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傳星
摘 要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遭遇瓶頸,群體社會保障訴求增加,出現了一些社會問題,社會保障改革面臨嚴峻的新形勢。本文從歷史和現實的視角,為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提出立法建議。制定一部社會保障法對中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意義在于使中國實現政治目標,促進中國經濟走出困境,解決目前的諸多社會問題。
關鍵詞 中國 社會保障法 意義 意見
一、制定社會保障法的意義
(一)歷史發展的政治需要
翻開世界經濟發展史,市場經濟的實質就是法制經濟,實行市場經濟風險性加大,為對沖影響必須加強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追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1951年政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條例》,當時實行計劃經濟,更多地注重公平性。
1978年后,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已初步建立了“五險一金”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的救災救濟、五保、低保、合作醫療都取得了不小成績,但是整體還存在著統籌層次較低、標準不一、覆蓋面小等諸多問題。多年來國家注重經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相對滯后,更多地強調效率,忽視了公平性,有違改革初衷,影響了政治目標的實現和社會的穩定,給政府帶來了沉重的維穩負擔,造成了不必要的內耗。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是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需要藏富于民,釋放改革紅利,實現改革的終極目的,更加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特色,實行社會保障法治化,制定一部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法,這是中國歷史發展階段必須解決的問題,盡快制定社會保障法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有效辦法。
(二)現實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縱觀中國的很多立法,大多借鑒了發達國家的法律,他們的社會保障立法最初也都以單行法的形式出現。比如1935年美國遭遇經濟危機,羅斯福政府即推出了綜合性的《社會保障法》,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系統保障工程,使經濟再次騰飛,社會渡過危機。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遭遇瓶頸,人口紅利消失,環保欠賬要還,社會矛盾突出,有些地方“精準扶貧”具體措施無持續性保障,改革的初衷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而現實是出現了海綿的擠兌效應,出現了兩極分化,底層反而受到擠兌,形成了金字塔形社會結構。特別最近從上到下的環保風暴,有些地方缺乏漸進疏導過程,“一刀切”比較嚴重,導致大批工人下崗失業,生活沒有保障,引發大量社會問題,又反過來影響了經濟發展。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應作出改革,過去國家集中財力投資拉動經濟發展,才有今天的國家強盛,但是民生問題依然存在,老百姓的收入都要用于保障基本生存,支付學生學費、虛高的醫藥費,還要面對天價的樓市,造成老百姓不敢消費、無錢消費,消費這駕馬車跑不起來,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因此,要想經濟突破發展瓶頸,就必須及時出臺一部社會保障法,解決民生問題,刺激消費,這也是拉動現實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三)社會管理走向依法治國的需要
中國的社會管理要面對職工和居民兩大群體,國企改革完成了國家職工向企業職工身份的轉變,還有很多成了自由職業者,以靈活方式就業。在社保基金的征繳管理上,傳統的以單位為對象的社保制度顯然已不能適應這種局面,而居民分散性和流動性更強,征繳管理難度更大。同時,在社保基金支付管理上,盡管我國社會保障水平還很低,但還存在很多冒領社保基金的問題,套取報銷醫療費問題屢禁不止,對社保基金的管理提出了挑戰,每年社保部門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搞社保認證,到處可見社保部門的門口排起長隊,目的就是防止冒領社保金。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比西方國家更為嚴重,因此從嚴立法保障基金安全尤為重要。
同時,當前還存在著管理分散、政出多門等問題。貧困群體救助歸民政部門負責,社保待遇歸人社部門管理,造成有的人同時領著幾個部門的救助金,眾多機構共同行使社會保障職能,缺乏宏觀協調和綜合平衡,造成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管理成本加大,缺少強有力的行政手段,缺乏長期有效的監督機制。雖然我國的《社會保險法》已經出爐,但覆蓋面過窄,影響了社會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實施。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社會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治國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保障,當前存在的諸多問題中,最主要的還是缺少一部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法,必須有一整套法律法規加以規范,用法律來對社會保障所涉及的各種關系進行調整。
二、制定社會保障法的幾點立法意見
(一)重點推行覆蓋各個領域的社會保障法頂層設計
在大力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社會保障制度設計更應認真結合我國的社會保障國情,努力擴大保障范圍,豐富社會保障的結構內容,切實保障基金安全,提高運用效率,發揮社會保障的再分配功能,體現社會保障制度設計的中國特色,重點涉及養老金并軌問題,平衡地區差異、城鄉差別問題,農民工保障問題,長期計劃生育留下的養老難題,從而作出合理的社會保障規定,促進保障全國一盤棋,平衡協調發展。
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是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任何國家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都以立法當先,而我國社會保障立法應涉及社會保障的各個方面,使社會保障活動處于法制中運行。
(二)保障立法上側重教育、醫療、住房三大民生問題,重點關注生存權設計
立法全面推行實名制,利用大數據建立全國信息系統,在關乎民生的教育、醫療、住房方面重點立法,廢除教育、醫療、住房產業化的發展方向,立法規定其公益性,立法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使社會成員都能共享改革成果,把國家資金重點投向民生領域,拉動內需,促進消費,既能使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又能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其調節杠桿的作用。國家應加大社會保障力度,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權的實現。
(三)整合稅種,統一征收社會保障稅
目前,中國稅種繁多、稅負過重問題廣受詬病,實際上都忽略了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這個根本立足點,只有整合稅種,統一征收社會保障稅,才能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保障制度。因此,要建立適應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要求的社會保障稅法制度,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必須在政府主導下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為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可以考慮開征財產稅、遺產稅等統一為社會保障稅,這樣也能增強納稅人的榮譽感,直接說明征稅用途,可以調動納稅人的積極性,使社會保障制度正常運行。
(四)立法全面推行實名制、申報制,嚴明罰則
立法全面推行社會活動實名制,包括網絡注冊等,立法強化財產申報制,利用大數據建立全國信用系統,盡快整合社會保障卡與居民身份證、房產證、銀行卡等信息聯網,嚴明罰則,人人知曉,只要這樣,類似勞民傷財、興師動眾的社保認證就免了,有法律去規范、加強聯網聯動監督,增強法律意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社會保障法規范人民的日常工作、生活,有效建立起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法的可操作性,強化充實社保基金來源,實現社會保障法的積極作用,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真正實現依法治國。
三、結語
中國已經進入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期,應盡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進行社會保障立法,平衡各個階層的利益,規范引導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才能達到改革的終極目標,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穩定發展,國家長治久安。
(作者單位為平邑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參考文獻
[1] 于東陽,劉法力.我國社會保障法的歷史沿革、現存問題及未來展望[J].經濟研究導刊,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