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瑞芳
[摘要]音樂劇《袁隆平》塑造了一個陽光、帥真、耿直、執著的舞臺藝術形象袁隆平。該劇不僅是選材巧妙,回避了重大的歷史事件,著重從人物生活工作細節入手,而且敘事行云流水,具有飽滿的正能量。
[關鍵詞]音樂劇 袁隆平 寫意舞臺 典型人物
音樂劇誕生于19世紀末歐美大陸,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近年來,音樂劇在我國戲劇舞臺上方興未艾,陸續出現了一批以真人真事為題材的劇目,其中不乏優秀作品,但大多以古代歷史人物為腳本。湖南省歌舞劇院推出的新創音樂劇《袁隆平》,獲得了2016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也獲得了一定的觀眾緣。但是一部好劇的成功是需要磨礪的,湖南省歌人本著精益求精的原則,全體編創演人員不懈努力,幾經修改打磨,現今該劇在舞臺上有了更好地呈現。2017年7月26日,音樂劇《袁隆平》在瀏陽經濟開發區金陽大劇院上演,我第一次觀看了此劇,看到了一個陽光、帥真、耿直、執著的舞臺藝術形象袁隆平。該劇不僅是選材巧妙,回避了重大的歷史事件,著重從人物生活工作細節人手,而且敘事行云流水,給人以飽滿的正能量。目前此劇正在三湘大地巡回演出。
文化是反映一個的國家軟勢力,戲劇則是主流文化表現形式之一,如何在主流文化中發出中國的聲音,讓世界了解中國,是每個戲劇人的責任。袁隆平是我國當代科學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生活在湖南,這無疑是一個很好地選題。但是將一個世界矚目且真實而鮮活的人搬上舞臺,是需要勇氣與膽略的。如何把英模人物轉化為藝術形象,對于編劇來說,寫現代題材的劇目更是需要功力的,尤其是現當代大家所熟知的英模。畢竟藝術不等同生活,因為熟知,因為諸多原因,要想得到大家的認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一部追求夢想、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勵志舞臺劇
任何一部成功的戲劇皆與主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音樂劇《袁隆平》主旨鮮明,塑造了一位胸懷遠大理想、矢志追夢、勇登高峰的中國當代科學家的光輝形象,詮釋了主人公的大愛奉獻情懷。該劇以袁隆平為主線,圍繞袁隆平和他的團隊成員們克服重重困難,不怕挫折,不畏失敗,不懼流言,勇于探索雜交水稻的生命科學,執著追求,最終獲得成功,為全世界糧食增產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故事。
現實主義的戲劇在一開頭就把觀眾拉入特定情境,并在極其自然的情形下把人物關系交代清楚。戲劇,一定要有這樣的一種力量,足以使不同的觀眾都能擺脫種種干擾,更重要的是,這種力量一定要盡可能早地發揮出來,力求在戲一開幕就把觀眾的注意力吸引住。觀眾注意力的帷幕,應該與舞臺的帷幕同時開啟。有句行話說:“演戲要打頭不打尾”,一出場就要給觀眾一個很深的印象,使人有興致往下看。
該劇秉承了歐美音樂劇的特點,由敘事者作開場白,音樂響起,一首熱情洋溢的《希望》之歌彌漫劇場。故事從袁隆平在安江縣農機學校執教開始,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借以表現袁隆平作為老師與學生之問的情感交流,他們熱情揚抑的高歌,歌、舞、道白發揮到極致的綜合性表演,帶給觀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感染力。“月下大棚”、“課堂”、“浮夸風”、“旱災”、“發現”、“絲帶稻穗”、“月下深情”“迎難而上”“真理”等,豐富的音樂織體,節奏明快緊湊,通過歌曲的旋律來演繹故事,刻畫了一個矢志不移,勇于追求夢想的人,是一部較為成功的舞臺勵志劇。
二、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我們寫人物是無法脫離他生活著的環境的,如何再現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真實性問題,一直是寫作者深感困擾的問題,對于現實題材的作品更甚。光明面是社會本質的方面,陰暗面也同樣是事物的本質的方面,不管是對光明面的描寫還是對陰暗面的揭露,都需要寫出它們各處不同的特定環境中滋生的方面,尤其是人性中占其主流的思想意識,這樣作品才具有真正的說服力和震撼觀眾心靈的力量。袁隆平就是在逆境中保持率真的英模人物。
戲劇是指一種有優秀內容的表演。作為現實題材的作品,《袁》劇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主人公所經歷的命運顛簸與生活磨難,雖然刻意模糊了去政治化的時代背景,但是,編劇卻沒有回避特定時代背景下對人物思想的沖擊,如對于同樣處在浮夸風的環境下,袁隆平作為一個求實而嚴謹的科學者的態度,他不認可那個浮夸的結果,卻把實現糧食高產作為自己人生的夢想與追求,并付諸于行動。該劇描寫的是一個英雄人物,卻不是簡單的高大全的理想式的人物,或者是唐吉柯德式的幻想式的人物,尤其是劇中主人公對于他的理想表述也并非一厥而蹴,先是用“月下大棚”來呈現袁隆平這個人并不是一個安于現狀的人,“課堂”展現主人公的理想、抱負,“浮夸風”刻畫的是他不人云亦云的科學態度,“自由散漫”的批評諷刺,反襯的是他的獨立人格與孤傲性格,對于“天災”的悲憐,則是一部催情曲,不僅是讓我們看到了袁的大愛情懷,更看到了他不畏艱難探索科學高峰的決心。人物心里關系層層遞進,由外入內,再由內到外,脈絡清晰,一目了然。第二幕,袁隆平舍小家,奔赴海南培育高產稻谷,尋找野生稻谷,父親逝世也未歸家,完成了袁隆平這個人物的人性光輝的升華,觀來真實可信。
黑格爾在《美學》中說:“藝術所要描繪的就不僅是一種一般的世界觀,而是要從這種無定性的普遍觀念進到有定性的人物性格和動作。”這就是說,在藝術構思中,從典型的環境到典型性格,要有一個溝通的橋梁,再現典型環境中與典型人物的關系。同樣的環境,在安江農學院有許多學農的教師與學生,為什么只是成就了袁隆平這一個人哩?這就是一個英模人物的典型性。在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學農的農家子弟,有著樸素的大愛情懷,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在典型的環境中,外部沖突與內心沖突的藝術定勢,造就了他典型的人物個性與崇高理想的實現。
三、寫意舞臺與現代質感的統一
音樂劇《袁隆平》由兩幕戲構成,以中場休息為界斷,場景轉換無間斷,該劇雖然有亞里斯多德強調的情節整一性,圍繞著雜交稻這一中心事件貫穿始終,但在情節鋪敘中則采用了布萊希特的布氏零散式片段結構的“間離”方法,以及電影蒙太奇分鏡頭方式,按照現實生活的行為邏輯,建立心象,借此來刻畫袁隆平這個人物的舞臺形象。如《月下大棚》、《課堂》、《絲帶稻穗》、《月亮情侶》、《最后的結果》等。endprint
契訶夫說:“人應當一切都美:容貌、服裝、靈魂、思想。”同樣,作為音樂劇的舞臺呈現,在音樂旋律、舞美道具、人物造型等,從內容到形式,從情景到結構,也應該一切都是美的視覺盛宴。《袁》劇的人物形象清新向上,舞美唯美,加上高科技技術的呈現方式,給觀者以美的愉悅感。
《絲帶稻穗》在情景設置中出現了兩次,一次在安江的實驗田里,袁與他的團隊,包括董婕,發現了一棵果實飽滿的稻穗,董婕欣喜地解開自己頭上的紅色絲帶,系在稻穗上,愉景生心悸,音樂劇的主旋律“希望”響起,音樂劇的音韻是一個重要的藝術性的標志,孔子嫡孫孔穎達在注疏《樂記》時說:“聲音感動于人,令人心想形狀如此”此時的融情之音,使主題得到了充分的渲染,畫面唯美寫意又情感充沛。顆粒飽滿的稻穗再次出現是在海南,烈日炎炎下,袁埋頭在自己的實驗田,此時是一種遞進關系,袁的執著與堅持,也預示著成功就在眼前。
在舞臺上同樣出現兩次的是一頭堪真的水牛,這頭比現實水牛更大更壯實的牛,其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加上袁隆平月下拉小提琴,袁隆平騎著自行車馱著一家人的活動場景,生活氣息濃厚,而且符合袁隆平這個人的生活情趣。在十多年前,我曾經采訪過已享譽世界的科學家袁隆平,生活中,他是一個不拘小節而平易近人,喜歡拉小提琴,悠揚的琴聲是他繁重工作之余的心情放松;平常他也喜歡騎自行車,騎著奔波在田間小道,后來改為摩托車。這是閑話。編劇卻很用心地呈現在舞臺上,定格于凡夫俗子的個性魅力。
不可否認,這部戲導演著墨許多,隨處可見匠心獨具。月光下的情愫從來都是表達情人之間羅曼蒂克的方式之一,月下袁與董的翩翩起舞與電屏投影上的月亮里的舞蹈,美侖美奐。再如同一場景中,袁隆平在試驗室的埋頭工作與學生們在操場打球的慢動作的定格,畫面鏡頭感觀生動而新穎。
四、文學和舞臺形象的融合
好戲都是要寫情的。全劇分兩條線來展開戲劇情節,一條主線是圍繞雜交水稻這一事件,另一線則是輔助線,表述的是袁隆平與董婕的愛情。兩條主輔情節線中,都緊緊圍繞著一個“情”字做文章。如果說對高產水稻實驗的執著追求,是一種大愛,那么,與董婕的愛情則是志同道合的情深意長,使得袁隆平這個特定人物更加的血肉豐滿。生活中事業與愛情密不可分,袁在追求理想的同時,收獲了自己的人生伴侶。董婕是袁隆平的學生,董對袁的傾慕,像細雨潤無聲般,董參加袁的大棚蔬菜的實驗,又在其他同學都去聽別的老師高談闊論時,她一個人留下來聽袁老師的課。這里表達的不僅僅是一種愛慕,更是一種支持,一種陪伴。他們的定情之物放大鏡,貼切而又喻意深刻。
一個戲劇性場面應表現一個人物或一群人物的激動情緒,以致激動了觀眾,使他們也發生情感反應。
“課堂”這一場戲的設置是對比,二位老師的課,在同一時間段,相交差的是兩種不同的情景。顯然,這是藝術的夸張,現實中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但在這時出現并不唐突,編導演至少表達了兩種意思,袁是一個堅持真理的人,那怕自己是少數,或者得不到眾人的理解;二是董與袁的愛情萌芽,也預示著今后倆人無論經歷多少風雨,都將永遠陪伴。不過,此處袁隆平的語言表達略顯生硬,明知眾多學生奔往另一間教室,無妨來一句自嘲,表達自己幾分復雜的心情。其實,人物的情緒波動也是推動戲劇發展的因素之一,也符合人性特點。
這部戲第一幕要比第二幕的敘事戲份要多,但第二幕劇中有一個細節設置的非常好,袁的團隊在去海南的路途上,他們把種子捆綁在自己的腹部,用自身的體溫來守護谷種所需要的恒溫,幾個身材瘦弱的大男人,在火車上挺著不正常的大肚子,此處可尋景而生意,在細節處理上若延伸筆墨,將是一個非常好的情景設置。再如袁父的去世,舍小我,成全大愛的奉獻情懷其詮釋得不夠充分,讓觀眾想流淚卻是淚水涌上來落不下的尷尬。是否可以采取戲情景設置來呈現,應該比用單純的語言表述要更豐盈一些。這部戲的高潮應該是雜交水稻研究的最終成功,讓劇中人與觀眾喜極而泣的場景略顯簡約。但整部戲是陽光的,可感的,有其獨特的魅力。
恩格斯說:“每個人都是典型,但同時又是十分明確的單個人。”每個人身上都包含著某一類人或某一些人共有的東西,所以,我們在欣賞戲劇的同時,其實是在享受著一種共鳴,一種理想,一種執著,一種美好,一種成功,或是另一個小小的自我。一級作家譚仲池執筆的音樂劇《袁隆平》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偉大人物的平凡生活,一個看似普通人的不平凡,正如該劇所唱“一粒種子改變世界,一種精神照亮明天。”
(責任編輯:蔣晗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