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杰
摘要: 互聯網金融具有回歸金融本質、分散金融風險、提升市場透明度等的功能及作用。我國目前的管制型立法對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規制失靈,其催生出的過度依賴擔保及剛性兌付,會加劇信息的不對稱并抑制競爭。文中結合信息工具動態變化情況,分析互聯網金融法律規制的補充方式。
關鍵詞: 信息工具 動態變化 互聯網金融法律規制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2-0065-01
互聯網作為當前金融機構擴大市場的重要助力,在金融服務功能與信息技術可融合的同時,也帶動了互聯網金融法律規制的持續發展。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機構以謀求創新為目標,在借助互聯網技術與平臺達成金融交易降低風險的希求輔助下運作起來的。其本身具有回歸金融本質、分散金融風險、提升市場透明度等特性。然而在信息工具動態變化視角下,互聯網金融法律規制仍需要進一步被補充及完善。
一、管制型立法影響下存在法律漏洞及信息不對稱
金融資產價格在反應信息風險的過程中,基本以信息作為基本要素。在知識信用媒介和金融中介機構的推送下,金融媒介受到資金供求的影響而進一步催生出了金融交易雙方的直接交易,但是在互聯網金融法律規制的影響下,控制信用風險、實現信息對稱、降低信息成本的主旨性要求并未達成。金融交易媒介發生變化的基礎性標準目前已經被設定為新的金融交易模式以低成本、便利的形式使用和獲得信息手段。
以上條件在我國管制型立法格局下,導致互聯網金融市場中存在為規避金融風險而運用原有法律規范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行為,此類行為進一步誘導了管制型立法的多重監管套利,但是當互聯網金融出現金融脫媒時,在已有的市場條件下,存在金融機構自行發布和有效配置信息的情況。基于管制型立法的影響,金融市場中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無法避免。鑒于現有金融法制中存在的多項法律空白和漏洞,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套利屢禁不止。
二、監管主體規避風險引發信用風險約束不當
金融現行立法為降低第三方支付機構和涉眾型民間融資所產生的信用風險,以交易是否違法作為評判標準。也正因為如此,導致監管主體在金融行為判定中,不僅規避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或者交由市場來處理,同樣還為市場主體提供以監管套利空間的機會。監管主體在應對金融風險的過程中,金融立法因其應對欺詐性融資和復雜型監管時,容易出現不作為和缺位的情況,此行為極大縱容了金融融資機構和中介機構轉嫁風險的行為。
雖然互聯網金融利于形成資本并降低交易風險,但是由于金融市場上集中了互聯網金融的大部分業務,假使監管主體規避風險導致互聯網金融市場中的信用風險約束不當,這就意味著互聯網金融的法律規制下,互聯網的金融行為會逐漸擴散到民間借貸規則及范式融資中。互聯網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也決定了其需要服務于實體經濟和推動回歸金融本質等。
三、信息工具動態變化下互聯網信用風險規制的補充
1.基于互聯網金融本質的范式
互聯網金融優化了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風險分散、資金融通等功能,其門檻的低下也決定了融資者和投資者并不會受到門檻過多的約束,因此會滿足小微企業或者個人金融投資的基本需求。
在互聯網信用風險規制補充時,此客觀現實不可忽視,但是互聯網金融在現行金融法制管徑中的信息供給不足問題,需要預先提取出導致信用風險問題出現的本質原因。建議以問題實質為解決方法尋找突破依據,以信用風險的化解為目標,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構建可匹配問題的獨特范式,比如按照資產定價的原則,內化信息不對稱成本,借助信用風險定價來完成互聯網金融自信用風險向信息轉化的目標。之后將信用風險和信息風險問題,按照風險-收益邏輯解析,并使之融入基于互聯網金融本質的范式中。
此范式以信用風險定價和其信息工具應用來解決就目前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問題,即信用風險與信息。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需要以互聯網金融的本質為基礎,為信息弱勢群體賦予可甄選信息的主動權以及機會,使之先掌握規則,以此來規避信息不對稱為信息獲取弱勢方帶來的不便及制約。為達成這一目標,還需要激勵信息掌握方及時披露信息。因此,建議以現有法律設定為基礎,轉化信用風險,使之成為有用信息,逐步內化市場公開定價,以此為基礎向市場逐步傳遞信息,如市場風險和收益是否均衡等,并借助互聯網金融法律和法規的當前設定內容,為范式應用補充應用規則。
2.基于信用風險問題的市場準入機制
互聯網信用風險規制以信息工具來設計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規制時,需要考量信息風險與金融本質之間基于信息傳遞要求而產生的關系。當信息工具可作用于金融信用風險規制邏輯時,其產生的內生屬性,可作為考量基于信用風險問題的市場準入機制的重要依據。互聯網金融和互聯網法律、法規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果視為觸發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契點時,那么在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的補充階段,就需要將互聯網金融內生于金融本質中,解決信用風險問題,凸顯法治對互聯網金融的意義。此外,可按照P2P平臺、第三方支付機構和股權眾籌部門的法律地位,嘗試逐步完善市場準入機制。
參考文獻:
[1]宋琳.互聯網社交金融的法律規制——由“微信紅包”引發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5(8):92-98.
[2]楊東.互聯網金融的法律規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15(4):107-126+206.
[3]吳一非.互聯網金融理財法律規制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 于 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