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發達國家在長期發展公共服務項目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相對完整的公共服務提供體系,有多元化的,有限市場的,還有政府直接干預的。而我國公共服務受到資金、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發展緩慢。本文將對國外公共服務的幾種主要模式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對我國公共服務發展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國內 國外 公共服務
一、研究背景
發達國家的公共服務起步早,服務提供模式相對成熟,在長期的發展中,孕育出了多種服務的提供方式。科斯在《經濟學中的燈塔》中論證了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的可能性。經濟危機時期,凱恩斯主義的提倡,使政府對于公共服務與經濟的干預滿足了當時的需要,從而度過危機。到后來,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可以由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社區等機構來提供。而我國公共服務提供的整體水平較低,表現為公共服務質量和數量無法滿足需求,公共服務領域的支出在財政支出中占比小,而且全國各區域發展不平衡,公共服機制不健全。
二、國外公共服務模式分析
縱觀世界公共服務的發展史,主要有下面幾種模式。
(一)多元市場為主導
從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的歷史發展來看,市場化的引入對于整個體系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沖擊,以英美為代表的一些國家以市場為導向,充分配置社會上的各種資源,通過合同外包的方式,讓環境保護、公共設施維護、醫療救助、社會保障等資源進入市場,通過市場化的選擇將生產、提供服務轉讓給私人和非營利性組織等機構。此外,還引進了先進的績效管理理念,一方面對于提高工作效率和靈活性、定位目標的方向具有指導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對于提供方起到監督作用,以確保公共服務的質量。
(二)有限市場為主導
在歐洲一些國家,政府對于公共服務進行一定的干預所形成的有限市場化也得到了認可。在這種模式下,政府要么是作為公共服務的一部分提供者,管理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等活動,時刻保持與公共服務有一定的聯系,同時也賦予各個社會機構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會,在供電、供氣等項目上與一些競爭機構進行一些有償的業務;要么作為公共服務的間接提供者,把權的同時充分放權,通過高稅收與高福利讓代理機構代替政府提供。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主要職能就變為如何有效監督代理機構。
(三)政府直接干預為主導
早期以日本為代表的一些東亞國家,提倡的是政府對于公共事業的直接干預。這種模式下,公共服務提供高度集中,對于基礎性的社會公益事業,比如教育、醫療、科研、文化、水電等由政府來承擔;對于非基礎性的社會公益事業,諸如宗教、慈善等讓民間公益法人來承擔,而支持這些事業的經濟來源則幾乎全部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給政府財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且高度集中的提供制度易出現懶政、腐敗的問題。后來日本開始實行公共事業的民營化,開始調動起民間的力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三、國外公共服務模式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一)政府提供為主導,多元提供方式并存
鑒于我國公共服務整體水平較低的現狀,在公共服務提供上應該建立以政府提供為主導,多種提供方式并存的機制。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政府的核心作用。對于公共事業,人們考慮得最多的是它所能發揮的穩定的基礎性作用,而不是盈利的多少。換句話說,只有當人們作為消費者的既得公共利益受到侵犯時才會爆發尖銳矛盾,所以公共服務提供需要有一個穩定的供應者。政府作為人民利益的維護者,為人民服務是其宗旨,也有著強大的財政力量,以政府為主導可以有效地保證公共事業的穩定性;同時政府強大的號召力可以響應社會各界的力量,擴大公共事業的規模。此外,政府的主導地位避免了群龍無首的局面,有效緩解了各競爭機構間的矛盾和沖突。
從各國歷史發展看,市場化已經是大趨勢,我國公共事業也已經擺脫了原有的政府包辦模式,公共事業民營化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所以,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需要允入一批優秀的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社區等機構提供一些公共服務。
一方面,多種方式并存可以減輕政府的壓力。政府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多種方式并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政府服務中的不足,減輕政府的負擔。另一方面,為多種提供機制、方法提供更多的可能,能有效促進公共事業的交流與發展。此外,政府需要在陽光下提供服務,這需要來自各方的監督,所以多元化的存在也起著保障政府廉潔和提高效率的作用。
(二)平衡利益,保障權利
建立政府主導下的多元提供方式,需要考慮如何平衡政府、非營利組織和市場的關系。而保障各方的基本權益尤為重要。
首先,需要足夠的資金來源。公共服務的提供建立在一定資金力量的基礎上,政府需要通過財政支出來發展公共事業,同時對于一些民營機構,政府也需要資金上的援助來幫助它們提供公共服務。
其次,引入績效評估理念。通過評估形成整改方案,績效評估是政府改進服務的風向標,也是人們監督公共服務提供的一種方式。
再次,強化服務與平等的觀念。一方面,要培養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提高服務的質量;另一方面要把握供給的尺度,明確服務提供的重點對象,擴大服務的覆蓋面,讓一些欠發達地區的人們也能享受到服務。
最后,賦予社會力量提供服務的獨立性。讓社會中介組織理順其與政府的關系,同時在資金和法律上予以援助并加強對其的監督,讓各組織強化自身的建設,提高自身的素質。
(作者單位為北京體育大學)
[作者簡介:陳劼(1997—),男,江西贛州人,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共事業管理。]
參考文獻
[1] 劉曉蘇.國外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長白學刊,2008(06):38-41.
[2] 賈先文.國外公共服務社區化研究綜述[J].江蘇農業科學,2011(06):647-649.
[3] 張賢明,薛洪生.當代中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構的基本思路[J].學習與探索,2012(05):34-38.
[4] 俞琳,曹可強.國外公共體育服務的制度安排[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05):23-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