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上海人和非上海人,幾乎是一眼就可以區分開來的。一個外地人一進上海,立即就會被辨認出來,哪怕他一身的海貨包裝。同樣,幾個上海人到了外地,也會為眾所矚目,哪怕他們穿當地服裝,也不說上海話。
當然,其他地方人,也有容易辨認的,比如北京人和廣東人。但北京人幾乎總也改不掉他們說話的那種“京味兒”, 而廣東人除了一說話就“露餡”外,長相的特征往往也很明顯。
只有上海人,既不靠長相,也不靠口音(當然一講話也很明顯),也能夠卓然超群地區別于外地人。
說得白一點,上海人區別于外地人的,就是他們身上特有的那種“上海味”。這種味道,幾乎所有外地人都能感受得到,敏感的人更是一下就能“聞”到。
一些外地人編有段子,說對上海人最好的夸獎就是“你不像上海人”,可見他們對上海人的評價,實在不怎么好。
有人說上海人精明,但上海人的精明,無非是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去主動侵占他人的事情,上海人做得未必多。
有人說上海人摳門,但是上海不但是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的發源地,而且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災難捐款中,上海人的人均捐款數肯定名列前茅。
有人說上海人猥瑣,然而今天中國體育明星中,形象最健康的姚明、劉翔都是地地道道上海人,文藝界緋聞最少的孫儷,則是上海弄堂里走出來的小囡囡。
還有人說上海人崇洋媚外,卻不想想,從英雄鋼筆到江南造船廠,中國近代的民族品牌不但大多產生于上海,也是上海人心頭的驕傲。
北方人經常笑話說,上海人如何嘰嘰歪歪,兩個大男人在公交車上為屁大點事能吵一路。這種說法,讓人覺得上海人很沒有“素質”。
事實總是相反,多數言說者總是和本鄉人對比,“在俺們這,早拎著磚頭腦袋開瓢了”。從血性上看,上海人當然很慫包,從理性上看,上海人則是相對文明的。
還有外地人總歸說上海人是如何愛錢、如何勢利的。但批評者卻忘記了,上海是中國最早提倡自由戀愛,取消婚姻彩禮的地方。那時,大多數地方的新人們,還在為彩禮鬧紅臉。
毫無疑問,對于上海人的描述和評判,大多數時間,尤其在北方的強大媒體話語權力面前,上海人是沉默的。
但另一方面,上海人又體現一種頑強的生命力,并沒有人因為鞏漢林的丑化去掌摑鞏漢林,他們依舊過自己市井小民的日子。
這就是上海人。在他們身上,不斷融合商業社會的精明、理性,又保留著中華文化的優雅、仁義。他們用一種溫和的態度來觀察世界,判斷是非標準,遵循邏輯規則。有時候會更自利一些,但這無疑是中國人現代性格中最為文明理性的地方。
上海人,遠不是你我通過傳媒,通過他人之口,通過三五日的停留所得知的那樣“羸弱”、“算計”、“小家子氣”,這群人有著自己獨特的脾性和生活方式。
(摘自“陳事美讀書”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