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大部分是通過視覺和聽覺來實現的。本文所說的光影聲色世界也就是視聽語言這個體系。當我們看到視聽語言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是否應該把它當作一門語言來學習和應用呢?是不是應該像學習語言那樣,有嚴格的語法并且把影視作品劃分為“字、詞、句”,再學習遣詞造句,再寫出完整的文章呢?這的確是一種學習思路,但對于視聽語言卻并不嚴謹和實際。
本文主要針對視聽語言的非語言性問題,分析研究視聽語言的特點和其組成部分,為怎么樣去學習視聽語言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對視聽語言與畫面造型語言、時間藝術、蒙太奇思維的關系處理也提供了重要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視聽語言 語言 畫面造型語言
視聽語言是一種感性語言,是利用視覺和聽覺的相互作用向觀眾傳播某種信息。它是電影反映生活的藝術方法之一,包括鏡頭、鏡頭的拍攝、鏡頭的組接和聲畫關系。視聽語言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所謂狹義,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所謂廣義即蒙太奇思維,包含了鏡頭里表現的內容--人物、環境、動作、甚至是對白,也就是電影的劇作結構。從廣義的視聽語言上來說,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由視聽語言所書寫而成的文章,只不過這文章不是在白紙上出現,而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那么視聽語言中的“語言”和我們所熟知的語言也就大大不同,它不是語言而是我們處理影視作品的各種鏡頭調度的方法和各種音樂運用的技巧。
一、視聽語言的非語言性
視聽語言和語言有本質上的區別,首先從理論上來講,視聽語言是有一定結構的,因此在研究文本時,要按照結構的組成方式將整體拆分成元素和部分,如畫面造型語言拆分為景別、角度、視點、構圖、光線、色彩,或按照單位大小分為畫格、鏡頭、場景、段落等,這是電影電視鏡頭語言的體系,每個構成的元素對于整體都有意義。很多學者運用這種方法在電影文本的基礎上研究電影語言,為學習視聽語言提供了理論基礎。
其次,我們還可以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分析視聽語言。人類在認識世界時,有很多有趣的規律,比如我們會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事物,我們會在連續的場景中尋找和建立因果關系,我們對光線和色彩會產生心理反應等,這便是認知規律。當這些規律被影視制作者用在電影電視作品時,這些規律便成為視聽技巧,控制了觀眾的視覺、聽覺和心理,因此視聽語言的一個基本功能便是以基本視聽規律實現導演對觀眾的控制。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視聽語言也屬于視覺傳播的研究體系,即視聽元素和技巧是用以實現媒介溝通并在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建立聯系的工具。此外,視聽元素、技巧和人類的認知能力、習慣、文化養成有著必然的聯系。追根究底,視聽語言是一種溝通工具,并且和所有的藝術語言一樣,視聽語言可以傳達情感和情緒,具有感性和直覺性。
二、視聽語言的非線性
視聽語言的非線性特征是不同于語言的最有力證明,它有多元的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使得它在表意方式和接受方式上都不按照線性方式展開。
文字語言的時間呈現方式是線性的,由閱讀的線性而帶來文字展開的時間性。如我們要表達眼前所見和心情時,應該是時序描述:今天一起床看到太陽明艷、天空湛藍,我的心情格外好。而如果用影像表達,則不分別拍攝太陽、天空、我,而是將這些元素放在一個鏡頭中呈現。這個意思的表達是觀眾在看到鏡頭的幾秒鐘之內接收到的,而不是在時間的積累中完成的。大量的電影就是基于視聽語言時間的非線性特點而挑戰觀眾對時空關系的想象力。新的制作技術帶來了新鮮的表現時空的視聽語言,如《盜夢空間》(Inception,2010 )對多層想象空間的表現和《黑客帝國》(The Matrix,1999)對空間肢解時間的處理。這些都使得視聽語言打破了文字語言的線性表意和接收方式。
三、視聽語言的直覺性與非邏輯性
視聽語言的建立靠感官直覺和欣賞經驗,不像語言那樣有較為嚴格的語法。視聽語言的創作性建立在對規則的不斷打破之上,它的規則比文字語言的語法變化更快。它利用人們對世界感知的直覺,而直覺往往是個人化和非理性的,充滿個人獨特的創造。電影也會模仿語言使用“蒙太奇句子”,用一組重復或并列的鏡頭積累出一種概念和情緒。但有趣的是,它仍然有別于文字語言的表意方式——因為視聽藝術啟動人的直覺感受,而語言藝術啟動人的邏輯和想象。“蒙太奇”句子是否能夠產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每個鏡頭內部的構成以及其相互碰撞是否能夠激發觀眾的直覺反應。一段文字語言描寫能調動人的想象力,但視聽語言卻能直接調動人的直覺和生理感受,由此再到理性和經驗。
簡而言之,視聽語言是一個比喻,并不是真正的語言。因此視聽語言不是按照“字、詞、句”的語言學的方式結構的,我們要打破刻板的語言的概念,擺脫線性文字語言的思維方式,理解視聽語言的思維全然不同于文字語言的思維,在學習一定規則的基礎上,創作出好的影視作品。
四、走入視聽語言
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影視視聽語言獨特的功能就是能把人的非常抽象、不可言說的感受轉化為形象和聲音,并傳遞給觀眾。作為影視編導——用影像和聲音說話的人,首先的能力是觀察能力,接著是感受力。只有對外界的變化和人內心的波瀾、人性的表現有精準的察覺和敏銳的感受,加之視聽技巧的嫻熟,才能創作出深入人心的藝術作品。
其次,應學習的是規劃部分,如何劃分景別、角度、認知不同畫面構圖形式、色彩手段、軸線原則、剪輯原則等等基礎知識。這個學習過程除了依靠閱讀教材、參考書、還需要大量觀摩影片,細讀文本,拉片,將優秀、經典的影像作品分解為鏡頭和內部構成元素,分析每一部分對整體效果的貢獻,以獲得和領域用視聽技巧進行表達的基本入門方法。
最后,是由感受力通向編導詞匯的轉化和創造能力。從畫面造型語言訓練、鏡頭形式訓練到剪輯單元訓練,基本目標就是將理論轉化為用影像把握世界和表達自我的能力。這其中也需要通過大量觀摩優秀作品以及閱讀文學藝術類書籍提升個人的藝術感染力和人文修養,需要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觀察和理解你所接觸的到的人和事物。
綜上所述,視聽語言作為電影電視藝術的表達媒介,是為了和觀眾實現溝通,正如語言的功能一樣。視聽語言的“語言”是一種對影視藝術的技術表現方式的功能性比喻,它與文學語言相比,有不同的編碼方式和解碼方式,不能完全按照文學語言的研究和學習方法來看待。
作者簡介:牛麗梅,(1983-),女,中國-東盟藝術學院影視與動畫學院講師,美術學動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