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忠
二十四節氣里的慢生活
□陳全忠
今天,快節奏的生活里,我們往往忘卻了感應自然、順應四時的生活技藝。雨水“柳發芽”,驚蟄“動物醒”,春分“燕歸來”,白露“燕南去”,如今又會有誰在意?
節氣是一種故鄉的情懷
出鏡人:林帝浣,中山大學教師、人文攝影師、畫家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林帝浣的二十四節氣國畫作品,被國家相關部門挑選作為申遺推介宣傳的材料之一。
說到林帝浣,大家不一定熟悉,但提到小林,相信不少熱愛攝影的網友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他創作的二十四節氣畫作和照片一度在網絡上刷屏。
上大學之前,林帝浣一直生活在老家廣東湛江吳陽,這是一個一年四季空氣里都充滿海鮮味的地方。過年就是拜神、祭祖、放鞭炮、吃海鮮,那個時候,鞭炮可以從除夕到大年初一持續放一整天,沒有大雪,也一定要有氣氛,要熱鬧。
從中山醫科大學畢業后,他在中山大學實驗教學中心任教。工作之余,他的愛好非常豐富,從中學時就開始的水墨畫沒有丟下,他還愛上了攝影和旅行,宣稱要成為攝影界書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畫界文筆最好的美食家。在旅途中,他最喜歡記錄的是像故鄉一樣緩慢的生活場景和事物,立春時節的花、古鎮的雨水、驚蟄草叢中跳出來的蟲子、草原上一場緩緩飄落的小雪……在鄉村,二十四節氣并沒有消逝,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瑣碎還在細微地調整著、影響著。除了十幾萬張照片,林帝浣也用國畫的方式畫出了心目中的二十四節氣。后來,這些照片和國畫組成了《時光映畫》一書,讓都市里匆匆忙忙的人們看到了傳統和美。
林帝浣說,《時光映畫》中的二十四節氣只是一個載體。其實他只是想記下生活中那些瑣碎的細節,正是對這些細節的回憶,組成了我們或許平淡卻豐富的一生。雖然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耕種麥收、種瓜點豆等諸多農事,城里人早已不再問津,清明踏青、冬至吃餃子、大雪堆雪人、吃時令菜等習慣也漸漸變為殘存的符號象征。在林帝浣看來,二十四節氣是天人合一觀念的最美呈現,古人通過不斷感應、變化、調適和效仿,獲得了精準的秩序感。反之,喪失觀察“物候”的興趣,顛覆時序的作息,無異于自絕與自然的聯系。
在廣州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林帝浣已把這個城市當作了第二故鄉,他的生活里早已融入“廣州式”的二十四節氣。受嶺南文化熏陶長大的林帝浣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注意食療傳統,夏天和冬天食物都有講究。他喜歡逛菜市場,豐富多彩的時令蔬菜和海鮮,就是每個節氣最直接的體現。
在廣州,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氣是冬至,當地人叫“過冬”,跟過年一樣重要。清《吳中竹枝詞》曰:“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新。畢竟勾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古人認為,過了此日,陰氣下藏,陽氣上升,大地萬物“還陽”,所以萬象更新,并非始于年初一,亦非由立春開始,而是冬至。人們在這天敬神明、拜祖先、備辦豐盛筵席,以求來年鴻運當頭,大吉大利。
在林帝浣的心里,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一種氣象現象,更是一種故鄉的情懷。生活不僅是春夏秋冬,更是二十四個感知自然細微的時刻。這讓我們相信,生活遠比想象的美好。
跟著節氣過生活
出鏡人:淦克萍,臺灣種籽設計總監
兒時端午,淦克萍的曾祖父總在大廳門邊插上避邪香草束,盛夏時奶奶總會自制清涼退火茶和令人難忘的倒地鈴……父親總是念叨著“我們要回(大陸)去”,那里有他朝思暮想的事物和土地。對于父親的情懷,她并不懂。
后來父親過世,她一個人出去闖蕩,走過許多地方,她才明白,情感的積累在每個瑣碎的日常,來自土地的風土人文浸潤我們的生活,支撐起我們生活的底蘊。有了孩子后,她常常問自己:“他要靠什么記憶我?”
于是,淦克萍刻意帶著孩子去鄉間親近土地,讓他吃各種不同的食物,為他創造環境,“我讓他念道禾幼兒園,那里標榜傳統的詩書禮射,也過節氣生活。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都是要理解生活”。
在這一連串的探索中,再加上從事設計工作上的種種機遇,淦克萍找到了節氣。節氣是對風土的歸納與順應,一種過日子的節度,甚而衍生至生命的態度。
2012年創立種籽節氣飲食研究事務所后,淦克萍和團隊出版了一系列節氣食材書。
節氣和風土被淦克萍視為時間和空間軸,將各種食材追根溯源,研究祖傳食譜、土地植生的農法,他們常常是每天早上采集、上山下海帶回作物,搶時間地想保留住它們的姿態,晚上團隊成員間分工負責料理、手繪、文字等部分。
將節氣具象化,就成了可以帶著走的風土,“客制故鄉禮物”是由企業提出需求,種籽設計的團隊到企業地或客戶發跡地訪查食材,找出與風土故事的連結,再以設計包裝加值,制成企業贈禮。“在古代,一個人如果榮歸故里,會在故鄉造橋鋪路,回饋鄉里,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就是一種企業責任的雛形。那何不把你最棒的故鄉送給這個世界呢?”淦克萍說。
淦克萍還在中國大陸落實她的節氣生活,如今在成都興義參與一個造鎮計劃,就包含節氣生活,同時也在北京實地考察,瓶瓶罐罐的標本堆滿了工作間。節氣是十分地域性的產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顆野外的種子其實蘊藏的是一個地區特有的農事記憶。比如夏至時節,只有在臺中地區才能吃得到麻筍,料理時撕葉、挑梗、搓洗去除苦味,用于消暑降火。中國這么大,有這么多的可能性,淦克萍想把在臺灣研究出來的一些心得,放到這些地方,看會產生出什么樣的火花。
淦克萍帶領著團隊,不斷地試驗各種節氣的可能性,并且試圖打破地域的限制,讓每個地方都能發展出屬于自己的節氣生活和節氣文化。
有一年,淦克萍和臺灣原味、臺灣好食的創辦人送了四顆原生種子到意大利的“品味方舟——方舟保種計劃”,各地的食物意見領袖討論的每件事情都與“食育”有關。“我會刻意甚至做作地不斷提起‘節氣’的概念,因為我想讓大家開始注意這件事。”淦克萍研究節氣,就是想跟自然學吃飯、學呼吸、學洗滌、學回家。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