王在德安所得田地,亦有“奸民投獻,妄張其數”者。{57} 連萬歷皇帝也不得不承認這類事實,他指出:“小民因差役苦累,多將田產投進王府,以希影射。有等豪暴強宗,往往擅離封城,于各州縣吞占田產,有司知而不問。”{58} 不知萬歷皇帝是真不知還是有意推脫,事實上不是有司不問,而是大多不敢問。

大肆侵占和兼并的結果是,朱明宗室貴族各家在湖廣的田地面積大大擴張了。嘉靖皇帝庶四子朱載圳封景王,嘉靖四十年(1561年)就藩德安府,當時賜給他德安府屬隨州、安陸、應山、云夢等縣境內的紅廟等莊房七處,孝感縣境內東山、漢川縣境內劉家隔等四處水租房地九百余頃,另有沔陽州境內等數處湖泊和石首、監利境內柴洲數處。到萬歷末年,有人統計景王所有的實際莊田數,包括山場湖陂在內已達四萬頃以上。{59} 弘治年間,興王朱祐杬就藩安陸州,得賜莊田3839頃,后加賜近湖淤地1352頃,到嘉靖中葉,該王府莊田湖地已達8130余頃,到萬歷末年,據戶科給事中姚宗文統計,該府實際莊田數目已高達兩萬余頃。{60} 王府不僅兼并大量土地,而且重租盤剝佃民,給湖廣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宗室貴族之外,豪強地主的兼并、侵占亦普遍存在。有關“豪俠隱射”、“豪黠并兼”、“黠胥豪商相為乾沒”、“猾里豪右乘機蠶食”的記載比比皆是。貴族豪強占有大面積土地,并不光明正大地報官登籍,而是千方百計地隱匿、詭寄、影射以逃避賦稅負擔,或者避重就輕,地籍不清又導致了賦役紊亂。

其次是衛所官兵對民地的侵占,這個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亦未給予應有的關注。明代湖廣境內衛所林立,據萬歷《大明會典》記載,湖廣都司、湖廣行都司、興都留守司計有武昌、岳州、荊州等三十余衛,郴州、夷陵等近四十個千戶所,另有名目繁雜的司四十余處,衛軍、土軍遍布各地,為數之多在內地行省中是名列前茅的。屯田制度的推行,又使屯丁、屯田廣泛分布在省境各地,萬歷《大明會典》所載嘉靖中湖廣的屯田面積達5074972畝。其中,江漢平原的衛所占有重要的地位,先后設置的荊州中護衛、襄陽衛、安陸衛、荊州左護衛、沔陽衛、武昌左右中三護衛、德安千戶所、枝江千戶所、武昌右千戶所、黃州衛、蘄州衛等,大多在江漢平原區域。軍官、軍士、軍丁侵占民間田地的問題相當嚴重,有關記載中不乏此類事例。前揭《楚均田議》評論云:“屯非獨楚有也,而楚之屯非昔之屯矣。按制每軍給屯五十畝有奇,今屯浮者什伯其額,此非獨依山濱水之地耕新墾遺也,蓋亦占射焉。”軍屯非法占侵民地,導致了軍田、民田的混淆不清。endprint

大量流移客戶占地墾殖而不登籍,為造成地籍混亂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前面曾經指出,進入湖廣地區的流移客戶為明代湖廣墾殖擴張的主要力量,這就是說,有相當面積的土地是由流移客戶占耕的,而流移客戶占耕的土地中,至少有相當大的比例是沒有登籍、不承擔賦役的。此種現象的產生,與明前期的人口政策頗有干系,明統治者立意將勞動者固定在原籍和固定的職業上,不準變動職業,嚴禁地區間流動。凡逃戶、流民一概予以遣返,一般不允許在新居地落戶登籍。{61} 因此,流移客戶不在編列范圍,大面積的湖田、山地亦征課無及。在江漢湖區,沔陽、監利各地都存在著這樣的情況:

膏腴之田、湖澤之利,皆為彼(客戶)所居,捆

栽以歸,去住靡常。故有強壯盈室而不入版圖,陌阡

遍野而不出租糧者矣。{62}

或云“丁壯盈室而藉口客丁免于編列”,客民不僅僅進行墾殖,而且侵奪土著田產,甚至田產為流民之業,賦役由土著承擔。流民墾殖大多是食地利而不輸租賦,曠丁力而不應差徭。客戶或流移的數量龐大,因此而導致的地籍混亂頗為嚴重。{63} 主客之間蒙冒而爭、訟獄不斷,故不少有識者都建議將流移客戶隨地登籍,與當地土著一體按照田產多寡承糧當差。{64}

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致使江漢平原地區的田地籍帳數額不清,等級不確,所有權、使用權名實不符,反映在社會層面上最突出的問題是:“田連阡陌者無擔石之糧,而貧無立錐者多倍賦之苦。生民日困,逃竄日多。田地日荒,逋負日積。”由于最終影響到朝廷的財政收入,自然也成為統治階層最為關心的問題,于是有眾所周知的土地清丈類舉措。

三、余論

統治者歷來重視正經界、清丈田地之類的問題,孟子所謂“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清丈田地一直是歷代王朝推動農業生產、穩定社會的重要舉措,亦是中國經濟史上的重要內容。然而,厘清經界并非易事,江漢平原的田地清丈更為復雜、困難。萬歷五年(1577年)至萬歷六年的潛江縣田地清丈,在江漢平原具有代表性,主事知縣朱熙洽《清田記》、《請清漁糧詳》等文所述,頗能說明問題:

或問田必有畛,制也,惡用清?曰:為畛之不明,

故清耳。曰:畛何以不明?曰:楚故多水患,而潛于

楚撮土也,襄漢會流,決口數四已,而渾沙漸積,湮

沒界址,民惟視強弱藝治,而田額紊矣。且漁湖徙入

民田,漁課輕,富者利糧之輕,非漁田不收。而鬻者

亟于求收,則以糧田假漁田以售,即存糧不顧也。是

以有田者無糧,糧多者尠田而糧額又紊矣。又有王府、

太府官莊之田,顯承等衛籽粒之田,亙邑之中,十居

三四……{65}

清丈之后,將原本分粟地、漁田、糧田三等起科改為“更三等為一則”,通計全縣實在科糧田為1102270.3畝,以五小畝三分六厘一毫四絲八忽折為一大畝。“按升定畝,糧一升為一畝,不分等則,一例起科。”對漁田也進行了相應的調劑,除原湖水聽辦本課外,每漁糧一石加高田一十三畝,低田則加二十畝,用以完納漁課。“此外余田,系是無糧地土,方派秋糧。”{66} 當時號稱“田有定形,賦有定額。”“糧有實在,按籍了然,無隱沒之患”,視作田地清丈成功的范例。

然而,且不說制造地籍混亂的重要因素如王府、太府莊田以及軍屯的田地均未列為清丈對象,亦勿論清丈過程中的諸多弊端{67},不得不強調的是,受環境制約,江漢平原的田地清丈根本無法克服急劇的環境變化帶來的田地變動難題。因為,地貌、水文環境這類長時段影響因素的存在,連河湖水面與田地都在不斷易位,遑論地籍。每每洪水過后,“桑田滄海之變,不可問矣。”{68} 如此局面不斷出現,欲經界正、田地清何其難也。

地瀕洼渚,變遷靡常。昔之經界明辨者,不愈時

而肥瘠紊淆。飽豪猾以魚肉孱弱,不均之害孰甚乎。{69}

地方文獻留下來的清代相關記載,也有助于我們對問題的理解。沔陽州:“吾沔本稱澤國,淤沉不一,滄桑屢更。有昔本上糧而今為湖野,有向稱荒塌而今成膏腴。完無田之差者所在多有,享無糧之土者不一而足。”{70}潛江縣:“河道因多淤塞……昔年滄海半成桑田。”“一經水泛,湖淤為洲,陸沉為淵,甚至河流遷徙。疆域有贏絀,鄉區有變更。”{71} 清人杜潔澐有詩云:“我生百罹又逢此,桑田變海一彈指。”{72} 而且,由于人類活動所及自然環境的范圍擴大、影響程度加深,江漢平原洪澇災害發生之頻率,自明代始有不斷加劇之趨勢。

有了這樣的觀照,再去看明代乃至清代江漢平原的農業墾殖,耕新也好,墾遺也好,大多具有相對性,田地的墾辟是一個不斷反復、擴展的過程。新增堤垸內的田地,并非都是新開墾的耕地,而新開墾的田地,亦未必全是生荒,同一塊土地在不同時段被反復墾辟的現象絕非罕見。

如果把考察的時段進一步放長,視野更加拓寬,將會引發對江漢平原的資源開發、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人與自然關系等基本問題更加深刻的思考。作為屈家嶺文化的核心區域,江漢平原自新石器時代始,經濟形態即以稻作農業為主。考古發掘表明,屈家嶺文化基本的生產方式是在低濕的環境中開辟水田種植水稻。同時,廣闊的水域、充沛的水量亦養育了豐富的水生生物,相關的采集和漁獵活動成為重要的經濟補充。遺址的孢粉分析,大量出現的重圈紋、波浪紋、渦旋紋等陶器紋飾,出土的陶龜、陶魚以及鏃、石球、盤狀器、魚叉、魚鉤、網墜等漁獵工具,皆可證明漁獵文化的興盛。研究者認為:中全新世的江漢平原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加之同中原文化交流便捷的區位,具備了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有利環境條件。因此有邊畈文化、油子嶺文化,尤其屈家嶺文化的先后興起、發展,并成為長江中游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區域。隨之興起的石家河文化時期,達到了長江中游新石器文化發展的頂峰。{73} 在此期間,距今約5000—4400年間,長江中游地區經歷了一次較大幅度降溫,平均氣溫比之前低2℃左右。降溫使得氣候變得干涼{74},其年代正與屈家嶺文化的年代(距今約5000—4600年)大致相當。可能正是氣候發生突變,再加上人口迅速增加的壓力,僅靠采集、狩獵無法滿足生活需要,就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動力。其后石家河文化的衰落,亦與江漢平原氣候變化、長江水系泥沙淤積加重、人口增加及隨之而來的人類活動范圍不斷擴張、急劇擴張引發的水患災害加重等有關。endprint

兩相比較不難看出,有關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及其發展變化的描述,所揭示的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兩者關系隨時間歷程的動態變化,似乎與晚近人們印象中的江漢平原社會經濟發展變化進程有著諸多相似,特別是在人類活動與環境關聯層次上加以考察,也許其間還能找到更多與此類似的時代。那么,這種相似的本質是什么,或者說持續體現出屈家嶺文化時代的基本特征又意味著什么,先民選擇的經濟生活方式深受生存條件、自然環境制約,并不是、也不能隨意進行選擇。新石器時代以來,長江中游地區自然環境的變遷與其社會文化的發展軌跡之間是否存在著很強的對應關系?其間尚有諸多具體環節、直接關聯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注釋:

① 張家炎:《明清江漢平原農業經濟發展的地區特征》,《中國農史》1992年第2期;張家炎:《明清長江三角洲地區與兩湖平原農村經濟結構演變探異——從“蘇湖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中國農史》1996 年第3期;黃進良:《近500年江漢平原湖區土地開發的歷史反思》,《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第4期;張建民:《清代江漢—洞庭湖平原堤垸農業的發展及其綜合考察》,《中國農史》1987年第2期等。

② 同治《漢川縣志》卷22《雜記》引《江漢舊聞》。

③ 陳宏謀:《培遠堂偶存稿》卷25。

④ 馬翰如:《筑堤詳文》,盤嶠野人輯:《居官寡過錄》卷4。馬氏曾任安陸郡丞。

⑤ 乾隆《漢陽府志》卷15《藝文》。

⑥ 同治《漢川縣志》卷22《雜記》。

⑦ 共和戊辰(1988年)漢川《續修黃氏宗譜·原序》。

⑧{13}{29} 民國沔陽《續修劉氏宗譜》卷64《恒產志》。

⑨{63} 關于明代湖廣地區的人口變動,參見拙作《明代湖廣人口變遷論》,《經濟評論》1994年第2期。

⑩ 嚴以方:《堤防議》,見乾隆《江陵縣志》卷8《建置·江防》。

{11}{20}{30} 萬歷《湖廣總志》卷33《水利下》。

{12}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74《湖廣三》。

{14} 同治《漢川縣志》卷9《堤防》。

{15} 同治《漢川縣志》卷7《山川》。

{16} 康熙《潛江縣志》卷3《輿地》。

{17} 參見康熙《潛江縣志》卷3《輿地》,嘉靖《沔陽州志》卷8。

{18} 萬歷《湖廣總志》卷33《水利下》。關于“滄浪”、“三澨”是水名還是地名,是水名又指何水,學術界均有不同看法,此處顯然認定為水名,且就在江漢平原區域。

{19} 章潢:《圖書編》卷39,參見《古今圖書集成》卷58。

{21} 屈家嶺文化遺址中發現的漁獵工具主要有鏃、石球、盤狀器、魚叉、魚鉤、網墜等。

{22} 嘉靖《漢陽府志》卷2《方輿志》。

{23}{56} 萬歷《承天府志》卷6《風俗》。

{24} 光緒《沔陽州志》卷2《地輿志·風俗》。

{25} 劉楚先:《潛江縣志序》,萬歷《承天府志》卷14《藝文》。

{26} 何喬新:《景陵書事》,《椒邱文集》卷21《詩》。嘉靖:《沔陽州志·藝文》載童承敘《與余方伯論魚牙書》云:“沔沮洳之區,蓬葦之澤,誠魚蜃之所聚,網罟之所集也。”

{27} 李濂:《沔陽紀俗》,萬歷《承天府志》卷15《藝文》。

{28} 參見拙作《明代湖北的魚貢魚課與漁業》,《江漢論壇》1998年第5期;《明清長江中游農村社會經濟研究》,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31} 萬歷《湖廣總志》卷35《風俗》。

{32} 乾隆《江陵縣志》卷3《方輿三》。

{33} 康熙《漢陽府志·與地九·風俗》。同治《漢川縣志》卷6《風俗》。

{34} 萬歷《襄陽府志》卷47《藝文》。

{35} 光緒《潛江縣志》卷8《風土志·風俗》。

{36} 萬歷《湖廣總志》卷2《方輿·漢陽府》。

{37} 光緒《沔陽州志》卷1《天文·祥異》。

{38} 乾隆《荊州府志》卷17《風俗》。

{39} 參見拙作《明代兩湖地區的宗藩與地方社會》,《江漢論壇》2002年第10期。

{40} 康熙《潛江縣志》卷3《輿地》。

{41} 康熙《潛江縣志》卷9《賦役》。同書卷3《輿地志》亦有類似記載:“嘉隆間,沙洋、夜汊繼決,陂澤漸成高隴,沿河為堤幾半于舊。厥后疆畛盡易,糧漁冒亂,賦逋民憊。又粟地漁田民田三等起科,頭緒繁錯,黠民猾吏互倚為奸。”

{42}{66} 朱熙洽:《請清漁糧詳文》,見康熙《潛江縣志》卷3《輿地志》。

{43} 尹大本:《昌侯去思碑記》,見同治《漢川縣志》卷20《藝文志》。

{44} 參見拙作《明代湖北的魚貢魚課與漁業》,《江漢論壇》1998年第5期。

{45} 雍正《湖廣通志》卷91《藝文》。

{46} 同治《石首縣志》卷3《民政志》。

{47} 同治《監利縣志》卷1《方輿志》。

{48} 同治《監利縣志》卷11《藝文志》。

{49} 康熙《監利縣志》卷1《方輿》。

{50} 袁國臣:《清田記》,萬歷《承天府志》卷14《藝文》。袁氏乃潛江縣人,萬歷間官參政。

{51} 《明書》卷88《荊記》。

{52} 《明史》卷206《顏鯨傳》。

{53} 《明史》卷120《諸王五》。

{54}{69} 康熙《潛江縣志》卷9《賦役》。endprint

{55} 劉寅:《陳經理川湖事宜疏》,見《皇明留臺奏議》卷9《時政類》,明萬歷三十三年刻本。

{57} 《明史》卷227《郭惟賢傳》。

{58} 《明神宗實錄》卷418,萬歷三十四年二月丁巳。

{59} 《明世宗實錄》卷491,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又見葉向高《請減福藩莊田疏》,《皇明經世文編》卷462。

{60} 《明孝宗實錄》卷129,弘治十年九月;卷159,弘治十三年二月;《明世宗實錄》卷182,嘉靖十四年十二月;《明神宗實錄》卷524,萬歷四十二年九月甲戌;卷525,萬歷四十二年十月戊子。

{61} 參見拙作《明代的人口政策與人口逃移》,《武漢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62} 嘉靖《沔陽州志》卷8《河防》,順治《監利縣志》卷4《賦役》,嘉靖《常德府志》卷6《食貨》,嘉靖《澧州志林》卷3《地理》。

{64} 如孫原貞《大戒疏》,周洪謨《安中國定四夷十事疏》,丘浚《江右民遷荊湖議》等,分別見《皇明經世文編》卷24、卷44、卷72等。

{65} 《清田記》,康熙《潛江縣志》卷3《輿地》。

{67} 康熙《潛江縣志》卷9《賦役》:“萬歷七年,知縣朱熙洽請清丈,除王府、太府即屯田仍舊額不丈外,盡民漁田丈之。”

{68} 乾隆《漢陽府志》卷15《堤防志》。

{70} 劉佐國:《清丈錄》,光緒《沔陽州志》卷4《食貨·賦役》。

{71} 光緒《潛江縣志》卷10《河防志》,卷3《輿地志》。

{72} 光緒《潛江縣志》卷20《藝文》。

{73} 莫多聞、趙志軍、夏正楷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環境課題主要進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文集(環境卷)》,科學出版社 2009年版;李楓:《江漢平原5.5—3.4 kyr BP環境變化及其對古文化演替的影響》,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74} 陳業新:《長江中游地區距今10000—1800年間氣候狀況研究》,載《歷史時期長江中游地區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專題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簡介:張建民,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2。

(責任編輯 張衛東)endprint

猜你喜歡
環境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心境
環境與保護
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高等院校環境類公選課的實踐和探討
掌握“三個三” 兜底環境信訪百分百
我國環境會計初探
中國商論(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不卡影院| 91麻豆国产视频| 婷婷亚洲视频|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爽妇精品|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裸网站|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狠狠亚洲五月天|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欧美亚洲激情|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亚洲综合香蕉|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99re在线视频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一本综合久久| 91原创视频在线|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福利视频| 91亚瑟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午夜a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国产jizzjizz视频|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中文字幕|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国产白浆在线|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99热精品久久| 丁香婷婷久久|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a级毛片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精品第一区|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五月天综合婷婷|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98超碰在线观看|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激情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亚洲嫩模喷白浆|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