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明
著名學者張中行先生,曾在《婚姻》一文中說:婚姻以當事者滿意的程度為標準,可分為四個等級:可意,可過,可忍,不可忍。
單說這“可忍”,雖不大好聽,但卻是求實之言。婚姻的進程,也是夫婦相互包容的過程,有了一個“忍”字,就能求同存異,化解矛盾,把日子過下去。至于“不可忍”,即感情已徹底破裂,這日子沒法過了,分道揚鑣就成了最好的出路。
似乎為了證實張中行先生的說法,著名詞作家喬羽,也用了個“忍”字來詮釋自己的婚姻保鮮秘訣。1994年6月19日,喬羽、佟琦這對恩愛夫妻,迎來了結婚40周年紀念日,有許多親朋好友前來祝賀。
有位朋友問:“你們兩個在許多方面都差異極大,怎樣走過40年呢?”
喬羽先生回答:“如果說實話,我只有一個字:忍。”
夫人佟琦補了一句:“我有四個字:一忍再忍。”
佟琦解釋說:“不忍能行嗎?他以前脾氣特別好,一般都讓著我;現在老了,個性強了,一點兒小事就發脾氣,常常是我倒過來哄他了。”
一個“忍”,一個“一忍再忍”,兩人一晃就大半輩子過去了。可見,“忍”是夫妻相處最好的潤滑劑。時下,一些小夫妻動不動就鬧離婚,起因大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是因為缺乏一個“忍”字,最后,導致勞燕分飛。
忍,不僅有益于夫妻和睦,同樣也有益于大家庭里父母、子女、婆媳、翁姑之間的和諧相處。據《舊唐書》記載,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姑婉媳聽。唐麟德二年,高宗率文武大臣去泰山封禪,路過壽張,慕名過訪,問張公藝何能九世同居。張公藝回答:“自幼接受家訓,慈愛寬仁,無殊能,僅誠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遂請紙筆,書百余“忍”字以進。高宗連連稱善,并贈絹百匹,以彰其事。
這位張公藝,可謂世上最能忍的人,所以,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興旺發達。如今,能三代人和睦生活在一起的也不多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彼此之間不能忍。不同的習慣、嗜好、秉性以及代溝,都會使親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忍無可忍”。
能忍,不光對我們的生活和美有所裨益,而且,對人們的事業成功也幫助不小。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深諳“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不論是忍辱負重,還是忍氣吞聲,其所以隱忍不發,都是在爭取時間,積蓄力量,耐心等待,尋求最佳時機。
忍,還是一種斗爭策略。昔日,周文王忍得喪子之痛,孫臏忍得臏腳之羞,勾踐忍得嘗糞之恥,韓信忍得胯下之辱,血滴在心里,牙咬碎咽下,后來,這些善于隱忍的當事人都成就了大事業。
國人歷來講究能伸能屈,屈就是忍。“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忍,并非無原則、無限度、無目的的忍,到了實在忍無可忍時,就無須再忍,“該出手時就出手”。所以,為忍而忍,一味忍讓,也未必是好事,那可能就真正變成了“軟蛋”或者“慫人”,最終成了扶不起來的阿斗。
(摘自《河北日報》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