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倩筠
摘 要:信息技術的迅速興起、蓬勃發展,及廣泛應用己遍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乃至整個教育思想、教育理論進行全新的變革。通過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指導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開展,對于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篩選和教學實施有指導意義;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為建立高效的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為構建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供借鑒的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育課程 教學策略
一、前言
信息時代要求我們必須要注重開展信息技術教育,且從小學抓起。信息技術的飛速將人們帶入信息時代,各國把如何獲得信息、如何處理信息成為新時代對社會公民的基本要求。面對信息時代的需求,社會急需提高公民的信息素養,而最有效的應對方式就是在學校開設專門的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提高公民的信息素養適應信息的要求。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各個國家都在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信息技術課程,將發展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振興民族的重要手段。
二、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備課不充分
備課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備課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課堂質量。在訪談過程中,大多數老師對備課都不是很重視,只是根據教材內容順序的準備一下,更有甚者直接照抄以前的教案,對于教學內容安排、教學設計的準備都很不足。信息技術教師通常都在就機房上課,通過聯機或者正投演示操作,因而很少制作和使用課件。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對知識進行操作演示,然后給學生時間動手操作,對于學生的德育培養、價值觀的培養缺乏關注。學生除了學習對軟件的操作以外,沒有其他方面的培養。
(二)教師缺乏課堂管理能力
課堂管理是教學活動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課堂教學活動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赫然巴特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的抓如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痹谡n堂教學的實際中,課堂管理是否有效,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能否順利實施,深深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有序的課堂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而很多時候教師往往缺乏相應處理能力導致課堂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現在面對課堂突發事件,教師缺乏相應的管理策略和智慧。
三、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探究
(一)教學準備策略
明確教學目標。教材內容一般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兩方面,要求學生掌握這兩方面的內容,完成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任務。在教學中,要結合傳授知識,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協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教師應該善于創設情境,掌握創設學習情境的技巧。收集、記錄下來的生活事件,僅僅是學習情境的最初形態。要使這樣的事情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促使他們展開積極的思維,還必須在保證真實事件基本元素的前提下,依據教學的內在需要,對這些事情進行適當的改變,分段、排序、刪減、增補、留白、重復、暫停、對比等處理,常常是必要的。情境的創設必須以教學活動為內在需要,并與多種教學方法相配合使用,而且情境的選擇一定要和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利用計算機解決日常問題,方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感想,感受到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從而喜歡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如果教師創設的情境脫離生活或者與學生無關,則學生的重視程度會降低,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必然不佳。
(二)有效課堂管理策略
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發展心智的活動。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不僅僅以知識傳遞為主要表現形式,同時還應該是師生間思想、情感交流的信息場,是一種共享信息的人際溝通活動。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著眼于師生間信息的交流,還要特別注重師生間情感交流的互動效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日常教學過程當中,對學生要進行強化訓練,形成一種合理的習慣反應,要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種教師強化,接收到教師的信息能夠自覺地將注意力重新轉移到課堂中來。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利用常規教學對學生進行“行為養成”的強化訓練。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及明確自己應該怎樣做。另外,在信息技術教學時也可以利用一些軟件對學生進行合理的監管和控制,來輔助學生形成良好習慣。
同時,教與學的本質關系實質上是人與人的關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在師生之間的溝通中進行的。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喚起學生的情感,繼而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學。
(三)課堂評價策略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于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教師必須樹立客觀科學的學生評價觀,采形式多樣的評價方式,只有這樣,刁一能夠讓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重在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重在全員參與、重在能否讓學生學會學習,形成自我學習的能力。注重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哪些信息技術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樣的信息素養,注重評價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網絡的發展為信息技術課提供特有的評價模式。網絡的實時反饋可以讓教師快速得到調查的結果,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作品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把對作品的評價量規、學生對本節課知識掌握情況、學生對信息課的建議等調查內容制作成調查網頁或者網站。學生在每節課學習后登陸網站進行評價或者提出建議,教師可以及時查看到統計的結果,便于反饋。
總 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信息技術課這門新興的課程也將逐步完善和發展,信息素養也成為小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因此,信息技術教育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鐘柏昌,張小將,李偉,彭麗文.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推介[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4(03)
[2] 王吉慶. 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教練法與學生主體原則[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3(11)
[3] 鐘柏昌. “任務驅動”教學中的誤區及淺析[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