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
說起讀古書,港臺人常說,大陸人不讀古書,不重傳統,除了考古,一無是處。這是中了“五四”的毒、“文革”的毒。大陸的人聽了,也跟著起哄,說是呀是呀,千不該萬不該,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臺灣、香港我去過,他們的傳統文化怎么樣?研究水平怎么樣?我心里清楚,沒必要這么吹。
今天說“五四”,我還是充滿敬意。
五四運動,是啟蒙運動。啟蒙啟蒙,啟什么蒙?關鍵是確立西學或新學的主導地位。當時對孔子,不管說過什么過頭話,都要從當時的環境來理解。中國的現代化,是揍出來的現代化,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不把華夏傳統的小巧玩意兒擱一邊,就無法擺脫被動局面。這一步,非走不行。不走,不能迎新;不走,不能保古。更何況,孔子當圣人,他
依托的科舉制,這張皮都沒有了,毛將焉附?大家把孔子從圣人的地位上請下來,讓他與諸子百家平起平坐,有什么不好?無形中,這等于恢復了孔子的本來面目。
“五四”挽救了孔夫子,挽救了傳統文化。我一直這么看,今天也沒有變。現在,大家喜歡講大師,他們都是怎么來的?你們不妨查一查,他們有幾個是純粹土造、原汁原味?還有,海峽那邊,史語所是怎么來的?臺大是怎么來的?胡適、傅斯年是什么人?蔣介石罵“五四”,胡適為什么反對?新學舊學,孰優孰劣?一切都清清楚楚。
傳統中斷,是危言聳聽。
孔子只是符號。
大陸不是傳統文化,臺灣、香港也不是。所謂傳統文化,都是以現代化為前提的,都是現代化的邊角料,只有擺脫現代化的壓力,才能騰出手來保一保,就像孔子說的,“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過去,中國大陸的現代化,孤立無援,基礎薄弱,態度最激進,水平最低下,西化不強,保古不力,乃環境使然,現在喘過一口氣,不要忘乎所以。
80年代,大家罵中國太傳統,現在又罵中國太不傳統,到底哪個說法對?自己抽自己耳光,到底能抽幾回?兩種危言聳聽,都高估了傳統文化。
傳統就是過去,沒必要當祖宗供著。
(摘自《企業觀察家》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