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章
美麗董市之戀
■李華章
正是晴朗清明的四月天,我們來到長江畔的董市鎮,距枝江市城區約12里。1800年的悠久歲月,好像波濤滾滾的大江,“逝者如斯夫”,留下了“董灘口”的地名,成為今天的董市鎮。在鎮名之前著一“古”字,絕非趕時髦,而是十分匹配。
站在老正街前,江上波光粼粼,借水勢而形成的沙灘,蜿蜒迤邐,層疊有致,既壯美又嫵媚,乘坐渡船可上沙灘。我們倘徉于二三千畝的大沙灘,此乃蜀江“九十九洲”(《荊州府志》)之一。容易讓人聯想起這是楚國“郢”之城郊,偉大詩人屈原的浪漫主義遺風飄然而至。那董市江邊碼頭成百艘舟船裝卸貨物的人影和號子;那日有千頭毛驢和騾馬上街不絕于耳的鈴當聲,仿佛猶在耳邊鳴響……
記得好多年前,我跟隨十幾個學生背著行李徒步走進董市時,腳踩嘭嘭作響的石板老正街,街長約兩里,寬不過七八米,兩邊的房屋系明清傳統民居,風格各式各樣,封火墻、木板鋪面、過街樓、小天井,古色古香,“居民叢集”,熙熙攘攘,“四方商賈”,匆匆往來,這一切的一切宛如眼前。董市啊,我心中永遠的一道美麗風景!
而今,在時光的磨礪中,有的不見了蹤影,有的已變得破敗,有的失去了光彩。這自然也是歷史變遷中正常的事情。近幾年,枝江市人民政府也多次進行保護,收儲幾十間私房,先后三次申報將董市鎮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看來,成功還有待時日。走出老正街,眼前萬象更新,兩層、三層的小樓房,粉墻青瓦,一排連著一排,新嶄嶄的漂亮,不銹鋼的門與窗閃閃發光,院子中間的文化廣場寬寬敞敞,一片安寧、文明、衛生之景象,令人刮目相看。我想,古老的董市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回,重新煥發出大地的青春,成為新農村美的極致。
自小生長于農村的人,對田地既很熟悉也最敏感。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農民對田土的觀念也各不相同。有的人一輩子與田土相依為命,臉朝黃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最終也改變不了貧窮的命,算了,靠天吃飯;后來,成批的青壯勞力外出打工,雖掙回了錢,卻荒了田地,正如老父親們深情所說的那樣,田地荒了,再種熟,就難啦;有的人夢想把田地為我所用,人盡其材,地盡其用,搞科學種田,用智慧改變命運。我們沿著安董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參觀了平湖村、曹店村、裴圣村、泰洲村,一個村有一個村的美。有的村道路綠化好、環境衛生大改善;有的村庭院改造規劃好;有的村打造“老家人民公社”,喚起對“激情燃燒歲月”的回憶;有的村建起了綠色觀光大棚蔬菜基地,各有各的創新,各自找準脫貧門道。眼下,正是草莓成熟季節,惹得過往行人競相購買;我們被優待走進大棚內自選自摘,那一排排綠葉,一排排紅莓,生機勃勃,鮮艷無比,清香撲鼻。我們一邊摘,一邊嘗,大飽了眼福,甜透了心扉。一對農民夫婦守候在大棚外,微笑地迎送顧客。我說:“你家的奶油草莓味道極好。”他說:“全靠科學種田。”放眼望去,大棚在陽光下一片燦爛,形成了一道董市美麗鄉村的風景線。
艷陽當頭照,田地出現干渴。我們正擔心再不下雨會影響農作物生長,這偌大的面積灌溉怎么辦?此時,同伴已經發現,田坎地角都安裝了自流噴灌的塑料管。果不然,不一會兒田地上空已下起了霏霏細雨,飄飄灑灑。好大的曹店楓林花卉月季園啊!據介紹,這是董市綜合性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的一個功能區——“月季園區”,目前占地200多畝,規劃500畝,將打造成長江中下游最大的月季生態園,已培育30多個月季新品種、15萬株樹樁和盆裝月季。鮮活的月季、玫瑰、薔薇“三姊妹花”正綻開得熱熱鬧鬧,我情不自禁地低吟蘇東坡的《月季》詩:“花開花落無間斷,春來春去不相關。牡丹最貴惟春晚,芍藥雖繁只夏初。唯有此花開不敗,一年長占四時春……”它雖“不登富貴高堂第,卻向尋常百姓家”。這種一年四季展芳華、獨有芳姿月月香的花,正適合老百姓觀賞的需求,也是我的最愛。那一朵朵的月季、玫瑰,不僅紅的鮮艷,黃的金黃,尤其是花朵碩大,宛如一只碗大,為平生前所未見,格外吸引人的目光,令人驚喜異常。同伴們在玫瑰月季或香水月季前爭相拍照留影。我卻在一朵大花月季前屏住呼吸,凝視良久,繼之,脫口而出:“這是我夢中看到的那一朵,也是我最想同它合影的那朵花。”此時此刻,說不清是人為花醉,還是花為人狂;是人為花而落淚,還是花感時而濺淚……
一位青年農民對我說:“未來,我們的生態園將以月季為支柱,以紅繼木、紫玉蘭為基礎,發展茶花、櫻花等花卉”。我詢問這些花卉的未來與歸宿?他笑著回答:“走市場化之路,為致富架起一座金橋。這就是我們農民的夢。”年輕人的這份銳氣可嘉可贊。我聯想起董市古今名人輩出。比如,后漢掌軍中郎將、一代賢良忠臣董和、董允父子;現當代最高學府清華大學副校長、化學教育家張子高和他的兒子張滂,化學家、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以及北大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袁谷等等。這些出生董市、心懷董市的文武高人,他們的靈魂定會歷久彌芳,他們的智慧必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董市人,而不會僅僅只留下記憶。董市啊,一定會越來越美麗,將永遠留給我們深深的戀情!
責任編輯:鄧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