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耀春
盡瘁歲歲迎朝霞
姜耀春
前不久,我在報紙上偶然看到了原水利部部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汪恕誠先生《把水庫大壩建成生態文明工程》的一篇文章,后又有幸閱讀了汪恕誠先生所著的《人水和諧科學發展》一書,頓覺眼前一亮,甚有撥開迷霧見云天之感覺,反復閱讀,感慨良多。
我參加水電工作40年,聽到、看到、也親身經歷過曾引以為豪的“人定勝天”的水電建設大會戰的壯觀場面。那時,水電施工隊伍一門心思搞開發建設,口號就是與天斗,與地斗,劈山斬江,和洪水賽跑,夜以繼日地建大壩,把堵水截流看做標志性工程,大壩建得越高就越有成就感,幾經何時想過生態?1998年發生大洪水之后,我國的治水思路和治水基調有了新的變化,聽到的新鮮詞是汪恕誠先生主政水利部工作后多次提到的“人和自然和諧共處”、“人水共舞”,后來把和諧共處準確定位在“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理念。給洪水讓出路,減少對大自然的掠奪式開發,注重發揮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找準人水和諧相處的結合點,那就是按汪恕誠先生所闡述的三個標準:水資源可持續量化標準、水資源利用程度和水能開發程度的量化標準、符合河流健康的生態與環境的基本水量的標準。這不能不說是對新中國治水經歷的高度總結。
文章提到建于兩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就是先人尊重自然規律,人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光輝典范。從無壩引水到整個平原的灌溉,都采用了有口無閘的自動分水法,水以自然的行進方式,在廣袤的平原上,形成了密如織網的自然渠系。沒有使用高閘大壩與江水強硬阻擋,而是采用以柔克剛,并且充分利用了河流的彎道,崖壁角度所形成的沖力,自然地控制著水量和水流的方向,工程建設與自然規律達到了完美協調統一。其精髓就是“深掏灘,低作堰”,使都江堰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在歷盡千古滄桑之后,不僅沒有衰退成為歷史遺跡,而且繼續發揮與日俱增的效益,從秦漢時代控灌的一百多萬畝到今天利潤良田一千多萬畝,惠及人類和萬物生靈,這是何等的功德!天地可鑒,再過一千年之后,人們可能不知道三皇五帝是誰,但都江堰李冰父子的恩德會被世世代代人所詠頌。
汪恕誠先生把水庫大壩建成生態文明工程的理念,和“深淘灘,低作堰”是異曲同工,思路是崇尚自然治水,人的需求與自然能動融為一體,以疏導而不是堵塞的方式,“從人水爭地到人類主動避讓,人類給洪水以出路,洪水才會給人以生路。給洪水讓出路不僅要體現在抗洪期間,而且要把它作為整個防洪工作的指導思想。”(摘自汪恕誠《人水和諧科學發展》第224頁)把大自然放在和人一起并列的位置,成為與大自然并駕齊驅的平等力量,在與大自然互動中形成一種精神上的接觸,天地與我為一,萬物與我共生的思想,使它在漫長的時代里,“治”與“疏”渾然天成,生生不息。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自然規律是無情的,尊重自然規律就是尊重科學。古人對“皇天后土”的尊崇,是在實踐中感悟到自然的神圣和神秘,雖然這種觀念已經相去很遠了,但古人敬畏態度未必不是我們現代人可以借鑒和重新審視的。一庫一壩關乎天下,把水庫大壩建成生態的,就是民生的,也是民主的、文明的,更是曠世大業。我國的水利水電建設不斷實現生態式跨越發展,正因為有像汪恕誠這一代水利科學家們不屈不撓,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在中國現代治水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頁。
“目前,七大流域都已經按照規劃的要求達到了設防標準。現在來看,我們不擔心標準內的洪水出現。只要哪條流域發生洪水,當年農業肯定豐收;如果哪個流域沒發生洪水,當年農業很可能欠收。大水出好河,一條河流如果長期不來大洪水,這條河就會萎縮。因此,不能一味地懼怕洪水,而應該對洪水總體上持肯定和歡迎的態度。”(摘自汪恕誠《人水和諧科學發展》第197頁)。有同行盛贊說,汪恕誠主政水利部十年來,山水安瀾,風調雨順,其宗旨是“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在政通人和的華夏大地,演繹了一部空前壯觀的水利資源綠色生態交響曲。
科學家的忠恕道義,是和大眾命運連在一起的。有良知的科學家身負國家重任,必定是有良能的智慧管理者,有良能必有良德,迸發出的能量就是仁政。我清楚記得,汪恕誠先生還在水電部副部長職位上時,東北發大水,連降暴雨,他牽掛著白山水電一局數萬職工家屬的處境,晚九點給水電一局駐京聯絡處打電話了解受災情況,并指示一局領導詳細匯報災情,盡最大努力幫助一局解決困境。特別是在水電體制改革轉型期,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和各種因素,水電一局生產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難,新調整的領導班子更是舉步維艱,他聽完情況匯報后,心情十分沉重,當場拍板“都是新面孔了,不解決點是回不去了。”要求各有關部門籌措落實資金,幫助一局渡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時期。東北水電一局和水電六局是在他的關懷指導下,從深山峽谷水電站工地轉向所在中心城市,解決了壓在工程局身上最沉重的包袱,就是生產生活基地問題,使水電施工企業后來在社會大市場上,逐漸步入良性發展。
汪恕誠先生的人水和諧論,在業界引起了廣泛反響。他是最早提出人水和諧的倡導者,天人合一的實踐者,生態工程的指揮者。這部20多萬字的泱泱宏卷,既談人與水和諧相處,也談水利水電發展;既談水利發展觀點,也談水電改革思路;既談水利水電業務,也談清潔能源、資源與環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大問題,是飽含著對國家和民族的憂思,是嘔心瀝血50年水利水電工作的結晶。歲月如歌,初心依舊。盡管他今年已是76歲滿頭白發,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十年了,但他仍孜孜不倦,精神抖擻,繼續關注著中國水利水電事業的發展。又是一年新草綠,賦小詩一首,衷心祝愿他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白發當如一樹花,傲雪迎霜更挺拔。
初心不忘關山重,孺子永俯許清華。
癡情江河銘心底,力挽清澈滌泥沙。
國泰民安心牽掛,盡瘁歲歲迎朝霞。
責任編輯: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