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文
不妨等待,面帶微笑
?陳蔚文
?
兒子乎乎在上小學前,基本是在幼兒園“虛度”了四年——沒學什么“有用”的知識。而那時,同班小朋友有識了許多字的,有學了珠心算的,還有學了國學、圍棋的,乎乎除了跟著書法老師涂幾筆鴉,其他真沒什么本領。
記得小學一年級開學的家長會上,班主任老師說,不用提前學拼音,那些學了的孩子反而不好教,這就如去修改一張畫,不如在一張白紙上重作一幅。聞此言,我深感安慰。乎乎就是一張白紙??!
果然,乎乎后來順利學會拼音,并不輸于之前學了拼音的孩子。
一二年級時,因為識字量有限,他不愿看文字多的書,只喜歡看繪本、動漫書。我不免擔心他的閱讀只停留在哈哈一樂的幼稚層面,于是老動員他看文字多的書,可他拒不接受。好在這類書也有不少精品,尤其韓國出版的科學類書,文圖結合的形式很吸引乎乎。他看了大量科學繪本,或許是當漫畫書看的,但科學的種子多少播進了他小小的心里。
三四年級時,隨著識字量的提升,我帶他去圖書館借書。某天突然發現,他借回的幾冊《杜立特醫生》非常厚,且全是文字,這是美國作家休·洛夫廷所著的小說,共有十二集。乎乎很喜歡,看了其中的多冊——我突然發現,他越過識字的障礙,不覺已走向閱讀文字中了。
現在,他是個閱讀發燒友,每晚睡前,即使再晚,都要翻幾頁書,這些書中也有漫畫、繪本——和文字的讀本一起,共同構成他覺得有趣的“閱讀生活”。
?
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說起兒子的成長與變化。小學時寫作業,他總是呆坐在書桌前,手里一直玩一塊橡皮,一小時過去了,本子上還沒寫一個字,那塊橡皮卻變成了N個小塊。有時他趴在書本上睡著了,口水都流出來,淌過了小腮幫。
朋友很著急,希望孩子能當一名行為“正確”的孩子,但恰恰相反,兒子常常咬筆帽,好多支筆管被咬裂折斷;經??兄讣?,把指甲啃得光禿禿,露出紅色的肉。伴隨著這一切的,是朋友愈發嚴重的焦慮。
在經歷了不止一個難熬的漫漫長夜后,她一直在反思,有什么相處方式能讓自己和孩子都煥然一新。她看了很多教育類的書,盧梭,A·S·尼爾,蒙臺梭利,馬卡連柯……其中猶太心理學家弗洛姆的著作《愛的藝術》,對她影響很大。
弗氏相信愛的本質有四大元素: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伴隨關懷與責任的,必須先是尊重與了解。去愛一個人,不是利用他服務自己的目的,而是讓對方在自由的基礎上去表現自我,換言之,要給予、陪伴、喚醒,而不是焦躁、威逼。如此,孩子才能自愛,健康地進行自我探索和成長。
朋友對自己說:孩子拖拉,天會塌下來嗎?孩子玩一天電腦游戲,天會塌下來嗎?孩子不參加培訓班,天會塌下來嗎?孩子沒有寫作業,天會塌下來嗎……她不斷假定出一個極端的可能,然后排除這個可能,于是漸漸安穩。逐漸地,兒子的一切不理想行為似乎都變得可以接納,因為他本來就是億萬人中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男孩。
“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看不見的化學變化,他真的朝著那個光亮的方向走去。他覺得自己是被接受的,他跟你撕擄不清的自我消耗得以放空,只留下完整的能量用于自我的發展和更新:玩,和學;來,和去。對朋友的選擇,對志趣聽從天性,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屬于自己了,他當然愿意往那個更好的方向走去,每個孩子并無不同。”
朋友驚喜地發現,兒子在一點點變化,在朝著一個自立、成熟的生命方向走去。2017年的中考,兒子被當地最好的高中錄取。而之前,她根本不敢想他能考上高中,以為他要去職業學校。
“當他的自我完整獨立,一切都煥發出預料不到的動能——我多么愿意把親歷的變化推廣天下,以廣視聽?!?/p>
這是耐心等待的“魔法”,給孩子空間與時間,等待他在一個松弛的環境中自我成長,不是焦慮的催促念叨,更不是責備打罵,相信孩子在一個宜人的環境里才會發展他的靈性,完成蛻變?!叭绻?,也應從他自己的內心開始,而不是被我拖泥帶水硬拽著前行。”
朋友說到美國作家伯內特《秘密花園》里那個狄肯的媽媽,她是瑪麗的小保姆的母親,最關鍵的“她明白孩子是怎么回事”,所以她養育的孩子,一個個健康開朗,招人喜愛。
而許多父母的錯亂,不過是源于等不及。什么都想“領先一步”,而后“步步為贏”,結果父母與孩子都跑得踉蹌、狼狽。
給孩子一點時間,像當年你等待他學會走路、說話、奔跑時那樣,面帶微笑。
對一件事了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為,
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
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
這是猶太心理學家、哲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的。不要催著所有的水果在同一個季節成熟,因為有的孩子是紅色的草莓,有的孩子卻是紫色的葡萄。
(作者系中國作協會員,《讀者》雜志首屆簽約作家。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教育部規劃課題文字專家評委。)
編輯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