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希
[摘要]天然葫蘆與傳統漆藝結合的茶器設計主要是把“葫蘆”作為祈福精神的傳遞媒介,結合傳統漆器工藝創作“輕胎”茶器設計作品。用現代藝術的語言詮釋“傳統與現代”、“工藝與設計”,實現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結合。
[關鍵詞]漆器 茶器 胎體
在中國傳統民俗中,“葫蘆”具有吉祥如意、消災解難的豐富民間寓意,又被譽為“福祿”的象征。常規實用性漆器通常是用竹木或皮質等作為胎體,通過復雜的漆工藝制作而成,這類漆器稱之為“重胎漆器”。天然葫蘆與傳統漆藝結合的茶器設計主要是把“葫蘆”作為祈福精神的傳遞媒介,結合傳統漆器工藝創作“輕胎”茶器設計作品。
一、創作立意
作為蔓藤植物的葫蘆,在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據有關資料記載葫蘆文化的跨度可以追溯到14000年前,葫蘆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果實,深深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在我國古代,人們依據葫蘆本身的形狀、外觀,制作出具有實用價值的器物。由于葫蘆諧音“福祿”,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因此深得人們喜愛。葫蘆在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中也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在陶、瓷器中就有不少造型來源于葫蘆。在民俗生活中,也少不了葫蘆,無論是具有實用性的葫蘆碗、葫蘆酒具,還是剪紙、年畫等,總能從葫蘆中找到相關的創作靈感。
漆文化源源流長,我國發現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前,從新石器時代起人們就認識了天然生漆的性能并應用。戰國《韓非子·十過篇》記載“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踞修之跡,流漆墨其上,輸之于宮,以為食器…………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朱畫其內。”大漆具有防腐蝕、耐酸、耐堿、防潮絕緣、耐高溫、耐土抗性等。
天然生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現在,傳統漆器工藝也越來越多地融入了現代元素,如漆藝與西洋樂器的結合等,甚至有藝術家認為,大漆工藝與西洋樂器的結合,是靈魂與藝術的完美呈現,這將使得傳統大漆藝術更能為現代人所欣賞和追求。因此,我們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添人了新的生命元素。這也正是傳統漆器工藝與葫蘆的結合在現代茶具設計的意義所在。
二、漆器產品與文化
漆器在古代是貴族專用器物,傳統漆器制作材料成本高,制作方式繁瑣,生產效率低,傳統的方式在現代的文化環境中就顯得有些“土氣”,從這些要素看,漆器被現代社會淘汰似乎很有理由;但是跳出產品生產的角度看問題,情況便大有改觀。
所謂跳出產品生產的角度看漆器,就是說從文化藝術的角度重新審視漆器的價值。如果能以這個觀點看問題,漆器在市場上就會呈現出自己的優勢。首先,漆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悠久的象征。其次,漆工藝不單純是一道道制作產品的工序,而是一種文化,而且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早已被人感悟到,并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例如,“修飾”這個概念,它就是來源于人們制作漆器產品時的經驗。何謂“修飾”?修飾就是對文化概念的另一種表達,相對于“文化”這個詞的抽象性,修飾更加具有形象性,因此用這個詞來說文化,更加容易讓人理解。簡單的講,文化就是對自然的加工改造,讓它具有人的色彩,而修飾說的正是這個過程。修就是“髹”,在素胎上不斷地刷漆,不斷地打磨,其效果是滿足了文化的要求。而我們還能夠更深一層地由技悟道,整個修飾的過程,對于個人來說,還是一個修養的過程。從這些內容來看,漆的文化象征力是非常強的,特別是在象征中國文化上,它的意義尤其明顯。所以,在現代社會中,如果用文化的眼光為漆器在當代市場上找位置,傳統的漆器就不會停留在“器”的水平,而是包含了傳統與現代審美趣味的聯系。這并不是一個創作意義的產物,而是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審美意識的發展這樣的精神內涵。
三、產品設計構思
從產品創意構想到胎體設計與制作再到器形的髹飾都是相互關聯的,通過收集漆工藝的資料,初步了解漆工藝,并實地考察漆器制作室,向民間漆藝家學習制作漆器工藝。嘗試多種材料結合的材質美感,體現其豐富性與多樣性。具備工藝美感的同時,兼具符合當代人們日常生活的實用性。其次,挑選與主題相符的葫蘆材質,并對其進行初步的造型加工。改變單一的設計語言,在此基礎上要進行大量的資料收集與閱讀,使茶具設計更加具有現代設計語言。
該設計的目的在于,把“葫蘆”作為寓意豐富的優秀文化載體,用漆藝術的語言和形式,賦予它更多的可能性和創造性,兩者皆為天然材質,葫蘆材質的“輕”與“薄”與漆器追求的平、光、潤、亮,在材質上兩者之間的融合必定是自然的。作為文化的載體,葫蘆的寓意美好與漆器的高雅,在文化上它們是相互交融。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葫蘆漆器的設計較為單一化,裝飾手法上多用素髹與變涂為主,在設計手法與制作上缺少一定的總結與梳理,設計層面上仍舊停留于對于材料本身的認知上,缺少一定的研究性與實用性。而現代的漆器茶具,僅僅現定于對葫蘆“型”的研究上,并沒有很好地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因此,大漆葫蘆茶具與現代設計結合的創新應用是十分必要的。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使得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精神的意義。作為古老的材料,葫蘆與大漆本身就擁有著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現代設計的缺失。大漆豐富的工藝技法可以增強葫蘆的視覺效果。
四、材料造型的刨新與文化
1、胎體的選擇。從目前所見的實物來看,漆器有木胎、竹胎、金屬胎、陶胎、牙骨胎、皮胎以及脫胎(夾纻胎)等。
木胎:樹木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長周期,材料的補給不足。在造型上用于比較常規的塑形,同時又破壞資源。
葫蘆胎:生長的周期相對較短,輕、薄、造型各異,便于取材,適合設計者發散思維創新。其局限性是不便于保存、易爛。但正因選取天然材質,才能夠創作出獨特的茶器,是大自然給予人們的饋贈。
該設計以探索新形式和工藝結合為特色,基于漆器的特性與天然材質結合,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因此設計中現代與傳統的碰撞又有一種靈動的美。
2、材質與文化。“葫蘆”既為食,又為器。因其本身造型天然優美,無需雕琢能作為器皿,深受人們喜愛。同時,“葫蘆”在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具有多子多福、驅災辟邪的美好寓意。漆器工藝,乃是中國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民的智慧結晶。該設計主要在于,把“葫蘆”作為文化載體,用漆藝術的語言和形式,賦予它更多的可能性和創造性。作為文化的載體,它們又是相通的。葫蘆作為人們寄托美好寓意的器物,漆器作為中國傳統精湛工藝的代表之一,兩者之間的結合必將是一次精彩的探究之旅。
該設計側重于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基于漆器的特性和自然肌理,留住瞬間的美。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會有意識地把這種東方韻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當中。
五、存在的問題該設計專注于實驗性與探索創新的藝術形式為特色,選材為天然大漆和天然葫蘆材質。在創作中也存在以下幾點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
(一)因葫蘆本身材質輕、脆不便于保存,易于破碎。所以在胎體易碎、無法與漆更好附著在一起這些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嘗試創新,嘗試使用多種漆工藝技法進行創作實踐。
(二)挑選與設計主題相符的葫蘆材質,并對葫蘆進行初步的造型加工。挑選胎體,葫蘆的大小、品相要進行逐個篩選。選好胎體做好防腐、防水的處理。根據葫蘆天然的造型進行再設計,使葫蘆茶具的每個部分能夠準確無誤地結合在一起,既美觀又有實用性。
(三)對于大漆的掌控,掌握大漆、色漆與松節油、樟油之間的比例問題。
結語
這次創作使我意識到了許多問題的存在。首先,對漆工藝進行簡單的學習才發現傳統工藝的魅力所在。而在其工藝上只是了解皮毛,要把漆器做好做精并非易事。另外,想要產品具有東方韻味也并非易事。不是生搬硬套,不是簡簡單單賦予給產品一個“傳統符號”就是一個好的設計。而是需要更多的內涵、經歷以及人文精神。或許“人文精神”才是創作此次作品的追求,甚至是一生所向往的信仰。也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真正的意義,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民間藝術,傳統文化。喚醒人們關注那些消失或者即將消失的傳統民間工藝。
(責任編輯:楊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