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芹 洪偉成
11月26日晚,上海飄著綿綿細雨,路上一片清冷,上海戲劇學院劇場內卻異常熱鬧,由上海戲劇學院帶來的話劇《大明四臣相》贏得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當晚,為期9天的第五屆中國校園戲劇節也精彩落幕。
“戲劇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也是現實生活的舞臺演繹。每屆中國校園戲劇節都能看到不少學生創演的表達青春與理想的劇目,這點非常吸引人。”前往觀演的上戲學生小藝邊鼓掌邊說,“相信通過這種展演交流,能催生更多富有青春活力的戲劇作品。”
中國校園戲劇節創辦于2008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面向校園、以學生為主體的全國性戲劇活動,旨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促進校園戲劇繁榮發展。本屆戲劇節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市文聯等單位主辦,從全國81所高校及兩所中學報送的102個劇目中,遴選出24個省區市29所高校的劇目進入最后的現場展演,其中包含20臺大戲和9部短劇目,以專業組、普通組和短劇組分別進行展示。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音樂劇《元培校長》、復旦大學的話劇《查理二世》、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的肢體劇《1971》、河北傳媒學院的人偶劇《小兵張嗄幻想曲》、閩南師范大學的歌仔戲《游上林》……參演劇目種類繁多、題材廣泛,不僅涵蓋了話劇、音樂劇、舞劇、肢體劇等現代劇目,也包含了如湘劇、歌仔戲、花燈戲等經久不衰的傳統戲劇。更令人驚喜的是,展演劇目不僅有經典名劇的改編之作,還涌現了不少學生原創、反映當代大學生校園生活的作品。
本屆校園戲劇節在取消獎項的同時,增設“演后談”環節,對參展作品中的10部劇目進行了現場專家互動點評。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的湘劇《書香天下》贏得了國家話劇院舞美設計周英的贊賞。她評價該劇表演精湛、舞美簡約大方、音樂湘味兒十足,再加上清新自然的服裝和恰如其分的場景調度,呈現了戲曲本來的韻味。她希望該劇能向精品劇目努力,加強細節刻畫,進一步呈現女書文化的藝術之美。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的肢體劇《1971》同樣深受專家青睞。“劇本對莫言原著《蛙》的改編很成功,劇情流暢生動,展現了肢體劇的獨特魅力。”上海戲劇家協會主席楊紹林對該劇給予了高度肯定。
以評代獎的形式受到了各大院校的歡迎。不少老師和學生表示,專家的肯定對他們是及時的鼓勵,有利于劇目后期的改進。“相對于評獎,‘演后談’對學生有更重要的意義。”復旦大學復旦劇社社長朱逸駿表示,“中國校園戲劇節更多地是一個交流平臺而非賽場。榮譽固然重要,但我們更注重業內專家、學者的點評,讓我們知道自己排演的戲劇處于什么水平,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如何為這群熱愛戲劇的年輕人提供一個能力晉升的平臺?本屆中國校園戲劇節邀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一級演員王斑、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俄羅斯著名導演康斯坦丁·拉伊金等中外戲劇名家開展戲劇家進校園講座、俄羅斯導演大師課等戲劇藝術交流活動。戲劇專家、高校戲劇團體代表等匯聚一堂,圍繞中國校園戲劇現狀、發展問題及發展趨勢展開研討,成為本屆校園戲劇節的一大亮點。
重慶市劇協秘書長徐冀在論壇中指出,經典是戲劇的傳家之寶,要鼓勵排演經典項目。“僅僅守著經典也是不夠的。我們要支持和鼓勵師生創作反映校園青春朝氣、表達青年理想和人生追求的原創劇目。”浙江大學藝術教育中心老師桂迎表示,應該讓校園戲劇常規化,以利于提升學生專業水平。論壇還涉及校園戲劇制作經費不足等實際問題,與會者達成了要加大對校園戲劇扶持力度、提供專業性指導等共識。主辦方表示,校園戲劇節不僅要展示師生們的藝術成果,更重要的是搭建一個平臺,讓各大院校、各個地區、各類劇種都能在展演過程中擦出思想火花,借鑒各家之長,為校園戲劇的發展繁榮添磚加瓦。
本屆校園戲劇節一改以往組織觀眾的做法,通過微信搶票、網絡發布、學校現場推廣等多種創新形式,吸引多樣化人群共同參與。一直關注校園戲劇的何先生對記者表示,通過展演活動,他看到了不少富有思想內涵和青春活力的劇目。上海戲劇學院原院長、戲劇理論家榮廣潤則表示,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同樣也是戲劇欣賞的主要群體,在校園內推廣戲劇,可以培養一群熱愛戲劇、熱愛藝術的觀眾。
據了解,從下一屆中國校園戲劇節開始,組委會將更注重主題性、導向性,對于有潛力、有創意的作品,將從劇本階段就給予重點關注,并加強資金扶持、專家指導等方面的培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