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山
不發怒,世界就崩潰了
□ 唐 山
發怒不利于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可能對個人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常發怒還會引發胃潰瘍、甲亢、心肌缺氧等疾病,百害而無一利,可在現實中,為什么人類就不能不發怒呢?
許多學者將發怒視為一種未退化的本能,由于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人類進化的速度,導致我們身上殘存著許多不適應時代需要的本能。從古至今,幾乎所有教育都要求人們學會克制自己,盡可能不發怒。
然而,在以色列行為經濟學家埃亞爾·溫特看來,不發怒的社會可能更危險。
溫特發現,大多數人是在“應該發怒”時才發怒,比如遭遇欺詐、慢待等。幾名學生訂了外賣店的比薩餅,可店家借口太忙,始終未送到,一名學生的父親拿起電話,怒吼道:“如果10分鐘再不送到,我就……”可放下電話,他的情緒立刻恢復正常。幾分鐘后,比薩餅果然被送到。
現代世界是一個陌生人的世界,我們每天必須和陌生人打交道,當我們掏錢買東西時,店家承擔著極大風險,因為收到的很可能是偽鈔。與此同時,我們也承擔著風險,因為買到的可能是假貨。
然而,即使不想著顧客下次還來店買東西,店家一般也會拿出真貨,因為他知道激怒消費者的后果很可怕,同樣,我們也不會用假鈔,因為激怒店家的結果同樣可怕。正是在這個恐懼平衡中,人們滿足了彼此需要,社會得以進步。
如果沒有發怒、沒有恐懼,這世界就需要太多警察,以對每一次爭議做出裁決、對每一次逾矩進行懲罰,而有權力的人們也會變得更加肆無忌憚,如此,則商業將無法存在。
可能很多人會說:發怒會傷害自己,從趨利避害的角度看,發怒是不理性的,所以應該去除。
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不應將情感與理性截然分開,它本是一個東西,而非兩個東西。當我們做判斷時,必然是理性與情感相混雜,誰也做不到絕對理性,正如誰也做不到絕對情感,“理性加情感”才是人類進化的結果。
不否認,應該控制并減少發怒,但不能因此沉入到“理性高于情感”“用理性戰勝情感”的誤區中,因為這會將我們帶入道德困境中——從理性角度看,群體利益大于個體利益,所以為了群體利益,個體應該只談奉獻、不計回報,在必要時,應犧牲自己的生命,就像螞蟻、蜜蜂等那樣。
事實是,我們找不到一個比螞蟻、蜜蜂更聰明點的物種采取同樣的組織方式,從進化角度看,全員利他的社會更易消亡,因為其中個體越優秀,就越會率先挺身而出,這就成了一個汰優的機制。
將情感視為從屬物,視為理性“應該克服的缺陷”,以此為借口,我們很可能建構出一個畸形社會——人人嘴上講利他,可實際上卻在按相反的方式行事,而在這樣一個普遍虛偽的社會中,由于缺乏共識的基礎,難免出現陣發性的崩潰。
控制情感,其實就是在傷害理性,不發怒,那就只好渾渾噩噩、是非不分,成為失去自我的愚人。人類的情感遠比我們想象的狡猾,理性能到哪里,情感也能到哪里,與其裁剪情感以適應環境,那就不如改造環境,以滿足情感的需要。
有憤怒、嫉妒、偏見,所以人類變得更智慧,所以決策變得更有價值。一個勇于接納情感、與之共容的社會方能不斷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負能量”也是寶貴的,關鍵看能否將其轉化為推動力。
(摘自《南都周刊》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