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孫敏
部編教材七上語文教材中有一課是講述謝安在寒雪日與謝道韞等兒女講論文義之事,文中的太傅儼然是一位慈祥的家翁,然他還有另外的一面。
謝安,字安石,東晉時政治家、名士。不求功名利祿,但愿山水之間。謝安的風雅有七賢的竹下之風,亦有真儒士的錚錚傲骨。他一生高潔,一生風雅,全都體現在喝茶上了。
據陸羽《茶經》中記載,“茶者,南方之佳木也。”茶大多生長于南方,其生長地也有講究。“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野者上,園次之”,“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而采摘綠茶最好的時節是在農歷的二至四月,采摘的日子必須是晴天,最好是茶上露水未干,所以必須起大早,趁陽光未起、露水未干之時及時采摘。2017年四月,為完成“森林課堂”活動,帶學生走進位于黃山腳下的茶園,讓學生一邊采摘著含有露珠的新茶,一邊品味著太傅高潔的氣節和操守。
《晉中興書》中記載了名士陸納與謝安的一段小故事。陸納任吳興太守時,始終保持高曠的人格。當時名動一時的衛將軍謝安想登門造訪,陸納并不以為意,也未作任何準備。
陸納的侄子陸俶心里暗暗奇怪:謝安何等人物,親自登門拜訪,叔叔怎么不做點兒準備呢?萬一來了許多人,給人家吃什么,喝什么呢?于是,陸俶想幫叔叔一個忙,私底下準備了足夠的十幾個人食用的佳肴美饌。
謝安如期到訪,陸納擺上茶宴。席中除了茶,僅有幾樣果品糕點而已。陸俶見狀,趕緊將自己精心安排的佳肴美饌擺上,邀請謝安及屬下入座。各種珍饈擺滿一大桌子,大家都吃得酒足飯飽,唯謝安一人頗不為意。
謝安一行剛離開,陸納就將陸俶叫過來,責打四十大板。他想告訴陸俶,叔叔一生清正廉潔,茶宴表明的是我的態度,何必多此一舉,準備哪些世俗的美味珍饈呢?
陸俶給叔叔幫了倒忙,只因為他不懂得茶里面的深意。
原來《世說新語》中有記載,謝安骨子里是一個倜儻名士,不落俗套。名士相見,惺惺相惜,一盞清茶也許比滿桌珍饈更能通達彼此心中的會意。
學生邊重溫這故事邊采茶近一個小時,愈加覺得這青茶的可愛與圣潔。
接著,學生們又來到了茶坊,坊間泡一壺最有名的黃山毛峰供大家品嘗。淡淡的幾片葉子泡在水里,慢慢釋放出茶香時,清淡的綠色好像沏進了一片陽光。在這樣清淺的綠色里,你能聽見山風,能感受到山泉,一泡綠茶的前世今生都在清泉中被喚醒了。咄一小口,閉目凝神,細細品嘗這清雅之茶,這微苦之后稍甘的氣息,往復于唇齒之間,直至心脾。
喝茶,喝的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泉滋養之中,一年四季流動的自然之氣。只有讓我們跟隨這種草木之性,才能將自己還原到自然之中。
這就容易理解了古代文人雅士愛茶的原因了,古人以茶喻高潔,以茶顯情趣,茶味雖淡,用意深遠啊。清心品淡茶,人只有年歲見長,經歷了種種忙碌喧囂,再回到一杯茶中,才能感受到清淡里的雋永悠長。
此次“森林課堂”之采茶篇即將告一段落,學生們通過親自采茶,既感受到采茶之辛勞,也領會到品茶之高雅,更品悟到古代名士之高潔。走出校園,走進自然,結合書本,在自然中細細咀嚼課本之外的雅情雅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