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龍
淮安區老促會調研后建議--農業供給側改革須抓三件大事
王培龍
當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勢在必行.
淮安區是農業大區,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優質稻米生產區、生豬生產百強縣.然而,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依然存在.為此,淮安區老區開發促進會就土地流轉、家庭農場和合作經濟組織等現狀進行調研后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抓好這三件大事.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后,淮安區土地流轉呈井噴式發展,截止目前,流轉面積已從"十五"期末的1.17萬畝,發展到60萬畝,占農村土地承包合同面積的65.2%.農戶間自發零散流轉是主要形式,轉包和出租是主要方式,流轉土地主要用于種植稻麥等糧食作物,小部分用于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和園藝林木、水生經濟作物及其他種養業等.
淮安區土地流轉日趨活躍,但在服務和規范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部分群眾有顧慮心理,怕土地流轉后影響自己的土地承包權利;部分村干部有畏難情緒,認為推動土地流轉不能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不如將精力投入到招商引資等重點工作中.還有農戶間自發流轉時,以口頭合同代替書面合同等,以至矛盾糾紛明顯上升,客觀上影響了土地流轉的規范和穩定.村級組織作為土地發包方和集體土地所有權權能代行人,職能并沒有得到很好實現.限于人力和財力等因素,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工作開展相對滯后.
要科學推動土地流轉,一要強化農口部門的指導服務職能;二要加快建設土地流轉市場;三要強化村居集體的組織職能.
要整合支農資金,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對土地規模效益較高、示范作用明顯的經營項目,在資金安排、金融信貸支持、農業科技服務等方面予以傾斜.
要引導和鼓勵土地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流轉集中,并在政策、服務等方面予以傾斜.用大項目、大產業、大園區承載農村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通過高效農業項目和資金、技術、能人的引進,推動土地流轉規模經營.
在推進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同時,對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進行統籌安排,大力實施農民就業和創業培訓,提升農民轉移就業能力,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社保體系建設;逐步增加農村養老投入,采取多種辦法,進一步增強農村人口養老保障能力,讓他們放心地流轉土地.
淮安區家庭農場自2013年起步發展,截止2017年4月,共認定家庭農場530個,家庭農場規模經營面積21.67萬畝,其中以糧食為主要種植面積18.74萬畝;瓜果、蔬菜、苗木、中草藥等種植型農場1.26萬畝;水產養殖、畜禽養殖,養殖面積3161畝;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經營面積1.23萬畝;休閑觀光型經營面積1151畝.
家庭農場發展形勢總體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融資支出、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約大.家庭農場大部分的投入,無法通過資產抵押等方式獲取銀行貸款.一些設施農業、規模養殖項目所必需的生產、管理用房難以得到建設指標.由于物價上漲和農村勞動力外出量大,留鄉勞動力工資支出普遍比前幾年增加2~3成以上.二是大部分農場主對農業新技術掌握不多,對市場研究不深,對農場的經營管理認識模糊,經營素質需進一步提高.三是受財力所限,還沒出臺扶持、激勵家庭農場發展必要的政策、資金.國內糧食價格低位徘徊,也嚴重地影響了種糧型家庭農場的效益,個別農場甚至出現虧損現象.
隨著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步伐加快,更多的農民將脫離土地,走出農村,或務工、或經商、或創業,加快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家庭農場是必由之路.
各相關部門、基層組織要加強對土地流轉的指導服務,為家庭農場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農經、農業、工商、財政、金融、人力資源、社保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為家庭農場發展構建完善的服務網絡和保障機制,提升家庭農場發展質態.要根據各地產業特點,分類指導發展家庭農場,注重對家庭農場經營者的培養,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截止2016年底,淮安區累計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554個,注冊資金19.45億元.區社獲省財政專項扶持資金260萬元,培訓資金20萬元.13個合作社扶持項目采取競爭性談判方式采購農機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實現全區蔬菜、家禽、生豬、水產、糧食等特色產業全覆蓋.自2010年以來,淮安創建國家級合作社8個、省級13個、市級示范社103個,通過規范化運作,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帶動了廣大群眾參加新型經營主體,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加快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必須以相關法律法規為準繩,以培育示范社為抓手,以提高農民收入為中心,推動我區農村繁榮、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檔升級.
建立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平臺,推進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社,以村集體、省以上示范社領辦,以淮安大米等優勢品牌產品為紐帶,實行產加銷一條龍、全產業鏈合作社服務.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確保扶持資金真正用到運轉規范的合作社、真正用到急需資金擴大生產規模的合作社,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對制度健全、經營業績良好的合作社給予信貸支持和利率優惠;還要對合作社在用地、產品運輸等方面實行政策優惠.
加快合作社發展還需大力培育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助推農產品"走出去",增加產品成交率;利用網絡平臺,爭取為合作社拓寬營銷途徑,讓更多的商家通過電商平臺來了解農產品,同時吸納社會資本.
(本欄編輯 張廣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