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昊辰
何謂“底線”?即終極線也。進而言之,在社會活動中,任何團體和個人,無論做什么事,其行為都要受到一定約束和限制,都要遵循社會規則和道德準則,這是一條禁忌線,是不能越雷池一步的,否則就打破了底線,犯了大忌。
震驚世界的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是人類史上空前的一次大海難,它被拍成了電影,感動了全世界。影片講述了當時情景的恐怖和凄美悲壯的愛情故事。在故事情景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道德底線,圍繞著這條底線,生與死、善良與丑惡、高尚與卑鄙,展現得十分分明。當泰坦尼克號與冰山撞擊的瞬間,死亡已步步逼近;而當時只有很少幾艘救生艇,要想讓船上2200多人全部安全撤離,顯然是杯水車薪。當死亡臨近,船上人心騷動,慌亂一片,有人想逃生,有人祈禱神靈,有人黯然淚下。這時,船長便下達命令,首先讓婦女和兒童先乘救生艇撤離;船上的其他人只能等待死亡的到來。當時的世界首富亞斯特四世也在船上,本來已為他留有救生艇的位置,但他拒絕上船,他說,事先有約定先撤離婦女兒童,我沒有權力和資格優先撤離。同時,船上還有世界第二富豪梅西百貨創始人斯特勞斯、銀行大亨古根海姆,也都拒絕上船。還有幾個音樂人,在死神面前,他們不停地演奏悅耳動聽的樂曲,去撫慰人們絕望的心靈。最值得點贊的是畫家杰克與貴族女露絲這對戀人,在即將沉沒的船上,杰克卻把生的機會讓給了露絲,演繹了一曲震撼心靈的高尚、純潔的愛情絕唱。在這些人中,有貴人、富豪、名人和藝術家,也有普通乘客。他們在大難臨頭,在死亡的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道德行為原則,牢牢地堅守做人的道德和人格底線,恪守職責與承諾,舍生取義,保護弱小、婦女,把生的機會留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坦然地去迎接死亡,展現出了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抒寫了人生的最后輝煌,演奏出了一曲驚天動地的生命之歌。
然而,人與人不同,花有別樣紅。在這艘船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守住人格道德的底線,也有一些人貪生怕死,損人忘義,不顧他人,只顧自己逃命。像鋼鐵大亨霍利,就是這樣的人。他憑借自己的地位,千方百計擠上救生船,居然還顯得十分安然自得,難道他的心靈就那么寧靜而不覺得顫抖嗎?船上還有個名叫田中三郎的日本人,更是一個低劣卑鄙的小人。他假扮成婦女,混上救生船,逃過死亡的關口,偷偷回到日本,一直過著茍且偷生的生活。這件事后來被人知道,遭到眾人無情地批判、嘲諷和唾罵。平心而論,無論是鋼鐵大亨霍利還是田中三郎,他們都沒有做錯什么,貪生是人的本性,無可厚非。問題在于,死難當頭,他們卻沒有守住做人的道德底線,選擇的是只顧自己逃生,不顧他人,從而暴露出來他們內心世界最陰暗的一面:自私,忘義,卑鄙,低下。
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雖說是一次大災難,但也是人性的一次大檢驗。在這艘船上,無論任何人,都會經受一次生與死的考驗,善良與丑劣,高貴與卑劣,勇敢與畏縮,樂觀與悲哀,孰是孰非,涇渭分明。雖然每個人都有做人的不同原則,也有不同的行為準則和不同的價值觀,但不能沒有做人的道德底線。如果不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甚至打破自己的底線,那也就沒有真正的底線,從而也沒有人格修養和道德品質可言。我國當代著名詩人臧克家有句經典詩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首詩是對人生價值的高度概括和評判,做人應該做什么樣的人,從這首詩中,每個人都可做出正確的選擇。
前不久,某大學出版社搞了一次名為“死活讀不下去的出版物”的排行榜,結果令人瞠目結舌,曠世經典《紅樓夢》居然名列榜首,榜單前十名中,我國四大名著盡數在列,外國名著《百年孤獨》等也赫然其中。而同時,通俗文學和網絡文學,卻大受熱捧。這兩種文化現象說明,當今,經典文學已失去了它的主流地位,而通俗文學和網絡小說則成了時代的“寵兒”。這種反常現象,值得深思和重視。
《紅樓夢》這部經典,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它不僅是我國文化寶庫中最光輝奪目的明珠,而且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絕不是“捧”出來的、“選”出來的、“評”出來的,也不是哪位大人物或文學大師封的,而是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以其作品本身所蘊含的美學精神及其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文化品格和永恒的人性光輝,而影響和感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因而才成了公認的傳世不朽的經典。
為什么經典名著受冷落,而通俗文學和網絡小說卻大受歡迎?據分析,一是由于多媒體傳播方式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文化心理、審美情趣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一些年輕讀者,已疏離傳統的閱讀方式,而熱衷于“短平快”的閱讀,這種“淺閱讀”、“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不分場所和地點,隨時隨地可投入閱讀,隨時隨地可終止閱讀,自由放縱,海闊天空,任爾暢游;另一方面,有的圖書和影視作品,一味追求娛樂性和票房價值,在縮寫、改編過程中,不尊重和善待經典,任意進行所謂的包裝、戲說,文學經典的主體精神和價值被解構了,民族傳統的文化品格也消解了,“經典”不成其為經典,完全成了各色各樣的文化消費品,讀起來索然無味,興味大減,受眾當然也就越來越遠離經典了。
出現這種文化傾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時尚文化環境中的一種必然現象,不足為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通俗文學特別是網絡小說,不注重追求精神品質的崇高和文化價值,而是一味取悅大眾的時尚需求,大多是花前月下、男歡女愛、纏綿悱惻、追求打斗之類的故事,盡力去博得年輕讀者的眼球,使這些讀者勾魂攝魄,成天沉迷于網絡小說之中。這些文學,之所以大行其道,流行不衰,固然有它存在的價值和發展空間,但并不能說它都是好的,甚至都是優秀的,其中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而只能說它是一種消閑文化,就好比天空中的浮云,過眼即逝,能給讀者留下多少美好的、永久的印記?
至于經典,無疑當是另一片燦爛的天空。雖然它一時被冷落了,被浮云遮住了它的光彩,但并不能說它的生命價值已經消失了。我國的經典名著,除《紅樓夢》,還包括《唐詩三百首》《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等,這些經典都貫穿著民族魂的躍動,它把中華民族剛健向上、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百折不撓、懲惡揚善……這些優秀的民族精神傳達出來,教人以德、教人以善、教人以美,對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其它任何形態的文學作品都無法替代的。因此,有的人說,網絡小說好比鐵塊鍍著金膜,外表閃亮,而仔細打磨下去,終究是一個鐵塊而已;而經典名著,好比純金鍍的鐵膜,若不仔細打磨,以為只是鐵塊,只要全身心地投入閱讀,就會發現它是璀璨無比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