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海
摘要 高原鼢鼠是湟源縣主要的林業有害生物之一,在取食過程中挖掘洞道,破壞、取食苗木根系,造成了幼林地苗木枯死,是導致造林失敗的關鍵因素。為加強對湟源縣高原鼢鼠的管理,有效控制其危害,采用有害生物危險性分析方法,對高原鼢鼠在湟源縣的危險性進行了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分析,認為高原鼢鼠在湟源縣屬于低度危險性的林業有害生物。
關鍵詞 高原鼢鼠;發生情況;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青海湟源
中圖分類號 S43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9-0125-02
1 研究背景
1.1 生物學特性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lleyi)隸屬嚙齒目鼴形鼠科[1]。其長年生活于地下,視力嚴重退化,俗稱“瞎老鼠”,是湟源縣主要的林業有害生物之一。分布于海拔2 800~4 300 m的耕地、草灘、退耕還林地、幼林地和陽坡草場,是靠啃食草根、莖、苗木根系為生的一種鼠種[2]。
高原鼢鼠成鼠體長190~250 cm,一般雄性大于雌性,體形圓桶狀,體重達260 g以上,最重者達490 g;尾巴較短,僅3.5~6.0 cm,覆以濃密的短毛;背部被毛柔軟、豐厚并有絲光,毛色淡褐,毛尖略染銹紅色;前肢粗壯強勁,掌部寬扁,指爪發達而銳利,均是挖掘洞穴的有力工具。
高原鼢鼠每年有2次活動高峰,即春季4—5月、秋季9—10月。5月為繁殖高峰期,平均每胎2~4只,最多可達7~8只。該鼠有見風見光堵洞的習性,冬季活動很少,一天之內早、晚活動頻繁,雨后更活躍。
1.2 發生及防治情況
高原鼢鼠是湟源縣本地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約8 666.67 hm2,主要發生于近年栽植的高標準造林地、退耕還林地等未成林地。
通過系統觀測,高原鼢鼠春季4—5月,覓食活動加強,同時進行交配繁殖,秋季9—10月開始大量儲備冬季食物,其活動非常頻繁,是防治的關鍵時期。為有效降低鼠口密度,減小其對林木的危害,西寧市抓住有利時期進行防治,每年防治面積逾2萬hm2。防治方法有利用地箭人工捕捉,招引鷹、臭鼬等天敵捕食,開挖防鼠溝等。由于連續多年的防治,防治效果明顯,林木被害株率控制在10%以下,其發生程度以輕至中度為主。
2 風險評估
2.1 分布和管理
2.1.1 分布情況。國內分布于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青海省內分布于西寧市(包括湟中縣、湟源縣、大通縣)、平安縣、樂都縣、民和縣、互助縣、化隆縣、共和縣等地。
2.1.2 目前采取的控制措施。①監測措施。加強對高原鼢鼠的監測工作,針對高原鼢鼠的發生范圍、發生程度進行專項調查,并且已經設立高原鼢鼠的固定觀測標準地,對高原鼢鼠進行系統觀測,為有效開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②防治措施。利用地箭人工捕捉,招引鷹、臭鼬等天敵防治,開挖防鼠溝等物理防治措施。
2.2 擴散蔓延的可能性
2.2.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高原鼢鼠取食各種雜草的根、莖及多種林木根系,據有關資料顯示,高原鼢鼠喜食油松、沙棘、榆樹、樺樹、落葉松等苗木根系。在取食過程中,通過挖掘洞道、啃食林木根系,對各類林地造成危害。其在西寧市的寄主面積逾28.67萬hm2,其中市本級1.4萬hm2、大通縣12.05萬hm2、湟源縣5.1萬hm2、湟中縣10.25萬hm2。
2.2.2 在全國的適生性、抗逆性和適應性分析。高原鼢鼠是湟源縣本地林業有害生物,其適生性、抗逆性較強,并且繁殖能力強,平均每胎2~4只,最多達7~8只。高原鼢鼠長年生活于地下,受天敵及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小。
2.2.3 傳播渠道(包括自然傳播和人為傳播)。高原鼢鼠長年生活于地下,其傳播靠自然擴散,無法依靠隨苗木調運等人為因素完成傳播。因此,高原鼢鼠的自然擴散能力不強。
2.3 天敵分布情況及制約能力
高原鼢鼠的天敵有狐貍、黃鼬、臭鼬、蛇、鷹等。然而,高原鼢鼠長年生活于地下,天敵對其數量的影響較小。
2.4 對經濟和非經濟方面的影響
2.4.1 在國內的危害情況。高原鼢鼠在國內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其主要分布于海拔2 800~4 300 m的耕地、草灘、陽坡草場,在退耕還林地等幼林地內的分布相對較少,對林木的危害以輕至中度危害為主。
2.4.2 潛在的經濟影響。高原鼢鼠是湟源縣本地的一種林業有害生物,由于天然林保護工程等項目的實施,林地各類植物生長茂盛,林木生長健康,高原鼢鼠食物豐富。因此,對林木的危害幾率逐漸下降。另外,受臭鼬等天敵及人工捕捉因素的影響,雖然其年發生面積逾4萬hm2,但突發造成災害的幾率較小。
2.4.3 非經濟方面的潛在影響。高原鼢鼠取食各種雜草的根、莖及多種林木的根系,寄主分布范圍廣泛。高原鼢鼠挖掘洞道、取食活動等易造成地表植物枯死,在危害嚴重的地區,土球分布星羅棋布,洞道縱橫交錯。在草原高原鼢鼠發生嚴重的區域造成了“黑土灘”,從而導致水土流失等嚴重后果,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因此,高原鼢鼠對非經濟方面(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潛在影響較大[3-4]。
2.5 鏟除的難度
高原鼢鼠在當地分布范圍廣泛,由于其長年生活于地下,天敵對其影響較小,人工捕捉數量有限,不易鏟除。
2.6 定量評估
根據有害生物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將高原鼢鼠的上述定性分析指標作為評判指標賦分,結果見表1。按照有害生物危險性定量分析計算公式,分別進行各項評判(Pi)和R值的計算:
云杉大灰象對湟源縣林業風險性綜合評價值R為:
根據以上分析,參照我國其他有害生物的危險性綜合評價標準,將危險程度分為4級,其中R值2.5~3.0為特別危險,2.0~2.4為高度危險,1.5~1.9為中度危險,1.0~1.4為低度危險。高原鼢鼠危險性R值為0.99,在湟源縣屬于低度危險的林業有害生物。
3 風險管理
通過對高原鼢鼠的危險性綜合分析,雖然在湟源縣屬于低度危險的林業有害生物,但其分布范圍廣泛、發生面積較大(年均發生面積達4萬hm2),寄主植物種類繁多,依然對湟源縣的林業資源安全構成威脅,是當地主要的林業有害生物之一,目前仍然需要采取措施進行防治。一是加強監測工作。針對高原鼢鼠的發生范圍、發生程度進行專項調查,設立高原鼢鼠的固定觀測標準地,對高原鼢鼠進行系統觀測,為有效開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二是加強防治工作。加大對高原鼢鼠的防治力度及資金投入,努力將其對林木的危害控制在較低水平。三是加強防治科研工作。市、縣林業主管部門組織森防業務技術骨干,研究高原鼢鼠防治的新方法、新措施,增加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治措施的比重,使高原鼢鼠防治工作向持續、高效方向發展。
4 結論
通過對高原鼢鼠危險性的定量分析,表明高原鼢鼠在湟源縣屬于低度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但是其分布范圍廣泛、發生面積較大,寄主植物種類繁多,對當地林木資源安全的威脅依然存在,全縣需要做好監測和防治工作,以確保森林資源的安全。
5 參考文獻
[1] 于春梅.湟源縣主要林業有害生物圖冊[M].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15.
[2] 王權業,張堰銘,魏萬紅.高原鼢鼠食性的研究[J].獸類學報,2000,20(3):193-199.
[3] 周建偉,花立民,左松濤,等.高原鼢鼠棲息地的選擇[J].草業科學,2013,30(4):647-653.
[4] 張軍,葛慶征,張衛國,等.植被性狀與高原鼢鼠棲息地適合度的關系[J].草業科學,2011,28(5):836-8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