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晟 姚國進 徐晨
摘 要 石油及天然氣鉆采設備行業存在技術設備、資質認可、品牌和用戶認可以及資金方面的行業壁壘,我國的石油鉆機企業的國際競爭參與度不高,缺少競爭力強的國際品牌,產品質量離國際領先水平尚有差距。該行業目前呈現外資、國資和民營企業群雄逐鹿的競爭格局,在未來將呈現智能化和大型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石油及天然氣鉆采設備行業 壁壘 市場分析
一、行業壁壘
(一)技術和設備壁壘
石油及天然氣鉆采設備行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不同地質構造油田的流體性質、沉降環境、儲層裂縫特質、油氣運集和油水分布規律等都可能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在沙漠、高寒、高原、沼澤、淺灘、海洋等地帶使用的鉆機,還需要承受相應的風沙、低溫、海水腐蝕沖刷等極其惡劣又復雜的工況。因此,石油鉆采設備的質量對油氣資源開采運營成本效能和礦井安全影響重大,鉆采設備制造企業必須具有強大的產品研發能力,投入大量專業生產和質量檢測設備,在產品設計中綜合考慮產品的成本效能、損耗參數、維修保養周期壽命等因素,需要掌握一系列如深孔、中頻感應熱處理、金屬表面強化處理、超深孔加工等核心工藝技術,才能滿足操作要求。
技術和專業設備能力構成了該行業的進入壁壘。
(二)資質認可、品牌和用戶認可壁壘
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發展已經相當成熟,行業內已經建立完善的第三方認證體系(例如API標準認證、NS-1標準認證等)。石油鉆采設備企業在進入油氣開采企業或油氣服務企業的供應商目錄之前,需要履行嚴格的第三方準入審核程序,在生產設備工藝、質量控制和研發實力等方面被第三方認證機構認可。
此外,由于石油鉆采設備的專業化生產程度和油田作業安全生產性能的要求非常高,相關設備采購相對封閉,只在油氣、油服公司和主要廠商之間進行,相關廠商必須十分熟悉石油鉆井流程,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對產品進行持續改進。一些大型國際油氣開采或油服企業甚至要求相關產品經過1至3年的試用后,方可正式進入采購系統。所以該行業的品牌功能十分強大,一般而言,石油鉆采設備廠家的市場領先地位一旦確定,短時間內難以動搖。
資質認證、品牌及用戶認可構成了該行業的進入壁壘。
(三)資金壁壘
石油鉆采設備行業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不僅需要在生產廠房、生產及檢測設備等投入大量資金,而且由于單位產品的價值較高,生產周期較長,所以對生產單位的流動資金要求也比較高。加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優勢市場地位,在付款周期和節奏方面,往往會比較苛刻。
對于新進入企業而言,大量前期資金投入構成了該行業的壁壘。
二、行業競爭格局
美國企業處于國際競爭領域的主導地位,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所使用的石油設備大多數來自美國,業內很多國際企業,如斯倫貝謝、貝克休斯、哈里伯頓、國民油田、卡麥龍等都是美國企業。歐洲的石油鉆井設備企業數量較多,俄羅斯有很多老牌鉆采設備制造企業,英國、挪威、羅馬尼亞等歐洲國家企業的技術實力也具有一定的國際聲譽,歐洲廠商的全球市場份額約25%。
總體而言,歐美企業在本行業屬于第一梯隊,我國則屬第二梯隊。最近十年來,無論是技術水平、品種規格還是生產數量方面,我國的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目前已經形成了一些相對集中的石油鉆采設備制造基地,例如以寶雞、廣漢、蘭州為主的鉆井設備基地,以濟南為主的石油鉆機專用柴油機制造基地,以江蘇、武漢、上海為主的石油轉機工具基地等。屬于第三梯隊的則是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目前尚屬于起步階段。
該行業在國內的現狀是國有企業處于主導地位,而民營和外資企業處于輔助地位。國有企業一般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下屬單位,成立時間較長,很多是以前石油部的下屬機械制造廠,研發和技術有一定的沉淀。外資企業技術成熟先進,但由于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實行的是嚴格的供應商準入制度,國外企業只能以合資或合作經營的方式開展業務,所以市場影響力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場。民營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在鉆采專用工具的很多細分領域,技術水平得到了長足發展,涌現出一批優秀企業,如宏華集團、科瑞、煙臺杰瑞等。
從產品質量和企業實力上看,國內相關企業之間也出現了一定的分化,一些大型企業(如江漢、宏天、寶德等)在產品質量和技術裝備實力發面擁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在同三大油企議價時擁有一定的話語權,而其他眾多中小型企業來說,主要競爭方式是價格戰。
隨著行業技術的進步和全球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鉆采設備行業的分工正在逐步細化,一些大型綜合性鉆采設備制造企業專注于高端成套設備和核心部件的生產研發,將一些輔助性零部件外包給中小企業。而后者由于技術實力、資金規模等方面的原因,則專注于特定環節和零部件的研發生產。
三、我國石油鉆機裝備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石油鉆采設備行業已經形成門類比較齊全,擁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產業集中度較低、大型骨干企業較少、國際競爭力弱、原創性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品產能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存在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規模與素質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際競爭參與度不充分,缺少競爭力強的國際品牌
建井作業鉆機、鉆頭等主要裝備和耗材的大部分市場份額長期被斯倫貝謝、哈里伯頓、貝克休斯、威德福、國民油井、Tenaris等歐美公司壟斷。全球前十大石油鉆采設備商均為國外企業。在技術含量較高的海洋石油鉆井領域,國際上移動式鉆井平臺上的鉆機裝備幾乎被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品牌壟斷。美國的NOV公司的海洋鉆機市場份額高達40%。
(二)產品可靠性弱,一些關鍵配套部件與國際標準差距較大
美國鉆機的鉆修時間只占使用壽命的2%~3%,而我國鉆機的為5%~10%;鉆機的大修時間方面,美國一般是2.4萬 ~3萬小時,而國內只能達到1.5萬小時;一些重要鉆機配件,如鏈條、傳動膠帶、液壓件、橡膠件、軸承、氣動件等產品存在對惡劣工況條件的適應性差、使用壽命短等問題;國外鉆深3000米以淺鉆機的搬遷一般只要12~14車次即可完成,而國內同類產品往往需要30~50車次。
質量技術方面的落后導致了價格的差距,比如高溫高壓閥門進口產品可達到幾萬美元一個,而國內同類型產品僅為進口價的一半。
(三)技術更新緩慢,先進技術普及率較低
不少鉆機超期服役,約一半以上的鉆機的新度系數在0.3以下,電驅動鉆機所占比重低于7%,遠低于國際先進水平;國外8000米以上的成套超深井鉆機,在國內還是空白。再以電動鉆機為例,國際先進水平早已經實現從AC-SCR-DC驅向AC變頻驅動轉移,而我國則剛剛起步。此外,在小井眼石油鉆井技術、套管石油鉆機、電動井下鉆具組合、重型石油鉆機、超高壓射流鉆井設備、交流變頻屯驅動鉆機絞車等方面,我國企業也尚處于起步階段。
未來,石油鉆采設備將呈現兩個趨勢,一是智能化,嵌入式數據處理技術將被廣泛應用,用戶操作簡化友好,冗余控制技術廣泛使用,先進技術智能控制達到系統化級別,網絡通信系統將取代目前的工業局域網系統,鉆井設備的統一監測和統一管理水平將大大提高。二是鉆機設備的大型化、綜合化和模塊化,以更好地適應陸地深部、深海油氣藏和大位移井的需要,模塊化設計將有效降低鉆機的裝卸人工,提高鉆機運移性和鉆井效率。
(作者單位為金元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我國石油鉆采設備行業競爭格局分析[DB/OL].中國產業信息網,http://www.
chyxx.com/industry/201608/434918.html,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