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頭
我感覺今天中國的家常菜有四個比較大的變化趨勢。一是從鄉村土菜向城市家常菜的轉變,二是從城市家常菜向餐館菜式的轉變,三是家傳菜式的復興和繼承,四是外來菜式的入侵。
第一個趨勢非常容易分辨。沒有刀功,不講究器皿,強調菜的分量,突出肉食的重要性,這都是鄉村生活的遺跡。這種家常菜粗獷、質樸,喜歡用盆或者大碗來盛,隨時有一種喜氣洋洋過年的感覺。但是,和舊時真正的農家過年飯相比,又要稍微精致一些,食材也要更為講究,分量也沒有那么恐怖了。
好吃嗎?也許。不過可以確認一點,對于在城市里定居的人來說,這不是一種正常的膳食習慣。鄉村土菜的豐盛,是和農民的生活規律相符合的。一年到頭的大部分日子里,人們依靠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為生,彌補重體力勞動的消耗。只有在春節或者婚喪嫁娶的場合,才會密集攝入脂肪和肉類。因此,才會以量取勝,以肉食為美。長此以往,其實會令人攝入過多的油脂和鹽,增加了身體的負擔。
第二個趨勢的本質,是人們想要過上更好一點的生活,卻求學無門,所以向餐館求教借鑒。所以,我在微博上的家常菜圖片里,經常看到濫用蔥花和香菜的情況——無論什么菜,不管有沒有道理,都撒上一把。完全和味道沒關系,而是因為餐館就是那么做的。在調料上,則表現為芝麻和干辣椒的濫用。
人們沒有弄清楚一個事實:餐館里的美味,其基本邏輯其實就是浪費。一顆小白菜,只有菜心那么一點點會為大廚取用;滿滿一鍋油,只是用來炸松鼠鱖魚,絕對不會考慮重復用到其他菜上。家常菜怎么學得了餐廳?就算不計較食材和物料的浪費,餐廳里大廚用的灶眼也和家里的不一樣。別人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噴火升溫,大廚顛兩下勺就能完成的事情,換了自己家的小鍋小灶,可能需要5分鐘,而且食材已經出水變色了。
所以,餐廳的美食其實不是家常菜學習的方向。家常菜有其獨特的烹飪技巧,能從餐廳借鑒的東西有限,更何況許多人學到的都只是撒蔥花撒芝麻那樣的表面文章。
第三個趨勢不如前兩個那樣明顯,不過已經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了。家常菜其實算得上是家學,一個大家族如果傳承有序,主人持家有道,那么三代人累積下來,就會有自己家的家宴風格。吃什么不單和傳統有關,而且關系到節令、器皿、搭配、刀功以及特定的烹飪方式。外人只需要看一眼,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這家人有廚房里的傳承,每一樣菜都有自己的來處,而且和餐廳的菜式并無多少關聯。
由于在歷史上經歷過絕對匱乏和絕對平均的一段時間,這樣的家傳菜一度消失,所有人都忙于果腹而已。但是,在數百張照片里,我還是驚喜地發現了這種家傳家常菜復興的跡象。
第四個趨勢增長非常迅猛。越來越多的白領、家庭主婦,放棄了中餐,轉而學習西餐。無論是牛扒、通心粉、蛋糕還是各種烘焙食品,都已經非常流行。相對于中餐在烹飪技巧上的復雜和含糊,西餐擁有明顯的優勢,可以嚴格按照食譜操作,讓人分外有成就感。與此同時,準備一頓中餐需要消耗大量時間,需要處理的食材種類繁多,流程漫長,效率遠不如西餐,這大概也是人們學習西餐的一個理由。
在我看來,第四個趨勢和第二個趨勢很相似。如果我們認為菜品有某種標準的話,中餐廳的菜肴是一種標準,而西餐廳的菜肴同樣代表了一種標準。無論人們追求能在自己家廚房里做出中餐廳大菜,還是能用自家烤箱烤出蛋糕和餅干,模仿國外中產階級家庭日常生活,都代表了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渴望。雖然兩方都做得并不那么令人滿意,但還是令人感動,因為人們還在追求更為美好的生活,并且愿意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
畢竟,我們并不是為了活著而吃,我們吃是為了感受到我們活著。
(摘自“槽邊往事微信公眾號”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