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奔跑時,不要追逐影子
?王 芳
很多家長喜歡和孩子探討學習成果以及學習目標,最好用的工具無非是分數。
放學路上,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
家長:今天數學考了多少?
孩子:89分。
家長:怎么連90分都沒有?你們班最高分是多少?
當家長聽說有滿分時,大多不再淡定,行色匆匆地拖著孩子回家做題去了。
貌似打過雞血型的家長,除了分數,還喜歡問名次。
家長:今天數學考了多少名?
孩子:不知道。
家長:那么第一名是誰?
分數和名次,似乎讓孩子之間的上下高差陡然明晰,讓家長和孩子的心也隨之焦慮起來。
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要回避量化真的很難。現在各學校的計分評價標準,也是越來越精確。除了原始分,還有標準分,排名還要算百分比排位。我們的高考計分方式,和美國的SAT計分方式也是越來越接近。
然而,一般好的教育,不在于計分方式是否精確,而在于如何對待分數。
我曾采訪過近百名美國的校長、老師和家長,問他們如何看待分數,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自信心、冒險精神、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勇氣等才是更重要的。在學校具體的課程設計上,注重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非成績。他們不看重一次考試成績,而是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西方有些研究認為,甚至連數學和科學的能力都無法用考試成績鑒別。比如,遍布高等工程、計算機、數學和物理學領域的美國白人男性,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在SAT數學考試中取得650分以上的成績,而大于三分之一的人SAT數學低于550分。在最高科技層次領域里,科學成就和考試分數也沒什么關系。
所以,看一個家長是否稱職,要看家長如何對待分數、名次這些量化指標的態度。
有智慧的家長,往往會淡化分數、名次,而是把精力用在孩子的身心發展等非智力因素上。因為他們深知孩子不是機器,不可以只用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來衡量。在家庭教育中,他們會把重點放在塑造孩子的品格和個性上,家庭中的溝通也主要圍繞培養孩子自我審視習慣、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想象等方面,教會孩子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我不是鼓吹分數無用論,而只是想表明,分數只代表孩子某階段某種知識學習的結果,不能替代孩子發展本身。但很多家長似乎接受不了這個觀點,一般要求孩子必須向某個分數看齊。若是分數不達標,就開始急急忙忙地尋輔導班、請家教,目標是要把分數提上去。假使成績還沒有起色,家長便會開始焦慮。而孩子身心發展等教育的真正目標,則被棄之不顧。
若是家長眼里只有分數,對孩子發展而言其實是本末倒置;通過提高分數來獲得孩子的發展,基本算是緣木求魚。可是,在無法回避分數的情況下,家長該怎么教育孩子正確認識分數這個評估工具呢?
我和孩子一直是這么說的:學習的目標不在于分數本身,而在于你通過學習得到了多少樂趣,長了多少本事。學習就像是你追著太陽在跑,分數就像是你的影子。只要你向著太陽前進,影子永遠會追隨你。可你若是為了追逐影子,背著太陽,那么影子也會越來越弱。
通過這個擬人化的比喻,孩子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能理解學習與分數之間的關系,從而正確看待分數,極少產生焦慮。
親愛的家長們,你們不妨也試著這樣去看待分數,幫助孩子去尋找他們心中的太陽,而不是讓他們朝著自己的影子奔跑。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博士)
編輯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