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
義工理念深入港人生活
“姐姐,請買一支旗吧。”“請幫助弱勢家庭,向我們買一支旗吧!”……在香港的街頭,“賣旗籌款”經常可見。這種募捐活動俗稱賣旗,是香港慈善機構向社會募集捐款的最常見方式之一,所籌得的款項多用于扶貧安老或機構本身的活動項目等。而這些身著特定制服、手拿錢袋和貼紙、不斷向過路行人發出呼吁的男男女女,可能就是絕大多數人對香港義工最直觀的第一印象。
義工又叫志愿者,聯合國定義為“自愿進行社會公共利益服務而不獲取任何利益、金錢、名利的活動者”,具體指那些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而不獲取報酬、奉獻個人時間和行動的人。
香港義工服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蓬勃開展,特別在1998推行“全港義工運動”之后,志愿服務已蔚然成風,形成較成熟的體系。香港的慈善機構種類各異,主要包括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香港紅十字會、東華三院、義務工作發展局、義工聯盟、救世軍等;另有不少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及企業都設有大大小小的義工隊,不定期為需要幫助的弱勢人群提供服務,例如香港海關義工隊在圣誕節期間為單親家庭贈送御寒衣物及生活用品、駐港部隊官兵逢年過節探訪安老院長者并送去食品……
登記制與激勵措施
為了有效地管理義工隊伍,合理調配義工資源,香港實行義工登記制度,這也使得加入義工比較便捷。不論年齡長幼,都可以向不同的公益機構申請,登記加入義工隊伍。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在香港11個區都成立了分區辦事處,市民可撥打辦事處電話直接報名,或在網上填寫信息報名,辦事處將根據報名表上填寫的服務時間段與特長,為其安排義務工作。
近年來,為了保證志愿服務的質量,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開始實行注冊會員制。個人或者組織,可申請成為某公益組織的會員,繳納一定的會費,并完成一定時數的服務。例如香港義工團招募的會員有效期為兩年,個體會員收取100港幣的會員費,團體會員交納1600港幣的會費。會員費用于為會員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對義工表彰獎勵等。與此同時,會員也可享受相應的權利,如在義工團指定商號享受免費餐飲和購物優惠等。
香港地區十分重視對義工的激勵措施。如香港《稅務條例》規定,民眾捐100港元以上給慈善機構和信托團體,可以免稅,多捐則多免。香港地區青年人如果參加滿8個小時的義務工作,就可得到一張迪斯尼門票。
每年年底,香港都會舉行一場盛大的義工嘉許典禮。全年表現優異的義工會都會出席該典禮。獲獎者將會得到行政長官夫人與香港社會福利署署長親筆簽名的嘉許狀,表現極其優異者,其事跡還會被掛到聯合國的網站上。
有趣的是,在香港還有服務交換,主要是通過“時分券”來實現。香港樂施會贊助發行的時分券共分為1小時、1/2小時、1/6小時、1/12小時四種面額,憑借著時分券,就可換回相應時數的義工服務。
當義工成為人生態度
香港社會福利署下設推廣義工服務督導委員會,負責制定全港義工服務的推廣策略,促進社會共融。2015年,督導委員會曾以“義工生活新體驗”為主題,鼓勵市民加入義工行列;2016年更進一步提倡“人人做義工、生活不一樣”,呼吁各界人士體驗做義工帶來的快樂、滿足感和人生意義。
組織者表示,義務工作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個別性或單次性的義務工作,第二層次是持續性的義務工作,這兩個層次都屬于“被動型”。第三層次,即融入生活之中的義務工作,例如,天氣轉涼了,雖然今天沒有被安排做義工,也還是主動去老者家中為其添衣。此時,義務工作不單只是一次活動,而是一份心意及一種生活態度。
細水長流,源遠流長,當人人將義工當作生活態度,換來的當然是可觀的義工人數、服務時數的增長。而全港義務工作的發展也逐漸邁向創新、多元化及專業化。以義務工作發展局為例,其轄下各義工團內會不定期按需組織各類專業化的義工隊伍培訓,包括文化藝術指導、體育活動、清潔及維修、幼兒照顧服務等,并提供專人培訓,幫助義工“先提升自己、再服務社群”。
青年義工成為中堅力量
香港義工活動很多,從三四歲小孩到八旬老人都有義工項目可以參加,幾乎覆蓋所有群體。最特別的是,香港格外注意培養青少年義工。自2001年起,香港社會福利署每年都會安排獲選的香港杰出青年義工到亞洲各地交流。因為青年人是義工團隊中的寶貴資源,希望交流可擴闊他們視野,促進義工服務發展。香港社會福利署數據顯示,登記義工人數中,25歲以下有65.9萬人,超過半數,這反映青年義工正逐漸成為義務工作者團體內的中堅力量。
2011年起,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開始推行香港青年服務團計劃,資助18至29歲香港青年到內地偏遠地區服務,至今總共有近110人參加。
去年,政府也首次推出“香港大學生計劃”,鼓勵本地大學生前往聯合國位于東南亞的單位做義工。首屆10名學生已完成計劃,第二屆學生現正于東南亞國家及地區服務。政府計劃明年起增加計劃名額至20人,為期3年,帶動更多青年投身海外義務工作。
香港義務工作發展局致力培育青年義工領袖,其中“4C青年義工領袖計劃”重點培育14至16歲的學生,通過4C發展模式(自信、關懷、承擔、勇氣)幫助青年建立良好品格和公民意識,推廣義工精神。
黎同濟是義務工作發展局內培育青年義工的“導師”,連續3年帶領青年義工走進廣東韶關山區,探訪貧困兒童并組織各種聯誼活動,這使他感觸很深。臨走前,山區孩子們一句“哥哥姐姐,你們下次什么時候再來”,讓在場義工無不動容。“助人亦自助”,黎同濟坦言,對比來看,參與過義工活動的青年更有承擔,言語、處世也更為成熟。
26歲的岑俊彥曾與8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費去非洲的坦桑尼亞做了3個月義務行醫,協助診治當地病患。他回憶當年在非洲的情景:奶白色的洗澡水、每天吃抗瘧疾藥品……但他表示,看到被醫治好的人開心地生活,很有滿足感,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香港青年協會(簡稱青協)成立于1960年,也是青年義工的孕育地之一,有數萬義工遍布港九80余個“青年空間”及服務中心,全年不間歇地為有需要的群體提供義務幫助,就連暫寄在“狗狗救助之家”內的600多條狗狗也接受過義工們的援助。青年義工最暖心的活動,則非新春“鄰舍團年飯”莫屬。2017年賀歲時節,香港青年協會100支“鄰舍第一隊”逾2500名青年義工邀請到1.2萬位街坊鄰居,在全港18區席開1000余桌,飽享盆菜宴,載歌載舞,共迎新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