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啟德
醫學的使命與困惑
文/韓啟德

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在中國醫學人文大會上講話
現今的醫學真的是以人為本嗎?還是以資本為導向?醫學在為哪些人服務?這涉及到醫學技術發展方向的問題。
醫學發展的方向應該是明確的,即為患者健康服務。但目前醫學技術不盡然是在為大多數人服務。很多是以資本為導向,在為少數人服務。
前段時間,美國FDA批準了諾華公司的CAR-T上市,用于治療B細胞前體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初步定價為47.5萬美元。但藥物臨床只觀察了六十幾個患者,觀察期為1年。如此的藥物應得到推廣嗎?而FDA批準此藥物上市背后的含義也值得我們探討。
最近國家談判通過了十幾種靶向藥物,藥物價格下降了60%-70%,但是降價的代價是進入醫保。醫保有沒有計算過,能不能承擔這些費用?靶向藥物的作用是肯定的,可延長生存期,患者需要它,但它并不能治愈疾病。那么靶向藥物應放在基本醫療和人民健康的什么位置?
眾所周知,罕見病的發病率極低,而只有5%左右的罕見病患者有藥可醫,但價格昂貴。那藥物用還是不用?患者家庭可否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因此,有人呼吁應把罕見病藥物納入醫保。但我們需要思考實際問題,國家能否承擔如此高昂的費用?醫保又應保障誰的健康?
有人呼吁,出于對生命的保護,罕見病應得到救治,因此國家應該承擔醫療費用。但是,在自然界存在優勝劣汰,物種的生存是自然的選擇,作為發病率小于萬分之幾的疾病,罕見病救治問題涉及醫學倫理的思考,當然也涉及醫學人文的思考。
我國的醫學指南體現了科學與以人為本的思想,科學技術應求真,而以人為本的求善思想則應結合中國國情。處于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并結合我國傳統文化,醫療服務也應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為大多數人民群眾服務,我們應當以人民群眾為導向,不是以資本金融為導向。目前有很多科學的發展受到資本的驅動,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