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鈺
鉆墻打洞是美國諜報機構慣用的伎倆,從冷戰開始到今天從未間斷。這一點確實有不少事實佐證。
二戰結束后不久,歐洲大陸被“鐵幕”分隔。時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羅斯科·希倫科特認為柏林是東西方的交界點,也是從事間諜活動的最佳地點。
在希倫科特主持下,一項龐大的竊聽計劃開始實施。他把這項工程命名為“黃金行動”。取名為“黃金”是因為,希倫科特認為,優質情報比黃金更有價值。
中情局發現,蘇聯軍事設施內有地下電纜通往東德和東歐各國,完全可以在這方面大做文章。經反復推敲,希倫科特敲定在東西德之間挖掘一條總長2.2公里的隧道,從西柏林南郊開始,穿過勃蘭登堡門后延伸到東柏林境內,直抵索恩法爾德公路地下。
這是一項繁重而復雜的工程,隧道正好處在蘇聯和東德巡邏隊腳下,在挖掘時不能發出一點異響,從隧道里送出的泥土必須神不知鬼不覺地運走,而且隧道入口處要盡可能偽裝起來,以免引起閑雜人等注意。盡管困難重重,“黃金行動”還是在希倫科特緊盯下穩步推進。
1953年2月,曾在歐洲戰場立下赫赫戰功的艾倫·杜勒斯接任中情局局長。這個老牌間諜一上任便發現,前任留下的“黃金行動”非常不錯,下令全力推進。
經過3年多的挖掘,秘密隧道在1955年竣工,它就是著名的“柏林隧道”。隧道的主體工程是竊聽室,內設交換臺和432個擴音器。通過精密的竊聽和錄音裝置,“鐵幕”另一側的通信內容可以清晰無誤地傳到美國人耳中。
根據英國《衛報》援引的資料,有了這一竊聽利器,中情局每天可以錄制800盤磁帶,打印4000米長的打字帶。每個星期,中情局都會把這些材料送回華盛頓處理。
隧道開通后不久,美方就開始竊聽蘇聯軍方的電話。第一個“重要信息”是來自克里姆林宮的指示,要求駐東德蘇軍保持良好紀律,同西德保持良好關系。美方情報人員據此判斷,蘇聯在東德駐軍實力有限,并按圖索驥,推導出蘇聯可能在東德部署核武器。
可惜好景不長,中情局很快發覺事有蹊蹺。包括后來的蘇聯出兵匈牙利等事件,中情局竟沒能從隧道里獲得任何“預告”。莫非對方發現了隧道的秘密?
事實上,蘇聯人早就通過英國情報機構的叛逃者、雙面間諜喬治·布萊克獲知“黃金計劃”。旁觀美國人在地下苦干3年多后,蘇聯人不動聲色地將很多假情報“分享”給美方,直到時機成熟才一舉摧毀了這一秘密竊聽工程。
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蘇聯駐美大使館重建,美國諜報機構打算在新建的蘇聯大使館地下挖掘一條隧道以便刺探情報。
某一天,美方諜報人員意識到,傳入隧道中的除了家長里短,就是抽水馬桶的聲音、掃地的聲音等,卻收不到重要情報。此后,蘇聯人并未提出抗議,但美方心知肚明:竊聽隧道已經露餡。至于是誰泄密,至今沒有答案。這條潛伏在蘇聯使館下的隧道,正如同那個年代美蘇雙方不見硝煙的斗爭般,從此長眠地下,卻從未被后世遺忘。
(摘自《青年參考》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