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花,李杏崧,李綺慈,聶惠敏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廣東 佛山 528000)
BIS監測在重型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梁冬花,李杏崧,李綺慈,聶惠敏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廣東 佛山 528000)
目的探討腦電雙頻指數(BIS)用于重型顱腦外傷患者意識狀態測量的客觀性及準確度,評估BIS作為撤機拔管指標的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我院ICU收治的重型顱腦外傷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進行BIS監測并維持BIS值在60分以上,對照組僅進行常規主觀評分,兩組患者均同時監測GCS評分及常規生命體征,包括心率(HR)、呼吸頻率(RR)、平均動脈壓(MAP)及經皮飽和度(SpO2),比較兩組患者拔管成功率、拔管時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值、14 d后及28 d后GCS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拔管成功率、拔管時HR、RR、MAP、SpO2、14 d后及28 d后GCS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以上各項指標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BIS監測評分能夠準確反映患者的意識狀態,值得作為此類患者鎮靜管理及撤機拔管的常規指標推廣應用。
BIS監測;重型顱腦外傷;拔管
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常規主觀評分作為重型顱腦外傷患者鎮靜管理及撤機拔管的指標,缺乏嚴謹的量化標準,難以保證良好的鎮靜管理及較高的撤機拔管成功率。本次研究以我院ICU收治的80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和比較了腦電雙頻指數(BIS)用于鎮靜管理及撤機拔管的應用價值,旨在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導依據,現將結果及體會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我院ICU收治的重型顱腦外傷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6~62歲,平均(44.5±7.2)歲,拔管前GCS評分5~8分,平均(6.5±1.3)分;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8~60歲,平均(45.2±7.3)歲,拔管前GCS評分5~8分,平均(6.6±1.3)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拔管前GCS評分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發布的重型顱腦外傷診斷標準;(2)入組時GCS評分在3分以上;(3)拔管前GCS評分5~8分;(4)入院時經頭顱CT掃描確診;(5)行開顱血腫清除術;(6)術后連接機械通氣;(7)患者家屬或監護人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既往存在顱腦外傷史;(2)中途轉院;(3)合并嚴重影響呼吸功能的胸部或頸部外傷。
觀察組及對照組均采用常規主觀評分評價患者意識狀態,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BIS監測,同時維持BIS在60分以上。兩組患者均同時監測GCS評分及常規生命體征,包括心率(HR)、呼吸頻率(RR)、平均動脈壓(MAP)及經皮飽和度(SpO2)。如入選病人應用鎮靜藥物,則同時進行RASS鎮靜評分,維持RASS評分在-3~0之間。對兩組患者拔管成功率、14d后及28d后GCS評分、拔管時HR、RR、MAP及SpO2指標進行比較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chi-square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根據BIS監測值拔管的觀察組患者拔管成功率達到97.5%(39/40),顯著高于根據常規主觀評分拔管的對照組的80.0%(32/40),且觀察組拔管時生命體征指標(HR、RR、MAP、SpO2)以及14d后及28d后GCS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以上各項指標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拔管成功率及預后指標對比表

表2 兩組生命體征指標對比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摔傷撞傷特別是車禍相關的外傷逐漸增加,其中重型顱腦損傷是危害最大、病情最為兇險、致死致殘率最高的外傷類型之一。重型顱腦外傷的救治需要迅速、正確、合理的判斷及操作,其中鎮靜管理及撤機拔管是圍術期最為重要的環節,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及預后。
重度顱腦損傷患者顱內壓明顯升高,導致腦灌注下降、繼而出現腦功能障礙,最終引起神經內分泌紊亂,危及生命。大多數重度顱腦損傷患者通過血腫清除術及骨窗減壓可以解除占位,但圍術期并發癥嚴重影響了此類患者的術后恢復及預后,其主要與鎮靜管理以及呼吸中樞功能障礙、咳嗽反射弱等腦損傷因素有關。因此,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接受良好的鎮靜管理,并在撤機拔管前評價腦損傷恢復程度及腦功能狀態是非常有必要的。BIS監測是一種數字化的量化腦功能指標,其主要參數包括腦電頻率、相位、振幅等,廣泛應用于麻醉深度、意識恢復程度等腦功能相關臨床評估[1-3]。BIS以分數作為量化手段,評價體系明確,本次研究維持觀察組BIS監測在60分以上,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拔管成功率、拔管時生命體征指標及拔管后GCS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這一結果提示,對于BIS監測值低于60分的患者,即使符合經驗性指征也應暫緩拔管,繼續進行機械通氣支持直至BIS分值達到60分以上再考慮拔管。本次研究限于時間及規模,納入病例數較少,且為單中心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針對這一指標的大樣本多中心研究將是今后一項很值得去做的工作。
綜上所述,BIS監測評分對重型顱腦外傷患者術后拔管成功率及預后評價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可作為經驗性拔管指征的有力補充,值得作為此類患者撤機拔管的常規預測指標推廣應用。針對該方案的大樣本多中心研究,將是今后進一步工作的方向。
[1] 趙小娟,張 迎,魯曉紅,等.BIS監測麻醉深度對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蘇醒質量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6,45(24):3364-3365,3368.
[2] 黃 達,王東信.腦電雙頻指數監測臨床應用的新進展[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4,35(9):825-829.
[3] 安政莊,楊宗林,張玉勤,等.BIS監測調控麻醉深度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術中應激反應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7,46(3):352-354.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42.181.02
項目課題:佛山市醫療衛生科研計劃課題(2016007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