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芊芊
摘要: 《野草》是魯迅的一本散文詩集,收錄了他從1924-1926年期間創作的多篇散文,真實地描述了當時社會的水深火熱,是魯迅精神世界的真實反映。本文就《野草》中之魯迅的精神進行分析。
關鍵詞: 《野草》 魯迅精神 反映
中圖分類號:I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2-0112-01
《野草》是魯迅著名的散文詩集,收錄了他自1924年至1926年間所創作的23篇散文詩,通過象征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反映了當時北洋軍閥政府統治下水深火熱的中國社會現狀,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國民的劣根性,他渴望用革命力量來打破舊世界的枷鎖。《野草》詩集內容非常豐富,涵蓋多項內容,深刻地解剖了作者自身的性格,表達了夢與醒、光明與黑暗、希望與絕望、眷念與決絕的彷徨與抉擇,是魯迅精神世界的真實反映,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學和思想價值。
一、從《野草》的寫作背景看魯迅的精神世界
1.《野草》創作的政治背景
20世紀初期,中國軍閥混戰的政治格局以及段祺瑞政府對北京政權的把持,造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舉步維艱。《新青年》團體的解散讓魯迅體驗到孤軍奮戰的絕望和艱難,此時的魯迅,已經失去了奮斗的目標和力量。
2.《野草》創作的家庭背景
與周作人的決裂擊破了魯迅擁有完整家庭的夢想,讓他失去了家庭夢想的精神寄托。
3.女師大事件對魯迅的影響
女師大事件的突然爆發和劉和珍君等人的犧牲,給魯迅情緒帶來很大的影響,他極度憤怒,對祖國的前途苦悶彷徨。
《野草》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創作而成,從某個層面而言,《野草》成為魯迅發泄情緒的窗口,也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從這點來看,《野草》是魯迅當時精神的真實反映。
二、《野草》中之魯迅的精神分析
毛澤東同志曾經對魯迅精神做出過這樣的評價:“他不僅具有深刻的社會洞察力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還具有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以及為了心中理想不懼威脅與利誘的犧牲精神。”從《野草》來看,其中蘊含的魯迅精神表現在幾個方面:
1.魯迅的政治精神
在《淡淡的血痕中》中,魯迅在描述“造物主”時,一連用了三個“暗暗地”和三個“不敢”,把最高統治者的兇殘和怯弱表現得淋漓盡致。他通過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了統治者的本性,并予以無情的揭露,他堅信,只要民眾們團結起來,無懼無畏,勇于反抗,統治者也就無法作威作福。魯迅渴望“叛逆的猛士”站出來,并預言,猛士終將帶領民眾使天地“變色”。事實證明,魯迅對未來中國的最終走向是有著非常準確的政治遠見的。
2.魯迅的戰斗精神
從《野草》的主題思想來看,有很多篇章體現了魯迅的戰斗精神,歌頌了頑強勇敢的戰斗精神,作者通過不同人的反抗、戰斗者形象的描寫,表現了軍閥混戰時期社會的反抗斗爭精神。在《秋夜》中,魯迅塑造了不畏強敵、不受利益誘惑、奮勇反擊的棗樹形象,把自己在《新青年》解散后的孤獨無助與棗樹的形象聯系在一起,通過棗樹對冷酷兇殘夜空的頑強勇敢反抗,來表達自己堅持斗爭,追求光明的大無畏革命主義戰斗精神。《這樣的戰士》塑造了一個經典戰士形象,他目光敏銳、頑強堅決,憑借自身的戰斗經驗識破了敵人的詭計,勇往直前,以打倒敵人作為自己的唯一目的。這就是魯迅頑強戰斗精神的真實再現。
3.魯迅的犧牲精神
《一覺》是一篇運用現實主義手法的偉大作品,作者描述了自己對青年們在軍閥混戰中的生死感悟,通過透視青年們可愛的魂靈,感受“生”的意義,他受到了勇士精神的感召,督促自己站在死者的鮮血上前進。這就是魯迅精神,無畏生死,不懼犧牲,勇往直前。在《頹敗線的顫動》中,魯迅塑造了一位一生受盡了痛苦和屈辱的垂暮女人,然而我們看到的不是悲觀和彷徨,而是她不屈不懼的眼神和高昂的頭顱,作者通過一個個不屈不撓的、具有強烈戰斗意志、不怕犧牲不懼生死的人物形象,表現了魯迅自身所具備的犧牲精神和戰斗意志。
4.魯迅的自立精神
在魯迅的眼中,整個世界是荒誕且不可捉摸的,這是他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獨特生命體驗,面對自己內心的苦悶和陰冷的世界,他認為,個體只有實現救贖,才能突破自我,這正是魯迅的自立精神。在《這樣的戰士》中,主人翁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然而他毫不猶豫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明明知道道路的盡頭可能是墳墓,但是他依然勇往直前。
三、結語
總而言之,《野草》這部散文集集中反映了當時軍閥當政的黑暗社會現實和魯迅苦悶彷徨的心態。然而,面對挫折和困難,即使孤軍奮戰,魯迅也沒有悲觀失望,而是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戰斗精神奮起吶喊。他用手中的筆揭露了軍閥政權的暴虐統治,塑造了一個個鮮活勇敢的戰士形象,他以卓越的政治遠見揭露了強權者看似強大實際懦弱的本質,預言了舊制度的覆滅和新世界的到來。因此,《野草》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也是魯迅精神的直觀反映,是文學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文學武.地火依舊在奔突運行——論新時期的《野草》研究(1981-2001) [ J].魯迅研究月刊,2005(8).
[2]海萍麗.黑暗中的顛覆與狂歡——試析魯迅《野草》中的“夢”[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3]孫玉石,王光明.魯迅《野草》的生命哲學和象征藝術[J].魯迅研究月刊,2005(6).
責任編輯: 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