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媛媛
摘 要:在當前城鎮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開發區作為政府所設立的招商引資的窗口,這為推進城鎮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這樣的背景下,開發區也因為其轉型發展,而面臨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那么政府也提出了產城融合的新概念,這為開發區今后的發展指明了大方向,然而現階段開發區快速、無序的擴張,基建設施配套不完善等各種問題,導致大多數的城市開發區都出現了產程分離的現象。所以本文就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開發區產城融合發展進行研究。
關鍵詞:城鎮化 開發區 產城融合
在當前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城市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此基礎上,改變過去開發區單一的生產功能,積極建設更加完善的城市功能。確保在推進人口集聚的同時,大力推進服務行業的發展,為開發區人本向導下的產城融合指明方向[1]。這不僅是協調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也在人本導向的基礎上,真正實現了產城人這三者之間的有效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整個城市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一、當前城鎮化背景下開發區發展的問題
(一)城市空間增長過快
近年來我國各城市都建設了經濟開發區,其注重建設良好的硬件設施,創建良好的投資環境,主要通過對外招商引資,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現代化產業結構。但在實際的城市開發區發展過程中,也逐漸的暴露了各種問題,首先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城市開發區的用地規模擴張速度過快,雖然其空間增長相對較快,但對于空間的利用率卻相對較低[2]。對應的城市人口卻無法跟上城市空間的增長速度,經過相關的數據調查顯示,我國城市人口平均每年的增長率為3.11%,而同期城鎮建成區的用地面積增長為6.36%。那么大規模的規劃面積,更加不利于土地的集約開發利用,容易造成土地的閑置和浪費,從而影響其利用率。
(二)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在當前城鎮化的發展背景下,開發區的產業更加關注對于GDP的貢獻,通常沒有較高的規劃性,還有一些開發區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的問題,這就導致其沒有較大的發展前景。此外,開發區作為城市化發展的重點區域,由于服務業的比重相對較低,可想而知,這必然會影響開發區的經濟發展[3]。第三產業作為一個衡量地方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其服務產業的比重也就更高。經過相關的數據調查顯示,近年來,盡管我國開發區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在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但是開發區的第三產業比重,還是普遍低于全國第三產業的比重。雖然目前部分開發區,已經將第三產業納入到開發區的發展規劃中,但是結合實際的發展成果來看,這一指標還有待提升。
(三)職住分離,通勤時間較長
目前大多數城市的開發區,都是以工業發展為主,這就導致開發區生活服務配套設施較為缺乏,其生活空間發展較為滯后,產業的發展情況和城市的功能建設不相符合,這就開發區就業人才的平均通勤時間相對較長。正是因為當前開發區存在的這些問題,導致開發區的很多企業,無法吸引到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不能吸引周邊的勞動力來開發區來定居發展,這就導致開發區存在一個典型的問題,就是勞動力缺乏、人才缺失[4]。在當前我國多數城市開發區實際發展過程中,職住分離,通勤時間相對較長等這些問題普遍存在,這就導致開發區的道路交通壓力相對較大,潮汐擁堵的問題較為嚴重,這也成為引發職工離職率相對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開發區因為政策導向的產業園區開始發展,整合要素在逐漸形成產業集聚之后,就需要對開發區形成反哺,從而逐漸形成更加健康的循環體,這也是未來開發區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徑。
二、城鎮化背景下開發區產城融合的問題
根據當前我國城市開發區的實際發展情況,可以了解到開發區在產城融合這一方面,一直都存在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不同步的問題。那么產城融合的基本要求,就是實現地區產業的發展和城市功能、空間等多方面的有效融合,實現“產”、“城”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促進,有效融合,如果地區產業和城市之間沒有相互促進,那么就出現了產生相互分離的問題。在目前這樣的背景下,開發區一旦脫離了產程融合,片面追求“產”,就會致使其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相對較低,過于追求“城”,就會致使城市的發展動力不足,也就是說,不論單獨發展哪一塊,未來都是難以為繼的[5]。但結合我國城市開發區的發展現狀,這種“產”、“城”相互脫離的情況并不少見,一些地方已經成為“空城”,這在上海、江蘇常州等發達地區也有發生。那么這種產城相互分離的問題十分嚴重,對于產業發展來說,產城分離就加大了企業的人工投入成本,對于城市來說,就導致城市發展不平衡,容易出現“潮汐效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市的交通壓力。
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開發區產城融合措施
(一)升級產業能級,優化產業結構
開發區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城鎮化的建設發展,因此開發區的轉型發展,就成為了當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方向,那么這就要積極升級產業能級,不斷優化產業結構[6]。產業發展作為開發區發展的重要形式,所以實現產業能力的提升,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才能夠為開發區的產城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這就需要從優化生產要素來著手,堅持以企業為單位,鼓勵其引進技術含量先對較高的生產模式,推進技術創新和專利技術等,并幫助企業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和勞動力。產業能級的升級就要實現從物質能源消耗,逐漸轉向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向,堅持以科學技術來推進產業的能級升級,走向高生產效率、高經濟效益、少污染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在產業結構優化方面,要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的配套產業體系,為輔助第二產業的生產性服務業,還有完善城市功能的生活性服務業。
(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完善城市功能設施
開發區作為當前產業聚集和人口聚集的空間載體,這就需要對開發區的空間布局的優化,開發區的城市功能設施的完善,這才能夠為開發區的產城融合打下良好的空間基礎[7]。要注重合理的分配開發區的空間,對于開發區的空間,可以直接采取局部高密度空間的利用方式,對整個空間進行混合利用,將商業、公共服務設施、住宅和服務業產業等用地,進行科學的分布,以此有效減小人們的日常出行距離和成本。另外還要對負外部性較強,且受到規模經濟支配的企業進行考慮,可以通過科學規劃,將其直接規劃到和人們生活空間相對較遠的地方,保障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同時在產業主導區域,還要不斷加強對于產業集群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交通、物流和能源等,以此為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平臺支撐和環境。對于生活主導區域,就需要重點加強對于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公共設施建設,比如醫院、綠化、學校和農貿市場等生活設施建設,確保能夠有效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以此為人們創建良好的生活環境。
(三)改善戶籍制度,促進人口本土市民化
在新形勢背景下,城鎮開發區的發展需要堅持以人為導向,這一直都是產業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核心,那么這就要不斷推進開發區的戶籍制度改革,落實人口本土市民化,以此為開發區的產城融合奠定良好的人群基礎。開發區的發展離不開“人”的支撐,這包括高級技術人才、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和普通勞動力等,尤其開發區作為城鎮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其對于勞動力的需求必然有著極大額需求[8]。因此在開發區產城融合發展過程中,就需要在吸引、留住各類人才等方面進行努力,盡快制定、落實外來人口本土化的戶籍制度,并盡量精簡化高素質人才的審核過程,合理加快符合規定的人才戶口落實制度。對于部分特殊性的專業人才,也需要制定相應的制度,適當的放寬其落戶條件,比如限減免社保年限等,以此為開發區的發展贏得更多的人才、勞動力支撐。
結 語
總而言之,盡管當前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也有效推進了開發區的發展,但在新時期背景下,開發區的發展還仍然面臨著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就導致我國大多數的開發區,還處在亞健康的狀況下,產城分離問題十分嚴重。這就需要從多個方面相關問題進行解決,以此更好的推進新形勢下,開發區的產城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米慧蓉.產城融合促進開發區轉型升級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23):54-55.
[2] 邵興全.開發區產城融合的經濟機理及其實現路徑研究——以成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證[J].新絲路(下旬),2016(11):12-13.
[3] 徐靜,俞曉敏,劉敏.加快產城融合 建設優質園區——以南昌市為例[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6,14(04):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