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 紅
別人家的母父
郗 紅
前段時間,看到作家周沖的一篇文章,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
對這段話,我有深刻的共鳴。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孩子身上顯現出來。任何一個孩子身上的問題,都可以從他的家庭中找到因。所有的問題,一定是家庭早就播下了種子。
從這個角度來說,真正的教育,是拼父母的人生功底。
未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別,其實就是當下父母與父母之間的差別。
教育,是一件需要家長配合的事兒。其實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兒,悲哀是因為,你會慢慢地發現:你改變不了太多人,改變不了一些家長的觀念。
有時候當當搞“滿200減100”,或者“滿100減30”的活動,我會順便在辦公室問問同事是否要買書,有人就回復說:“不買,我女兒上一年級的時候,我給她買了一套曹文軒的書,都上三年級了,還沒看完呢。”
那一刻,我笑笑,什么也不再說。
兒子一直都是個“問題兒童”,不循規蹈矩,不按常理出牌,喜歡自由,討厭框架的約束。
老師三天兩頭打電話給我,“控訴”兒子惹起的各種事端。
那天中午,老師又打電話給我,說你兒子利用午休時間,帶領班上幾個男孩子,翻越學校的鐵柵欄,到對面的商店買雪糕吃,正好被校長遇見,校長認為這種行為非常危險,請你監督他寫份檢查。
說實話,我小時候比他調皮多了,爬個墻算什么?我一直不主張培養太聽話的孩子,太聽話,一點棱角也沒有,將來的創新意識也會削弱。況且,我認為男孩就應該調皮點,調皮點,再調皮點。只要不違背道德底線,不觸犯法律,他大可以在我能接受的范圍內盡情地調皮,我也愿意為他的調皮善后。
但電話里,我客氣地給老師道歉,并表示,一定會好好配合老師,監督孩子寫檢查。
晚上回到家,我問他:“今天老師打電話給我了,你認為會是什么事兒?”
他想了想,誠實地回答:“我中午爬墻了,到外面買雪糕。”
我并沒有批評他,我說:“老師讓你寫檢查,無論如何,你要寫一份,而且態度要誠懇。但說實話,我認為你太笨了,沒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力。另外,你爬墻之前有沒有觀察是否有安全隱患?如果有安全隱患,別說讓你寫檢查,罰你站一天都是應該的。”
教育,不是一件刻意而為之的事情。有時候,言傳身教,希望孩子什么樣,自己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是最好的教化。希望孩子有什么樣的人生格局和質地,父母就要達到相應的高度,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去改善。
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位優秀的父母。
同樣,一個問題孩子,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一定有著種種的問題。
優秀、卓越、非凡,亦或平庸、頑劣、無為,都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因,在家庭。根,在父母。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了“別人家的孩子”,卻沒看到“別人家的父母”。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是以鏈條的形式連接和傳遞的。善傳遞善,惡傳遞惡,理解連接理解,寬容連接寬容。
有些孩子出了問題,是因為鏈條的另一端出了問題。
欲改變他人,先改變自己,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父母和孩子。
編輯 朱 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