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有部喜劇電影叫《求求你,表揚我》,那時候,表揚是奢侈品,人們求之不得。現在卻好像變了,變成“求求你,罵我吧”,主動找罵的人越來越多了。
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就算觀眾不罵,劇組也會雇用‘網絡水軍主動找罵。電視劇要迅速獲得關注,不要鮮花寧挨板磚,這是一條最好的捷徑。”在罵與被罵中,一部分人成了名人,有了名,就容易套利。一部分觀罵的人也從中獲得了快感,打發了無聊時光。無論是罵人的,還是被罵的,都極大地吸引了大眾的眼球,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甚至擁有了一大批粉絲,這樣利益就來了。某專車那組石破天驚的“打黑車”廣告發出之后,不出意料被罵得很慘,連累幾個明星和微博意見領袖的名聲也受到損傷。然而雨過天還未晴,有“高人”對著眾人做清醒狀:“罵爽了是吧,你罵爽了,人家賺翻了,你以為你把人家打趴下了,其實你們都是人家的棋子。”有文章稱,據悉某專車從此次事件中“獲得超過500萬單日下載量,相關策劃人員每人獎勵一輛20萬以上的汽車五年使用權”。對這些數據的真實性,已有人提出質疑,但文章的核心意思很明白:“不要根據個人的好惡去評價商業模式。”我來翻譯一下:找罵是一種商業模式,鋪天蓋地的罵聲是成功的標志,罵聲如潮好過沒人搭理。“越罵越火”似乎已經成了網絡時代的共識。
其實,“找罵”的實質是吸引眼球,或者叫“注意力經濟”。這并非現代人的發明創造。姜太公在70歲時,去渭水邊用直鉤釣魚。大家都笑話他腦殘,紛紛回家轉告親戚朋友,一傳十,十傳百,最終傳到了姬昌耳朵里。姬昌是個有好奇心的領導,也跑到渭水邊看熱鬧,姜子牙趁機向他推銷自己,遂成了周朝800年最成功的“職業經理人”。這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腦殘行為”都會帶來負面效應,有時候,當你也“腦殘”時,反而會引起特別多的關注,帶來更多機會。
贏取商機的關鍵點是贏得注意力,通俗地說就是看有多高的回頭率。美人靠美贏取注意力,丑人也可以靠丑放手一搏。不怕沒優點,就怕沒特點;不怕沒人性,就怕沒人氣。這“特點”說穿了就是標簽,這“人氣”說穿了就是標簽吸引力的大小。時下有人呼喚“體面”,有人卻在問:“體面多少錢一斤,能當飯吃嗎?”現實如此,不能只怪受眾太好欺負。堅決地用腳投票吧,在朋友圈做出誓言,不要輕易被幾張優惠券收買。沒有肌肉的善良等同于懦弱。不過,讓“找罵營銷學”失去生存空間,需要每個消費者的自覺。社會需要的是真善美,而不是一味地審丑。審美都有疲勞,何況審丑?別等審丑疲勞時,幡然醒悟,卻發現美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摘自《做人與處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