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教學就承擔著“教書與育人統一”的職責,語文教學要滲透對學生的道德修養方面的教育,并且要做到有的放矢。
關鍵詞:語文;傳統美德;針對性
縱觀近年興起的國學熱,全國各地都在舉辦國學培訓以及相關的活動,目的在于傳承國學,同時讓中國的下一代能夠銘記老祖宗留下的優秀品質。優秀的文化確實需要傳承,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在這快餐文化的時代,唯經濟利益和成績論的當下,很多這樣的活動都變成了走過場,流于形式,不能從根本上實現優秀文化的傳承。
《語文課程標準》把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養放在重要位置,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地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根據語文的學科特點,語文教學就承擔起了“教書與育人統一”的職責,語文教學要滲透對學生的道德修養方面的教育。但這樣的滲透不是漫無目的隨意為之,而是要有針對性的開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面對學生的浮躁厭學,要滲透“修己慎獨”、“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
在這個一切都高速運轉的時代,學生的情緒都較為浮躁;同時在一些誘惑的引誘下,在“讀書無用論”的傳播下,學生的厭學情緒更加突出明顯。針對這樣的學生現狀,語文教學就該發揮它的育人功能。《論語》有云:“修己以安人”,只有先用知識充實自己,使自己有作為,才可能為社會作出貢獻,一個游手好閑、胸無點墨的人是很難在這個社會立足并為他人帶來幸福的。《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宋濂的身上就有踏實、努力學習充實自己的優秀品質,他的求學經歷就體現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教學中該重點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況探討的重點。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強調了人不論在哪個階段,都應該自強不息。《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文章中,除了納粹和戰爭的殘忍,還可以分析“自強不息”的意義,那就是永不停止的學習和奮斗,我們才能避免那樣血腥的屠戮發生在我們的身上,從而對學生的浮躁厭學的情緒有一個正確而有針對性的引導。
二、面對學生的情感淡漠,要滲透“尊愛孝悌”的傳統美德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生活,越來越多的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懂得接受,不習慣付出,對自己的長輩不孝順感恩,對自己的師長不尊重,甚至對自己的朋友同學不友愛,造成這些的根本原因是孩子們在一味的寵溺和得到中變得不懂感恩。《背影》中父親爬過月臺買橘子的畫面應該定格在了我們每一位學習過這篇課文的人的腦海里,那之間的父子親情是教育感化學生的良藥,不需夸大聲勢,只需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現實來反思自己,就已經對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中,母親對孩子的愛和孩子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恩都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在這些篇目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自身進行反思,要去觸碰他們的神經,從而對他們有所影響。
三、面對學生的鋪張浪費,要滲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在物質相對充裕的今天,孩子們衣食無憂,沒有體驗過種地的辛勞,沒有經歷過建筑工地的高強度勞作,孩子們總是不能理解勤儉節約的意義何在。《訓儉示康》一文中,司馬光通過自己的現身說法和大量的事實,從禮教、人物舉止、不同作風和不同結果等方面進行對比、詮釋了“儉,德之共也”這一道理。在司馬光的影響之下,其子司馬康也是“途之人見其容正,雖不識皆知為司馬氏之子也”。身為一朝宰相的司馬光,尚能節儉并身體力行,難道現代中學生就不應該如此嗎?勤儉節約,不只是在物質匱乏時期要銘記于心,更要在物質充裕的時代身體力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月17日新華社《網民呼吁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做出批示:中央要求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這一批示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衷心擁護。語文教學的傳統美德滲透可以來源于課本,也可以來源于生活和時事。
四、面對學生的自私自利,要滲透“謙仁好禮”的傳統美德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即使不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的數量也不多,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被捧在手心里,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自私自利,很少能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考慮。《論語》中“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子講仁,不僅是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會有正確的愛和恨。“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那些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在儒家經典里,仁義和禮讓是為人處事的根本原則,沒有了他們,一個人將不知會成為什么樣。從《孔融讓梨》的故事到《倔強的小紅軍》的文章,那一片都是對“謙讓好禮”的最好的注解,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從自身思考,并能內化到學生的認知中。
五、美德的滲透,要有的放矢
流于形式的任何活動和學習,都將如曇花一現般被時間的長河淹沒,只有不斷地研究學生實際,從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上入手,解決問題的方向有了,那么問題就會很容易解決。滲透中華傳統美德也需有針對性,對于學生做得好的方面要肯定、鼓勵,對于做得不好的地方,要靈活運用書本或者生活,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這比漫無目的的灌輸有效得多。當然這有需要社會、家庭的合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澤環主編.道德結構與倫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何懷宏主編.良心論一傳統良知的社會轉化[M].上海三聯書店,1998.
[3]楊韶剛主編.道德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黃娟.當前道德乏力的原因及對策之我見[J].杭州: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1998,5.
[5]林劍.試論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道德進步與退步現象共存及原因分析[J].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6.
[6]張建玲.淺談初中作文教學[J].重慶師專學報,2000,19(4):68-69.
[7]溫全新.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現狀剖析及對策[J].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6(3):74-76.
作者簡介:
王慧(1987—),女,漢族,寧夏中衛人,寧夏大學教育碩士,研究方向為語文學科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