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行素質教育是歷史之必然。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增強素質教育意識。特別是農村小學,我個人認為:實施素質教育,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應關注學生積極主動性 ;實施素質教育,要充分尊重學生、善待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應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培養。
關鍵詞:素質教育;創新;改革;教育觀念
為了提高小學生全面的能力,為了讓小學生適應社會及國際競爭的需要,也為了培養新世紀一代代的接班人,實施素質教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民素質為宗旨,著眼于今天及未來社會需要的教育。我個人認為實施素質教育,要關注以下幾方面:
一、實施素質教育,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教育”,這個亙古不變的事業,歷朝歷代都有它的本質、目的、原則等,而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著力促進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迎接挑戰的主要對策,因此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思想的轉變是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發展的先導,它直接關系到在新時期的教育發展中我們培養下一代的目的,在《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實行綱要》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以及“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的訓練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敘述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這兩點說明當前我國實施課程改革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而課程改革中教材內容的改革以及新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更新是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全民素質的一項重要措施,所以說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條件。
二、實施素質教育,應關注學生積極主動性
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要求體現兒童的主體性,在實踐活動中體現出他們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和獨立性,學生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那必將事半功倍,因此實施素質教育,應將著眼點放于學生主動性上。以前的教育雖然還是強調注重兒童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滿堂灌”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生的主動性沒有被激發起來,反而變成了一個個“保溫瓶”,牢記老師傳授的知識,在考試的時候再倒出來,整天圍著教師轉,從生活中得到的實踐少,感悟少,整個學習過程被學校、家庭所編織的學習網籠罩著,失去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時間。記得在2005年5月13日《文摘周報》上就有那么一個報道:才初二的中學生就已經白發蒼蒼,事后調查的原因是那位同學被學習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從三年級開始就沒有一個周末,連上廁所的時間都還在背英語單詞!這孩子自嘲是“見不到陽光的人”。可見,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少年兒童天真、浪漫、好動的個性已經被學校、家庭所壓抑,一旦“積郁成疾”,在他們走上社會時,成為“脫韁的野馬”也未可不必。所以說,實施素質教育要從少年兒童自身發展特點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實踐中發展他們的創造能力,培養他們自信、自強、自立、自律的健康人格,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實施素質教育,要充分尊重學生、善待學生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全社會都有不可推卻的責任。作為教育者就更應該關心學生,理解學生,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事實上,當學生對你說悄悄話的時候,你就成功了”,所以,教師的言語、行為、情趣等都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關鍵因素。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言語,都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和信賴。美國科學家邁克蘇德小時侯因偷偷的殺死了校長家的狗被校長發覺后,懲罰他畫了兩張狗的解剖圖而愛上了生物學,最終發現了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重要作用,走上了諾貝爾領獎臺。要是沒有校長的寬容、理解和善待,邁克蘇德也不會有那么輝煌的一天。我國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在育才學校當校長時也曾用獎勵四塊糖的教育方式而觸動犯了錯誤的王友,使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因此當孩子們在犯錯誤的時候,他們迫切的希望得到理解和幫助,“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曾經有位教育家說過“在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所以說,實施素質教育的要義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質,那么每一個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應該受到平等對待和尊重。
四、實施素質教育,應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培養
2018年5月2日,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過去在教育中,教師只注重選擇教材,落實教材,重視知識的傳授,完成一個“教書匠”應盡的責任,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培養。隨著教育目標的轉變,我們教育者應從“授之于魚”轉變到“授之與漁”。曾經一篇報紙報道過,畫一個蘋果,中國教師是在黑板上一筆一畫的教學生怎樣畫,結果卻沒幾個同學把蘋果畫好。而美國教師卻拿一個蘋果來,讓學生先仔細觀察,再說說它的形狀、顏色、香味后才進行練習,最后多數都能準確的畫出蘋果來。為什么同樣的教學內容會有不同的結果?實際上這就是“授之于魚”與“授之與漁”的道理。前者注重的是過程,學生枯燥無味,自然記不住教師的描述;而后者注重的是實踐,先激發了學生的情趣,再進行練習,學生當然就輕而易舉畫出了蘋果。
參考文獻:
[1] 牛海.小學數學素質教育教學實施策略[J].魅力中國,2014(9).
[2] 光兆勝.素質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J].青年科學(教師版).2014(4).
[3] 孫淑卿.張瑾麗.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教學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內蒙古自治區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2008年年會,2008.
[4] 侯德芳.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以學生為本”實施路徑研究.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 ,2008
作者簡介:羅阿華(1979.04—),男,四川西昌人,中學一級教師,職務:校長,現任教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銀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