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雁靈
健康中國與醫學人文建設
文/張雁靈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在中國醫學人文大會上講話
“醫學,是隨著人類痛苦的最初表達和減輕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誕生的”。醫學從誕生那一天起,就不是單純的技術,伴隨它同時產生的是對患者的同情和照顧,是人道主義的關懷。
只有將醫療技術與醫學人文融合在一起,才能構成完美的醫療服務。醫療技術是用于行善還是用于作惡,用于造福人類還是用于傷害人類,需要醫學人文的引導和規范。正如郎景和院士所說:“沒有人文精神的科技是破壞力,醫療技術尤其如此”。
醫學科學的屬性是一門直接面對人的科學,它既以“人”為研究客體,又以直接服務“人”為主體。因此,醫療工作必須強調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
對于當前醫療糾紛增多、傷醫事件頻發等醫患之間互不信任的現狀,我們應當進行深入反思。我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復雜的,但從我們醫療衛生行業自身來說,有些問題值得深思——
一方面,近年來醫療技術日益受到重視,但醫學與人之間漸行漸遠,人文精神逐漸被冷落;另一方面,醫生職業是高風險高壓力的職業,但缺乏來自社會的理解,缺乏來自患者的信任,缺乏來自管理者的人文關懷,這不同程度地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和職業精神。
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影響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也會影響“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解決這一問題的切入點就是大力弘揚醫學人文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使醫學回歸應有的人文關懷,才能重拾百姓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和理解,增強醫務人員自身的職業榮譽感,才能逐步化解醫患矛盾,增強醫患信任,營造溫馨的醫療環境,促進社會和諧。
可以說,加強醫學人文建設,是解決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首選的一劑良藥。
20世紀以來,全世界科技進步的速度創造了奇跡,但這個奇跡也帶來了某些方面的遺憾:即物質淹沒了人性,科技代替了人文。
今天的智能機器人走向了各個角落,但它永遠是機器,永遠替代不了人。讓智能機器代替醫生,讓醫生遠離了病人,這將是莫大的悲劇。
走過彎路之后,我們需要校正方向,那就是回歸人文。怎樣才能實現醫學與人文的完美結合?就是要靠培養大批既有高水平醫學知識技能,又有豐富深厚的人文知識的新型人才來完成,缺少醫學人文素養的醫生,在行醫路上,有可能短時間內走得快,但他一定走不遠。
奧斯勒說:“行醫是一種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在這個使命當中,要用心如同用腦。”用“心”,即指要時刻對病人尊重、熱忱、關懷和負責任。
這就引出了醫學人文建設的另一個側面——對員工的內心需求是否給予了足夠的關注,他們的工作環境、家庭生活以及職業生涯等價值需求是否放在了管理者的心上?激發醫務人員的這種向善情感,是醫院管理者的責任。醫務人員需要有專注和慎獨的工作態度,需要有忘卻自我的獻身精神,同時,他們也需要“信任”,也懷有“希望”,也渴望“關愛”。
重視對醫務人員的人文關懷,這也是倡導醫學人文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樣,有助于醫務人員能夠充滿熱情地、心無旁騖地投入為患者服務當中,以對人的生命和健康負責的精神,刻苦學習技術,不斷提高技術水平。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發揮廣大醫務人員積極性,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入手,關心愛護醫務人員身心健康,通過多種形式增強醫務人員職業榮譽感,營造全社會尊重醫衛的良好風氣。”“要嚴厲依法打擊涉醫違法犯罪行為特別是傷害醫務人員的暴力犯罪行為,保護醫務人員安全。”
學習貫徹好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當醫務人員遭遇到惡意傷害的時候,醫院的管理者要敢于站出來為他們發聲,闡明政策,明確是非,為醫務人員伸張正義,主持公道,讓他們感到溫暖,感到安全,這也是人文建設和人文關懷的組成部分。
醫學人文大會的目的就是讓醫學人文建設能夠落地,能夠在醫學實踐中開花結果。我們倡導醫學人文,就是要求不能“為醫學而醫學”,也不是“為人文而人文”,而是通過加強醫學人文建設,讓醫學從實驗室中走出來,面向社會;讓醫學從醫院走出來,面向大眾;讓醫學從醫生中走出來,面向患者。實現醫生與人文的有機結合,讓醫學成為完整的、完美的科學,成為有深度、有人性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