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萍
人到四十
□李曉萍
簡媜在《好一座浮島》中寫道:“年輕像一件薄薄的花襯衫,即使是惡寒天氣也能招蜂引蝶把春天騙回來。四十歲不是,像穿著別人悶了兩個冬天沒洗的厚大衣,再怎么談笑晏晏,就是有霉味。”子曰“四十而不惑”,我曾憧憬過很多次自己四十歲的樣子:青春的風聲鶴唳與揮斥方遒都一同消失,所有的人事已看清,披沙揀金的日子終于到了,我會過著舒適別樣的生活,花開富貴,而又別具一格。但當我真的四十歲了,我卻發現:我的四十歲和以前沒有什么不同,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而我依舊活得不上不下。但是,這時我已經沒有失望感。
我知道,時間贈予人閱歷的同時,一定無情地把滄桑也隨手相贈。
當我在四十歲時,終于參悟到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得失名利,但我卻依舊牢牢地被世俗及人情面子所綁架。我不得不強迫自己去適應職場規則,因為我還顧忌別人的眼色,沒有學會坦蕩地拒絕。雖然知道很多交情不過蜻蜓點水,但依舊留戀那種熱鬧喧嘩的溫暖。
當我一次次在家庭和職場的周折中應接不暇,甚至開始找不到自我時,我突然明白——我把自己折磨得不堪重負的原因就在于:我并沒有學會讓內心真正變得自由、從容。一個人只有給內心減負,才能活得輕松、透徹。正義直言得罪了領導又怎樣,只要三觀正確、為人坦誠,活出自己就好;孩子不優秀怕什么,我也不過平凡如草芥,他只要善良、健康就好;永遠不被提拔又如何,工作不過是一份職業,有自己的喜好、人生樂足就好。
木心先生說:“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二十幾歲時,覺得自己還有大把的青春可以輕擲,天地之間仿佛只有自己;四十歲時就不能了,不再一意孤行地和自己較勁,當知道什么都改變不了的時候,放下心念,學會與世共存。其實,卸下背負的盔甲與光環,隨時隨地都可閑看落花,心如秋水。
自在飛花薦自《廣州日報》2017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