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黃嘉 李艷俊
NFV與傳統架構的差異解析
□ 文 黃嘉 李艷俊
隨著移動互聯網業務的蓬勃發展,電信運營商傳統的業務被互聯網業務不斷沖擊。新的用戶行為和業務需求,使得運營商必須在研發、運營、服務模式等全方面做出改變。隨著虛擬化技術和云計算的逐漸成熟,運營商聯盟提出了NFV架構(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以解決其網絡新服務導致部署復雜、能耗增加、資本投入巨大、繁雜硬件設備整合困難等問題。
NFV即網絡功能虛擬化,通過軟硬件解耦,使網絡設備功能不再依賴于專用硬件,資源可以靈活共享,實現新業務的快速開發及部署,并基于實際的業務需求進行自動部署、故障隔離、彈性伸縮和自愈等。
NFV的主要理念是通過基于行業標準的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來取代私有專用的網元設備。其優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標準設備成本較低,能夠節省投資成本;二是開放API接口,能夠獲得更靈活的網絡部署能力。
從傳統網絡架構到NFV架構的演進,使得傳統網絡從各方面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本文將重點針對NFV與傳統架構的差異,從多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為運營商在核心網云化時代進行網絡部署給予建議。
NFV架構中的MANO部件主要分成三大塊:MANO=(NFVO+VNFM+VIM)
NFVO:Network Funciton Virtualised Orchestraion,完成網絡服務(業務)生命周期管理,進行整網業務編排。其提供跨數據中心的資源調度能力,提供跨廠商的業務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包括業務部署/擴容/縮容/下線等自動化能力。NFVO負責網絡業務、NFV與資源的總體管理,是整個NFV架構的控制核心;
VNFM:Virtualised Network Function Manager,負責NFV資源的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控制,如網元的實例化,擴容等功能。提供虛擬機部署/擴容/縮容/下線等自動化能力,主要由VNF的提供商提供;
VIM:Virtualised Infrastructure Manager,即虛擬化基礎設施管理系統,主要包括對

圖1 NFV總體架構圖
NFV網絡架構縱向可分為三層:虛擬資源層、網元功能層和業務編排層。從橫向可分為兩部分:管理編排層和網元功能層。具體如下圖所示:整個基礎設施(硬件和虛擬資源)的管理和監控。NFVI將硬件轉換成虛擬資源池,并提供虛擬機的創建和管理接口。VIM則通過這些接口來控制資源和虛擬機,并對外提供更高層的虛擬資源管理接口以及圖形界面系統。
VNF-虛擬化網絡功能:可以理解為虛擬化后的網元,部署在虛擬機上,基本功能及接口與非虛擬化網元保持一致。
NFVI-云操作系統:NFV的基礎設施,包含存儲、計算、網絡等虛擬化資源,承擔和外部通信的功能。NFV架構涉及的主要接口如下:
VI-HA:位于虛擬化層和硬件層之間,為NFV的創建環境,并管理NFV的硬件資源狀態,虛擬化層申請硬件資源,收集相關的硬件資源狀態。該接口不依賴于任何硬件平臺;
VN-NF:位于VNF和NFVI之間,由NFVI向VNF提供執行環境;
VI-VNFM:位于VIM和VNFM之間,傳送VNFM的資源分配請求,交互虛擬化硬件資源配置和狀態信息;
NF-VI:位于NFVI和VIM之間,傳送虛擬資源分配請求/應答,推送虛擬化資源狀態信息,虛擬化信息資源狀態,與硬件資源配置、狀態信息。虛擬化資源分配;
OS-MA:位于BSS和MANO之間,用戶傳送網絡業務生命周期管理消息,服務生命周期管理請求,VNF生命周期管理請求,推送NFV相關的狀態信息,策略管理交互,數據分析交互,推送NFV相關計費和使用記錄,容量和存量信息交互;
VE-VNFM:用于NFV VNF生命周期管理請求,配置信息交互,服務生命周期管理所需的狀態信息交互。
3.1 網絡架構的差異
傳統模式組網簡單而固定,傳統網絡架構是獨立的業務網絡+OSS系統組成,物理層面獨立,通過框內交換網板互聯,框間通過交換網板級聯,物理網絡和邏輯網絡一致。
而NFV從縱向和橫向上進行了解構:NFV架構縱向大致可分為三層:虛擬資源層、網元功能層和業務編排層。橫向可分為兩部分:管理編排層,相當于是右側的“主控”單元;網元功能層,包括如CSCF/HSS/MME/PCRF等功能。
NFV網絡的物理和邏輯網絡相對傳統模式更加復雜,增加了存儲網絡(訪問磁陣)和管理網絡(MANO使用),MANO負責對整個NFVI資源的管理和編排,負責業務網絡和NFVI資源的映射和關聯,負責OSS業務資源流程的實施等。同時邏輯網絡通過物理網絡虛擬而來,通過vSwitch和vlan技術實現網絡隔離。根據組網的不同,不同的邏輯網絡可能承載在同一個物理網絡上。
3.2 網絡設計關注點的差異
傳統核心網組網通過控制面設備、媒體面設備、路由器、光纖等獨立物理設備進行串聯業務;傳統網元的網絡設計只關注外部接口的網絡設計。將核心網的控制面、媒體面網元以滿足網設原則的方式連接到傳送網/承載網等數通設備上。
NFV架構下,不同網絡功能(VNF)均可以運行在通用硬件上,使得不同VNF可以共享硬件資源。在一個硬件資源集(機柜、機框)內可以安裝更多的網元APP(即CNF)。網元內和網元之間的聯接復雜度更高。NFV架構下網元的網絡設計不僅要關注外部接口的網絡設計,更需要關注內部網絡的設計
3.3 主機軟件結構的差異
傳統平臺包含了P層和I層,P層負責業務支撐,I層負責硬件資源管理;業務所使用的資源由I層分配和管理,P層與I層之間接口不清晰,并且存在P層直接調用了硬件管理私有API接口,這樣導致P層和硬件耦合嚴重;由于資源是由I層配置和管理,而I層資源是根據物理位置進行識別和規劃,導致業務配置與物理位置信息強綁定,應用進程部署需要指定具體物理框槽位置信息;
NFV平臺的主機架構,P層與I層職責分離,P層負責中間件管理,I層負責硬件管理和虛擬機管理,P層不允許調用I層私有接口;去掉框槽的概念,P層使用消息接口向I層申請、釋放資源,P層及應用與具體物理位置無關,能夠滿足運行在不同云平臺、不同硬件上;
3.4 OM架構的差異
最大的差異主要包含兩點:
1、軟件部署:傳統模式下,把網元作為一個整體,其部署操作以及生命周期管理,均由OMU統一負責;但在NFV模式下,網元以虛擬機的形式存在,其部署和生命周期的管理,由MANO(VNFM)負責管理,并具備了自動擴容的能力。
2、硬件和軟件資源的分層管理:傳統模式下,OMU同時負責硬件和軟件的OM管理;但在NFV模式下,基礎設施層的OM維護能力分別由虛擬化軟件層和硬件層提供,OMU僅負責虛擬網元層的OM維護能力管理,不再包含硬件相關的管理功能。
具體如下圖所示:
3.5 產品形態的差異
傳統設備平臺和產品軟件部署在單板之上,一組部署業務的單板形成網元對外提供業務服務;橫向每個網元之間在物理資源上保證絕對獨立,而垂直層硬件管理以及操作系統和硬件緊耦合;單板操作維護由硬件管理模塊與I層直接交互,兩者之間接口緊耦合。
在NFV平臺下,硬件和產品軟件部署在虛擬機之上,一組VM形成VNF提供業務服務;這些VM由NFVI提供資源,由VNFM負責創建以及生命周期管理,而虛擬機的運維,則通過OMU操作,其經VNFM最終到NFVI兌現操作。橫向每個VM資源,如CPU、內存、網卡、存儲由虛擬化技術進行相對隔離,垂直分層上下獨立無耦合。

圖2 NFV網絡下的OM架構示意圖
NFV網絡分層、架構開放、集成復雜,伴隨而來的是問題定界和定位更加困難,災難恢復難度加大。NFV網絡分層和軟硬件的解耦,將會使故障點增加,定界定位轉變為多廠家之間虛擬資源、控制面、數據流的問題分析。NFV不再是一種產品或者產品解決方案,不同于傳統的產品集成,而是一種組網或者產品形態,是多產品的松耦合系統。
NFV網絡產生問題時,首先按照水平業務和垂直業務進行分層,水平業務即指傳統網絡下通信網元之間業務流程的問題,如業務失敗、鏈路狀態異常、KPI指標異常等,與傳統網元定位手段一致,通過分析水平接口之間的消息跟蹤、告警、KPI、日志等進行定界定位,先分析出具體是某個或某幾個網元的問題。
對于垂直界面功能的問題定位,或水平接口定位后打開發現需要垂直層面進行定位的,NFV新增網絡邊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APP層與虛擬層,一個是MANO與NFVI和VNF的邊界。以這兩個邊界為界定位分析具體是那個邊界的問題,可依據I層告警、維護命令等進行初步定界定位。■
(作者單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