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這個詞總是與孤獨連在一起,藝術是孤獨的,抑或是與孤獨的作戰?應該如何理解藝術性?今天,有機會和于澎教授一杯清茶聊聊藝術。
王偉:有人說“藝術是孤獨的”,查個百度,藝術和孤獨解釋的角度不一而足,關聯的內容方方面面,超過20頁。對于“藝術是孤獨的”這句話,您怎么理解?
于澎:孤獨是一種生命情緒,身心的全然獨處往往可以引發個人深層思考。一件藝術品的創作,作者需要在情感、思想上有深層的個人感受和發現,孤獨在深度自我交流和挖掘中是必須的,從這個角度說“藝術是孤獨的”也沒有錯。
王偉:對于這個問題,還有一個與之相應的“孤獨”,就是欣賞者的孤獨。藝術是一個非常個人的東西,同一件藝術作品,每個觀者所感受或者引發的情緒都不同,這種情緒和感觸甚至共鳴,無法被完全描述,更無法完全分享,這是否也是一種孤獨?
于澎:藝術作品,是一種視覺語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全然傾注于其中,然而一個追求藝術性高度的作者,通常是開放的,不會強硬地設定一個標準的答案或者聯想,灌輸給觀者。觀賞者的性情、經歷、所處的環境、當時的心境等等,會使他們在與藝術品進行情緒交流的時候,產生不同的感受,從這一點來說,對某件藝術品的欣賞也是孤獨的。
這種孤獨成就了同一件作品,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有人看了覺得憂傷,有人看了覺得充滿希望,而這一切對于作者本人,是沒有意義的,一個純粹的、有追求的藝術作者,不會強加自己的思想給他人,所以,在創作的時候,不會考慮觀者會不會喜歡。
王偉:藝術家孤獨地創作,而后欣賞者孤獨地享受藝術的感動,這仿佛是每個人心底有一位知己,除了這位“知己”,其實我們再無人可以做伴。然而,有意思的是,當觀者在一件藝術品面前,心靈深處的默然感動將這位“知己”喚醒,孤獨就變成了一場與自己獨處的儀式,一切的光榮和背后那些自己都已然忘卻的記憶碎片,此刻都呈現在自己的面前,自己感謝自己或者自己原諒了自己,而后,一切都可以再度開始。這樣看藝術實在是一件有用的東西,而且是一件于我們的生命大為有用的東西。
于澎:我說“藝術是靈魂的食糧”就是這個意思,孤獨是一種生命情緒,但是如果孤獨的情緒不是作為自我感知的必要補充,而成為了一種長期慣有的情緒,就會變成生命的毒藥。而藝術的感動、對個體靈魂的觸及,就是一種深度的自我陪伴,如同饑渴的靈魂得到食物和水,我們不該用喧鬧的生活形式來刻意回避生命深處的孤獨,而應該充分地接納、感謝,從而讓孤獨成為一種深刻的力量。
王偉:“藝術是靈魂的食糧”是一個深入淺出的好比喻。當前國內市場的許多藝術品買家,往往追求藝術品經濟價值的最大化,挑選藝術品依賴“名”家,有的買家甚至都沒有好好看過作者的作品或者展覽。從2016年開始,很多的藝術家作品高臺跳水,買家只能打掉牙和血吞。這是一個已經偏離了藝術價值本質的現象。經濟價值固然是收藏一件藝術品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然而,它并不是唯一的價值。所以我一直強調選擇藝術品,先不要看是誰的作品,多少錢,而是站在作品面前,靜靜相處,而后你內在的“心靈知己”會告訴你這是不是你的食糧。有趣的是,一件好的、具有高藝術性的藝術品,最為先決的條件就是打動人心??线@樣去收藏,反倒不那么容易遇到高臺跳水,經濟價值步步穩升的事往往不期而至。

這里我用到了一個常見卻不太好解釋的詞:“藝術性”。我對藝術性高低的判斷,更多的是依靠長期學習而產生的感覺,卻無法告訴別人藝術性是什么。
于澎:藝術性是有高有低的,藝術創作是源自作者內在的感受和認識,包括他的經歷和個人的哲學思想。藝術性中,我們所推崇的線條、色彩、構圖等等所反映出來的層次、厚度、內斂、堅韌等,這都是從一個人身上可以找到的東西。我們如果認為某一個人是有內涵的,值得交往的,這個人的品格、性情等等就相當于一件藝術品的藝術性。所以,剛才我們談到的關于藝術和孤獨的話題,說過不同的觀者出于各自的性情、喜好,會使得他們選擇不同的藝術作品,這些都是對的,唯一要避免的是人云亦云,只看名氣,或者只看價格,這兩點都應該是選擇藝術品最后才應該考慮的問題。
王偉:名家和大家,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技術精良的廚師,未必每一件作品都是佳品。前一段我看了2016年關于藝術品收藏的調查報告,其中提出,與其盲目追高,不如挑選優質的作品,重點關注作品本身。我認為,應該挑選優秀藝術家的優秀作品,就像李可染先生說的:市儈的藝術家不會有好的藝術作品。
一壺清茶將盡,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于澎教授的巖彩綜合材料畫。
巖彩綜合材料畫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種繪畫方式,巖彩綜合材料繪畫,嚴格來講起源于唐宋時期的敦煌壁畫、宮廷壁畫,當時所用的都是如孔雀石、青金石、朱砂等天然寶石、半寶石等礦石粉末顏色以及金箔銀箔等材料。今天,除了各色的礦石顏料、金銀箔等,更多的材料被運用到繪畫中,紙、琥珀、貝殼等等。于澎教授說:“為了將畫面表現得更豐富、更有張力,技法上應當不擇手段。”
于澎教授研究的是東方繪畫元素,他的畫講究生動的東方氣韻,表現的是東方的意象之美,然而,并不拘泥于傳統。他的繪畫情緒飽滿、藝術沖突性強烈,卻內斂、含蓄,有東方的氣韻之美。
天然礦石粉末等為顏料的巖彩綜合材料繪畫,由于天然礦石顏色經久不褪,保存時間長,沒有化學殘余氣味,每一粒細小礦石顆粒都有著不可復制的自然裂面,在不同的光線下呈現出變化紛呈的華美。于澎教授在繪畫中還充分運用不同材質的視覺特點,使得他的作品色彩華貴,肌理豐富。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