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倪進來+李燁
摘 要:通過開展10%烯啶蟲胺水劑防治稻飛虱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10%烯啶蟲胺水劑在蕪湖市鳩江地區對稻飛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藥后10d10%烯啶蟲胺水劑45g/hm2的防效高達91.46%,可在該地區推廣使用。
關鍵詞:稻飛虱;10%烯啶蟲胺水劑;田間藥效試驗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20-0060-02
稻飛虱屬同翅目、飛虱科,是一種對水稻危害極大的害蟲,主要以成、若蟲群集于稻叢下部刺吸汁液危害,分泌毒素、傳播病毒,影響水稻生長,具有隱蔽性、暴發性等特點。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以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和白背飛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危害為主,一般一年發生5~6代。筆者所在的地區常年遭受水稻飛虱的侵害,以四(2)代和五(3)代為主,給水稻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一般年份減產5%~10%,特殊年份遇到異常氣候和南方蟲源地“兩遷”害蟲基數等多種因素影響,則導致大暴發,減產30%~50%,甚至造成絕收。蕪湖市鳩江地區長期使用吡蟲啉、吡蚜酮等藥劑進行防治,致使稻飛虱產生了一定的抗藥性,為尋求新型的低毒高效,并且適應本地區的防治稻飛虱的藥劑,筆者進行了10%烯啶蟲胺水劑對水稻飛虱的防治效果試驗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藥劑:10%烯啶蟲胺水劑(廣東省惠州市中迅化工有限公司生產),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江蘇富田農化有限公司生產)。供試作物:水稻,品種為Y兩優2號。
1.2 環境條件 試驗地點為鳩江區湯溝鎮三元村一水稻種植田塊,該田塊地勢平坦,土壤肥力中上等,土質為粘土,pH7.2。試驗田塊田間管理水平一致,水稻長勢較好,試驗期間未進行施肥、排灌等農事操作。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有5個處理,分別為:有效成分用量依次為15g/hm2、30g/hm2、45g/hm2的10%烯啶蟲胺水劑,有效成分用量為75g/hm2的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空白對照(見表1)。試驗共4次重復,每個小區面積15m2,隨機排列,四周設保護行。施藥時間為2016年7月30日上午,此時正值水稻飛虱防治適期,施藥時晴天,溫度27~33℃,偏南風3級,濕度60%~85%。采用傳統手搖式噴霧器進行噴霧,首先噴施清水對照小區,再噴試驗藥劑小區,并按低劑量小區、中間劑量小區和高劑量小區依次噴施,然后噴施對照藥劑小區,噴施不同藥劑時先以清水洗凈藥械后再換加藥劑,噴施時噴頭朝下,盡可能將藥液噴至稻莖基部。
1.4 調查內容
1.4.1 調查時間和次數 藥前調查基數,藥后藥效調查3次,分別為施藥后1d、5d、10d。
1.4.2 調查方法 本試驗藥前進行水稻飛虱基數調查,根據《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GB/T17980.4-2000,每小區5點取樣,每點2叢,采用20×33cm的白瓷盤作載體,盤內盛少量水,每次拍打稻叢4下,統計盤內飛虱數,藥后1d、5d、10d調查各小區內的殘蟲數。
1.4.3 藥效計算方法 根據《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GB/T17980.4-2000殺蟲劑防治水稻飛虱的有關公式計算防效。蟲口減退率和防效計算公式如下:
[蟲口減退率(%)=藥前蟲口基數-藥后蟲口數藥前蟲口基數×100]
[防治效果(%)=處理組蟲口減退率-對照組蟲口減退率1-對照組蟲口減退數×100]
1.5 統計方法 本試驗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進行統計分析。
1.6 對作物的影響 經觀察,試驗藥劑所用的3個處理濃度與空白對照區相比,未發現對水稻產生藥害和其它不良影響。
1.7 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在本次試驗調查過程中未發現該藥劑在試驗劑量內對有益生物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試驗藥劑10%烯啶蟲胺水劑對水稻飛虱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最高濃度45g/hm2處理藥后10d平均防效達到91.46%。統計結果表明,在施藥后1d、5d、10d,試驗藥劑10%烯啶蟲胺水劑的高劑量處理防效都顯著高于中、低劑量處理以及對照藥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在施藥后1d,中劑量處理防效略高于低劑量處理以及對照藥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但是差別不大;在施藥后5d、10d,可以看出試驗藥劑10%烯啶蟲胺水劑的中劑量處理防效顯著高于低劑量處理以及對照藥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在施藥后10d,試驗藥劑10%烯啶蟲胺水劑3種劑量處理防效都高于對照藥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
3 結論與討論
烯啶蟲胺是一種新型的煙酰亞胺類殺蟲劑,具有很強的內吸性、滲透性,且殺蟲譜廣、安全系數高,是取代吡蟲啉的理想藥劑,對飛虱、粉虱、蚜蟲等刺吸式口器害蟲有很好的的防效。它進入蟲體后,主要作用于昆蟲神經系統,對害蟲的突觸受體具有神經阻斷作用,導致神經的軸突觸隔膜電位通道刺激消失,致使害蟲麻痹死亡。
由本次試驗得知,在本地區水稻飛虱防治適期,用10%烯啶蟲胺45g/hm2兌水進行噴霧處理可以進行有效的防治,但由于其獨特的作用機制,導致持效期長而速效性不足,因此在實際使用時建議在防治適期前1~2d噴灑,以保證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注意噴施均勻,以免產生藥害。其對蜜蜂、魚類、家蠶有毒,用藥時應遠離以上生物。
烯啶蟲胺作為一種新型作用機理的藥劑,水稻飛虱對其抗性水平不高,再加上其持藥期長,藥后對試驗作物也無負面影響,建議可在本地區推廣使用。在實際水稻生產中,須注意與其他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交替使用,以延緩抗藥性,同時可配合頻振式殺蟲燈使用,在減少蟲口數的同時,提高水稻綠色效益。
參考文獻
[1]徐肖平.25%噻嗪酮WP防治水稻稻飛虱田間藥效試驗[J].農業科技通訊,2011(9):60-61.
[2]耿鵬,楊柳,胡美英,等.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對稻飛虱的防效[J].湖北農業科學,2011(11):4394-4395.
[3]李一波,劉亞平,彭兆普.稻飛虱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控技術應用探討[J].湖南農業科學,2011(21):62-64.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