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
摘要: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的研究生,其科研創新能力不僅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指標,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關鍵,更是搶占未來知識經濟制高點的關鍵。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創新成果雖然不能直接用于生產實踐,卻間接作用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目前,有關文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研究比較少,已有的研究也主要是對文科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培養途徑做出的理論分析或經驗總結,實證研究比較少。本文分析了文科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并針對影響文科碩士科研能力的因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文科碩士 科研能力 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1-0009-02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文科的界定
文科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簡稱,人文社會科學是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合稱。它是以人與社會為研究對象的所有知識、學科、思想學說的統稱。按我國現行的學科分類體系,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各有自己所屬的學科,如下圖所示:
(二)碩士研究生的界定
研究生分為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兩個層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五條關于碩士學位授予條件里明確規定,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人員,通過碩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且要求達到規定的學術水平者,才準予授予碩士學位。碩士研究生應具有的學術水平:第一,掌握本門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第二,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我國碩士研究生的種類比較復雜,在本文中的碩士研究生是指通過全國統考方式招收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
(三)科研能力的界定
科研能力指科學研究的能力,指研究人員運用科學研究方法有計劃、有目的、系統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影響文科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
(一)個人因素
相較于理工類碩士研究生,人文社會科學類碩士研究生中跨專業的學生較多,對于跨學科、跨專業考入的碩士研究生來說,他們的人文素養較弱,基礎理論知識不足,從而造成在學習和科研過程中吃力,不易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A大學為例,文科碩士研究生中近三年跨專業比例2017年為70%,2016年為65%,2015年為68%,跨專業研究生在選擇研究方向和領域時,雖然可以選擇交叉學科的課題進行研究,但仍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掌握碩士階段的基礎理論知識,這對于只有2-3年短暫學習時間的碩士研究生來說仍然是一個挑戰,由于文科研究生的課余時間較多,不需要像理工類研究生一樣整天在實驗室理做實驗,因而他們的課余時間也成為決定個人在科研上是否能取得成果的關鍵,非全日制文科研究生的課余多被工作占用,因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科研成績。
(二)導師因素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導師的學術能力、科研水平、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培養能力等對于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由于碩士研究生大規模擴招,導師數量的增長與碩士研究生的增長不成比例,一個導師帶多個研究生成為普遍現象,這種“牧羊式”的指導方式,不能保證指導的效果,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培養管理
我國研究生的培養基本上采用的是“嚴進寬出”的管理方式,尤其是文科碩士研究生在各門學科的考試中大多數是以論文的形式完成課程的考核,多數的論文都是人云亦云沒有新意,應付了事,沒有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更談不上在實際中的應用了。在研究生的過程管理中,把關不嚴,沒有硬性指標規定或規定標準較低,據統計,多數學校只要求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在省級以上學科發表一篇與研究方向相關的論文,這個標準相對碩士研究生來說要求較低,即使這個標準有些學校也不做要求。在學位論文的開題、中期和答辯環節雖然設置了很多嚴格要求,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最終都流于形式,造成了最后文科碩士的學位論文質量不高,創新性不夠甚至抄襲成風。
(四)課程與教學
文科碩士研究生只有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才有可能具有科研能力。因此,文科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和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有的學校文科碩士研究生課程結構不合理,課程與課程之間銜接不合理,開課順序不合理,授課教師疏于溝通,兩門課程之間存在部分內容重復現象,還有很多學校課程全部集中到第一學年開設,第二學年不開設任何課程,造成第一年學生手忙腳亂,不能及時消化吸收,第二年清閑無事,雖然理論上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但是由于多數人不會進行課余時間管理,造成大量時間浪費。目前,多數高校研究生的課程教學方式依然沿襲陳舊的“一言堂”式教學方法,缺少交流與討論,而且,我國高等院校在教師評職和晉升的過程中,過分注重科研成果而忽視了教學質量,導致教師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自己的科研上,影響了研究生課程教學的質量,尤其是文科研究生,由于沒有專門的實驗室或實習基地,其研究素質和創新能力在相當大程度上要靠課程教學,在這種情況下,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可謂更加的困難。
三、對策研究
(一)個人因素
在招生計劃管理方面,控制跨學科、跨專業招生的比例,保證文科類專業的招生比例,有意識地引導文科碩士研究生對學科前沿的理解和把握,激發他們的學術興趣,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術交流活動、學術會議、學術競賽,科研項目等等,邀請學科領域內知名專家學者等來做學術講座與文科類碩士研究生們進行學術交流,文科碩士研究生相比理工類碩士研究生動手和實踐能力較弱,鼓勵他們參與社會調研與實踐。
(二)以導師為中心建立科研團隊
導師的能力和水平對于文科碩士研究生的成長與發展有關鍵作用,鑒于目前導師負重指導學生的現象,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建立科研團隊,科研團隊不僅能夠彌補個體能力的不足,而且還能夠集思廣益,共享科研成果。科研團隊還便于申請科研項目,便于申請科研設備,提高科研環境。另外,為解決導師少的問題,可以通過與外單位合作,聘請兼職或客座導師,讓研究生走出校門,參與應用課題的研究等途徑,利用外單位的物質條件和師資力量來培養研究生。[1]在“實施導師個人負責制的同時,加強導師組集體指導的力度,讓具有不同學歷背景、知識結構、研究方向的導師共同指導研究生,增進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問題,以拓展研究生的思維”[2]。endprint
(三)完善培養管理,保障培養質量
科學合理的培養模式有助于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完善培養模式,提高培養質量,應該注重文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管理。一是把“嚴進嚴出”的管理機制貫穿到入學、培養過程、畢業論文答辯和評審的各個環節;二是加大科研成果在各項考核中所占的比例。
(四)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式
文科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應該能夠反映學科的主要知識、方法論及發展的要求與前沿,課程內容設置及先后順序合理,各課程之間銜接有序。缺乏科研方法和科研訓練是導致國內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3]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生教育中應多開設一些供學生選修的研究生方法課程。對于文科研究生來說,應該培養其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搜集和查找文獻的能力以及整理資料的能力,這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占有最新或第一手資料對于人文社會科學類研究是尤為重要的。因此,開設相關課程是非常必要的。鑒于目前許多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來源于跨學科領域,因此開設跨學科課程顯得尤為必要,多位學者在談及論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時都提及跨學科,“關鍵在于根據自己的優勢及實驗條件選擇了一個交叉領域進行研究”[4]。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必須改革或引進新的教學方式,“翻轉課堂”是更適合文科碩士研究生的教學方式,“翻轉課堂”又稱“顛倒課堂”,英文是“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分配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知識,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觀看視頻講座、聽播客、閱讀電子書獲得基礎性知識,課堂內的寶貴時間,學生能夠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更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關鍵地位,增加學習的主動性,教師真正變成引導學生學習的導師。
參考文獻:
[1]肖昊.關于加快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 [J].吉林教育科學,1997(5):41.
[2]楊秀平.中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研究[J].求實,2005(S1):239.
[3]丁英宏,胡玉峰,加強研究生客養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及內容[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9):21-24.
[4]謝安邦.“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咨詢報告[R].2003:54.
[5]錢偉.文科類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D].青島大學,2016.
[6]張文燕.研究生科研問題意識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6.
[7]王艷麗.文科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蘇州大學,2014.
[8]夏世龍.陜西師范大學文科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9]王亞青.碩士研究生科研活動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8.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