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玥 謝苑苑
摘 要:文章以克拉克·洪價值取向理論為依據,探討中藥走向美國的障礙和對策。通過查閱文獻,從人性取向、活動取向等方面比較梳理中西藥發展史,并基于此探究中藥走向美國的障礙,提出中藥國際化發展新思路。
關鍵詞:價值取向;美國市場;發展障礙
21 世紀以來跨文化交流日益發展,不同價值觀相互碰撞。隨現代醫學模式變化,中藥研究成為熱門,如中草藥治療糖尿病足、中藥靶向給藥系統研究等[1-2]。同時,中藥給醫學進步帶來新貢獻,其國際化得到世界關注。尤其是我國加入WTO 后,實施“中醫藥國際化”戰略已成必然選擇[3]。對此不少學者從公共外交、戰略規劃等視角進行探討[4]。中藥國際化發展也引起國外學者關注,認為中藥已更多用于西方,但其有效性尚乏依據[5]。具藥理活性的草藥可能利于臨床或有毒,但大多數在用于臨床后無明顯不良影響[6]。還有人將中醫藥描述為“偽科學”[7]。由此可知,中藥國際化發展仍存障礙。
其中,美國對中藥發展的政策尤為嚴格。中藥進軍美國始于上世紀90年代,美國通過《飲食補充劑健康和教育法》確定了中草藥的合法地位[8]。但發展至今,中醫藥國際準入還面臨一些障礙。可見,中藥走向美國仍受制約,兩國的文化差異也不容忽視。文章將基于克拉克· 洪的價值取向理論,探究中藥走向美國的障礙。
一、克拉克· 洪的價值取向理論
(一)價值取向定義
克拉克洪-斯多特貝克的價值取向模式發表于《價值取向的變奏》一書中。價值取向指的是“復雜但確定的模式化原則,與解決普通的人類問題相聯系,對人類行為和思想起著指示與導向作用”。這一模式包括人性、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活動、關系和時間[9]。
(二)價值取向內涵
克拉克· 洪的價值取向中,人性取向有性善論、性惡論及二者兼具;人與自然的關系取向包含服從、征服和和諧;人類活動取向有做事、存在和成為; 關系取向包括個體主義、等級制和附屬性;時間取向有過去、現在和未來。
二、價值取向理論視角下中西藥發展差異
(一)性善易疏與性惡多嚴
儒學較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化,故多數中國人認同“性善論”,也因此疏于制度管理。這在醫藥學上表現為憑經驗論治的現象和制度管理的不足。美國文化受基督教等影響,強調人性的可變性,因此重視法規、條文。這在醫藥學上表現出制度化的醫療管理體系和嚴格的標準,如美國FDA認證等。
(二)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
中藥從天人一體的角度闡釋自然觀。它不僅吸收了儒學文化,還融合了《內經》等內容。《神農本草經》闡述了藥物的四氣五味。五味對應酸、苦、甘、辛、咸,其在五行分別對應肝、心、脾、肺、腎。由此可知,中醫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取藥材用于人體治療,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現。美國人本主義提倡用意志和理性改造環境,征服自然。在其影響下,西方醫學認為所有自然力都應被征服、利用。因此西藥以“滅殺”的形式進行治療,是征服自然的體現。
(三)以靜制動與變革創新
中藥發展是歷代醫家不斷完善理論的結果,屬存在取向。《神農本草經》建立了中醫藥理論體系框架。后陶弘景著 《本草經集注》,劉完素著《本草論》,王好古著《湯液本草》,李時珍著《本草綱目》等。中藥在歷史的傳承中歷久彌新。西藥發展強調行動,力求變革創新。隨著西醫體系的完善,西藥理論更新迅速,行為藥理學、認知藥理學等新理論興起并快速發展。
(四)君臣佐使與定點治療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社會地位,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鮮明等級關系。在此影響下,中藥的“君臣佐使”理論應運而生。它取材于四象結構,即老陽為君,為父,為夫,為天,為夏;老陰為臣,為母,為妻,為地,為冬;少陰為佐,為長,為秋;少陽為使,為幼,為春。君臣佐使各司其職以達平衡。美國文化著重個人獨立與自我奮斗。在此影響下,其藥物治療作用不存在配伍,且治療點較小。西藥效應是藥物小分子和機體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機體細胞原有功能水平的改變。可見,它從細胞各級水平去探討,并以更精細化的治療發展為榮。
(五)回歸過去與創造未來
中藥發展有賴于各代醫家傳承與完善,奉行過去取向。《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以前的藥物知識,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理論,對合理處方、提高療效等具重要指導作用。《集注》在諸多方面對中藥理論體系進行完善與創新。《新修本草》新增了幾百種藥物,并按功能主治進行了分類。諸如此類,不勝列舉。西藥發展認為變化是必要和有益的,奉行未來取向。西方科學的發展衍生了機械論,認為自然有其運動規律,不能隨人的意愿發展。這也影響了醫學,人們開始意識到疾病是源于機體內受到某種傷害,機體的不適無個體差異,藥物、外科手術可治愈或緩解疾病。在這種觀念影響下,西藥借助科技快速突破并不斷微觀化。
三、價值取向理論視角下中藥走向美國的障礙分析
(一)中藥標準化體系的不完善
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其配方多源于古方,現今大多數中醫用方都以古方為基進行加減。臨床過程中,即使醫家選用自己的經驗方,其藥對配伍也基本從古方出發。因此,中藥的發展缺乏標準化體系的構建,中西方人性觀差異形成了發展障礙。
(二)中藥的“去中國化”
中醫取中藥于自然并造福于自然界生靈,這是中華民族對自然的尊重與感恩;而西藥一般用化學合成方法制成或從天然產物中提制,由人主觀選擇保留與否,是改造自然的一種體現。在中藥向美國發展的過程中,為達美國標準認可,中藥注重研究藥材成分提取而弱化了其特色理論如藥性、君臣佐使等,這是一種妥協而不是發展。
(三)中藥理論的“偽科學”
中藥的發展源于神農嘗百草,擴充于多年臨床實踐,但缺乏實驗支持,故被認為依附于“偽科學”理論而難以被倡導科學性的美國文化所接受。西藥通過大量科研實驗研制新藥、淘汰舊藥,使其發展與時俱進。中西藥不同的活動取向使中藥理論發展存在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