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瑞
音樂是一門美的藝術,“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音樂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樂曲的旋律、歌詞的語言、音響的意境、表演的形體、演唱的情感等都是音樂的美。音樂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斗志、催人奮進,而且能豐富人的聯想、活躍人的思想、開啟智慧、激發創造。如何運用音樂的美豐富孩子的人生和健全他們的人格呢?
一、唱游——感受美
《小學音樂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唱游”活動課旨在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韻律感,在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歌唱、游戲、舞蹈等。泰戈爾說:“韻律起著河岸的作用,賦予詩歌以形式的美和特征。”其實,節奏和韻律的美蘊含在每一門學科中。在音樂教學中,當學生熟悉了音樂后,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聽辯節拍、節奏,把握速度、力度,并運用自身的動作來感受音樂的美,形成協調一致的形態美感。如:小學低年級唱游教材《冬媽媽和麥苗苗》和《過新年》,前者音樂旋律自然流暢,曲調深情委婉、節奏穩定,情緒抒展,動作形態平穩、輕柔、舒展大方,娓娓動聽,歌曲通過對雪花的贊美,抒發了人們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糧食豐收的期待。后者音樂旋律奔放,曲調歡快活潑、節奏明快,情緒高漲、熱烈,動作形態則跳躍、頓挫、活潑激昂,描繪了孩子們喜氣洋洋過新年的歡樂熱烈情景。在教學中,通過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音樂律動與相應的形體動作組合的教學,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體驗音樂美的廣闊空間,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想象、創造和演繹了音樂的美。真可謂見而有形、形而有聲、聲而有物、物而有景、景而有情。學生在參與學習和表演的過程中,豐富了情趣、掌握了知識、感受了音樂的美,這對于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和個性的塑造無疑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歌唱——理解美
俄國大文豪契可夫說:“歌聲是太陽,沒有歌聲的生活就像沒有太陽的生活一樣蒼白、淡化”。唱歌教學是全面學習音樂的基礎,歌唱活動直接與情感相關聯,與心靈相溝通。當學生對音樂作品產生強烈共鳴的時候,就會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熏陶和感染他們的心脾。如歌曲《我的中國心》歌詞語言親切平實,感情真摯細膩,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歌曲運用了比喻手法,把長江長城、黃山黃河比喻成祖國,抒發了游子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懷著一顆赤誠愛國之心。最后,全曲在“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激昂而又深情的歌詞中結束。表達了游子對祖國欣欣向榮、不斷壯大的自豪感。歌曲表達的思想感情深深地感染了學生,他們聯想到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他們可以說出許多中國的昨天、今天、明天、中國的改革開放……“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一首《七子之歌》訴說了澳門三百年長久的呼喚,“母親啊母親我要回來”,包含著多少酸甜苦辣。1997年香港回到了母親的懷抱,祖國母親看到了今天的《東方之珠》更加璀璨奪目。臺灣,這個離家的孩子日夜牽掛著母親的心,什么時候“海龍王”能架起七彩橋把鼓浪嶼和基隆港連起來呢?這急切的心情感染著學生,學生的心情隨著旋律的起伏而起伏,隨著音符的跳動而跳動,這種母子情、思戀情、思歸情深深地觸及學生的內心深處,啟發了他們的情緒想象,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一股愛國之情由然而生。
三、活動——體驗美
音樂有著強烈的愉悅功能,“凡樂于欣賞音樂,就能夠傾心賞美,便是樂于接受教育的表現,人的精神愉悅了,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煥發出異彩”。音樂是以情動人,潛移默化的藝術,如果學生在沒有學習愿望的情況下被迫去學習音樂,必將產生逆反心理。那么,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音樂實踐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形式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努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體驗音樂的美。如,在組織排練口琴合奏曲《歡樂頌》時,我首先運用聲勢訓練法,啟發學生運用拍手、拍腿、跺腳等身體動作,模仿伴奏樂器進行節奏訓練。其次,我引導學生按聲部分小組進行合作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體驗作品的節奏美、姿體美、旋律美、意境美。通過排練,有的小組用口琴吹奏樂曲的旋律;有的小組用節奏樂器為樂曲伴奏;有的小組進行即興舞蹈表演。學生在這充滿愉悅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情緒高漲、表演投入,個個真切地體驗了音樂的美。“以情動人、以美育人”在不知不覺中已滲入學生的心靈。
四、創造——表現美
音樂表演是催發情感、激活想象、展示個性的藝術。音樂表演最具有不確定性,解釋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樂表演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大膽想象、自由創造,來宣泄自己的情感,體現自己的個性,表現音樂的美。如,教學四年級歌曲《三個和尚》一課時,當學生初步學會歌曲之后,我借助歌曲幽默、含蓄、富有哲理的故事“情節”,生動的角色“形象”,充分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鼓勵他們進行音樂創造,表現歌曲的美。經過大家的商量和討論,根據劇情的發展,學生把歌曲創編成了一部小小的音樂劇,第一場:一個和尚挑水喝。第二場:兩個和尚抬水喝。第三場:三個和尚沒水喝。第四場: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打水喝。根據歌曲的主題、內容、角色特點,學生進行編排動作、創作旁白、制作道具、設計角色對白、創編伴奏音型等。在隨后的匯報表演中,盡管每位學生在其中擔任的角色不同,但他們的創作表演配合默契、生動投入。無論是臺上的演員,還是臺下的觀眾,都沉浸在了創編表演所展示的生動、形象的音樂美中了……
總之,學校的音樂教學,它不應該是應試教育的遮羞布,它應該是學生創新思維的搖籃,是個性發展的動力,是實施美育的重要工具。作為學校美育傳播者的音樂教師,在挖掘音樂教材中各種美的因素的同時還要善于啟發誘導學生以美導行,自覺去感受美、理解美、體驗美、表現美、創造美,讓美成為音樂教育中永恒不變的旋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