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奉
在你們家,每天吃飯時,第一筷子菜是夾給誰?
這是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卻影響深遠。
孩子和父母、爺爺奶奶一起吃飯,很多媽媽往往將第一筷子菜夾給孩子,說:“寶貝快吃!這是媽媽特意給你做的。”爺爺奶奶也不示弱,紛紛夾菜到孫兒碗里:“這個菜也有營養,寶寶得多吃。”
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第一口菜不見得比第二口、第三口菜營養更多,卻讓孩子學會了自私,認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于是吃飯時,父母都還沒有坐到桌前,孩子已經撲上來,把喜歡的菜吃了一大半。
這樣的孩子一旦進入社會,總有一天會碰壁。因此,過度寵愛孩子,是一種“非慈之慈”,“愛之足以害之”。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給孩子做榜樣。父母若只顧疼愛孩子,而忽略了長輩,孩子學到了,長大后他也會只疼愛自己的孩子,而不會孝敬父母。所以,家庭生活里的每個細節,其實都不是小節。
在如今倒金字塔結構的家庭里,人們戲言:“有了兒子做兒子,有了孫子做孫子。”但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懂得:要將第一筷子菜夾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樣,孩子從小學到的是尊重和孝敬長輩,將來走上社會,也會時時尊重、關心、禮讓他人,就很容易惹人喜愛,得到欣賞和重用。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是這樣解釋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教子始作善也”。所以我們的家庭教育應當是一點一滴的言傳身教,一點一滴的善的熏陶。
不妨向過去良好的社會風氣學習:吃飯一定要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先上桌;哪怕很餓,也要等在廚房里的媽媽忙完坐上了桌才吃飯;父母動筷子了,孩子才可以開吃……真正懂得愛的次序,才能營造一個和美幸福的家庭氛圍,也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教育孩子應從餐桌禮儀開始。自小受到禮儀禮節禮貌教育的寶寶,比那些沒有受到這方面教育的寶寶會更惹人疼愛,長大了也會更懂事理。禮儀教育在寶寶教育中占據一定的地位,而餐桌禮儀,屬于禮儀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培育一個乖寶寶,餐桌禮儀不能少。
有人這樣說,你要不想讓你的孩子成器,你就縱容他吧,嬌慣他吧,放任、縱容他搶吃第一口飯,讓他滿桌子挑著吃、滿盤子抓著吃!
這里還是提醒小朋友們,應該首先懂得:人齊再動筷。和家人一起吃飯時,飯前盡自己所能幫爸爸媽媽做點事,例如擺放碗筷、端菜端飯等。一切都幫忙準備好了以后,要向其他長輩或是客人說一聲:“開飯啦!”這樣的孩子,是不是更加惹人愛!
(摘自“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