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梁穎
摘 要:美術活動課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根據自己的能力、學校的設備條件、學生情況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本文主要闡述了在農村中學里,如何利用美術媒介和材質,整合教材,促進農村中學的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達到活動課教學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農村中學活動課趣味性多維評價
美術活動課的基本特征表明,它與美術課堂教學相比無論是在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等方面均有著很大的不同。通過開展美術活動課,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進行美術學習的活動,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學習美術知識與技能。運用直覺、想象思維以及美術的方法進行藝術創意的活動,探索表現技巧,學會分析評價作品及美術現象,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理解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與自然社會的聯系,提高美術素養,熱愛家鄉文化、尊重社會多元化。
一、美術活動課程教學的現狀和意義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素質教育的推行,農村中學美術教學也在不斷發展,從原來的師資配備不齊到現在每所學校都有專業的美術教師,并且配有專用的美術教室,這樣我們就有條件在我們農村中學組織美術活動課的教學。但是美術活動課的安排一直是我們美術老師頭疼的事,現實中總會有很多事情阻礙課程的進程。由于升學的壓力,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學校,思想觀念還未及時轉變,他們所重視的是文化課程。美術活動課的人數少,被重視的程度自然也就不高。如今美術新課程標準的提出,不僅要求學校對于學美術學科教學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嘗試,同時也要求教師不斷加強新課程的學習以及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注重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而且還要重新去定位和評價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作用。在此種情況之下,在農村中學開展美術活動課是勢在必行的。
美術活動課和美術課堂教學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美術活動課是指利用課余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發展學生美術興趣教學活動;美術課堂教學是以班級教學為特征的教學模式。每周一節的美術活動課對有興趣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拓展和延伸,而對老師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在活動課中體會制造美的喜悅,展現美的愉悅,從中認識美的價值。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藝術本身的規律,他的來源畢竟是以生活為基礎的。因而在農村中學美術教學中,堅持開展美術教學活動課,不去片面地追求畫面、題材內容及形式,學生的創造能力就不會受到限制。
二、如何在農村中學開展美術活動課
(一)活動教模式與趣味性相結合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往往是憑直覺上的好惡,而不是經過理性的分析。這種認知傾向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對感興趣的內容聽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對于那些自認為興趣索然的東西則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者是對老師講的東西,先覺得新奇有趣,而隨著課堂可見的推移,這種獵奇式的興趣便逐漸淡化,最后消失。常常是一堂課下來老師講得氣喘吁吁,學生卻收效甚微。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他能極大的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所說的好與樂就是一種興趣,一種愉悅的心理。
只有當學生的興趣受到激發情況下,才有可能使更多方面的素質得到培養。有興趣才會有學習熱情、才會主動參與。因此我在設計初中美術活動課時,注重利用學生的興趣進行美術教學的一些嘗試。是課堂教學與趣味性相結合,比如豐富易得的材料和多種多樣的制作技巧相結合。在農村很多同學會因為美術用品材料昂貴,而放棄自己的美術興趣和美術活動。所以讓同學們從身邊發掘一些容易得到的多種多樣的生活廢棄材料,并讓其認識到任何材料的存在,在美術美學意義上均有價值,無論新與舊大于小粗糙與精細等等,只要運用得當合理,對畫面來說他和諧,他就是合理的材料。
多種材料的出現對于學生興趣的提高,可以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例如,多種紙張木材、碎布、塑料、紐扣等,甚至生活廢棄品如易拉罐、啤酒瓶等雜物,提供學生創作的空間。與此同時,教師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給予他們積極的引導,這樣提高了學生的美術活動積極性,學生在材料和制作的活動中獲得美的驚艷,并對他認識其他美術作品也有著積極的影響。
(二)、活動教學模式與多維性評價相結合
新課程中美術活動課的評價,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不能以機械的單一的評價方式來評價學生,更不能以簡單的分數來評論成敗,要重視學生的表現和成長,經歷中是美的體驗和美的創造。評價標準,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要建立活動課的評價體系,美術活動過程中僅能反映出潛意識的愉悅心情。制作上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偶然性,因而我們更注重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的過程評價他們作品的好壞,是以學生成長過程當中,創作能力、感情智慧知覺美感的逐步提高為評論他們的主要依據。我們可以可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活動記錄評價。這個并非是一次性可完成的任務,而是對每個學生在相當時期內成長發展進行追蹤的過程。活動記錄及對學生的活動課行為作敘述式的描述,特別是課外的實踐準備和綜合性探索活動,建立具體的活動檔案作為評價的一個指標。二是代表作展覽。大多數專業藝術家都有代表作品,藝術家的代表作品集中體現了其藝術才能和藝術造詣。我們在活動課過程中可以開設一個美術長廊,展示學生的代表作,這么一來就可以顯示學生個人的繪畫能力,證明他的進步和成長,更能以豐富的信息和準確的系統,表現個人的成績。
結 論
我們都知道藝術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對于我們這些長期生活在農村的學生來說,他們最了解的是農村生活、文化和環境。其中任何細節對他們來說都可以信手拈來,對于農村的特點了如指掌,這是他們的優勢。而這些都是我們美術活動課創作的源泉,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指導學生對多種材料進行可能性的分析。老師就是孩子們的引路人,我們盡力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寬廣的天空,讓他們自由翱翔,不畏艱難。
參考文獻:
[1] 王承昊主編《初中美術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2] 簡相約主編《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篇》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