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傅廣生
(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花開是緣,花落是劫。33天,58集,309億全網播放量,這3個數據見證了2017年首部現象級大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下簡稱《三生三世》)飛升上神的全歷程。即使《三生三世》已經收官,但這部劇所帶來的一股“桃花熱”和“桃花粉”依然彌漫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之中——春風十里,皆是桃花粉。從未播到完結,《三生三世》所引出的話題爆點源源不斷,極美仙戀,摯愛情深。《三生三世》的成功,也正說明受眾認同“青春夢”“少女心”“東方美”。
桃花灼灼,枝葉蓁蓁,十里桃林累世情緣,三生三世,只為等你。單從片名,就可以看出故事講述了男女主人公的三世情緣。該劇屬于古裝劇中的“仙戀”題材,講述了青丘帝姬白淺和九重天太子夜華的三生愛恨、三世糾葛的故事。《三生三世》中,她,14萬歲,白尾狐族,是四海八荒第一絕色,青丘女帝白淺(楊冪飾),四海八荒都要尊稱其為“姑姑”;他,5萬歲,墨淵胞弟,是九重天未來的儲君,太子夜華(趙又廷飾),由其率領出戰的戰事,無一不勝。
第一世:白淺化名司音,女扮男裝,到昆侖虛拜天族戰神墨淵為師。而他,雖為墨淵胞弟,彼時卻還是昆侖虛后山水池中的一株金蓮。第二世,白淺再次封印即將破鐘而出的翼界之君擎蒼,反被斂去了容貌、法力、記憶,落入凡塵,化作凡人素素,被丟到了東皇俊疾山,與在此養傷的天族太子夜華相識、相戀。這一世,大荒之中一處荒山,成就她與他的初見。后來雖被帶入天宮,卻因遭人陷害被挖去雙眼,萬般絕望之下跳下誅仙臺。第三世:白淺恢復記憶,同時也恢復了其白淺上神的尊貴身份。為愈情殤,忘記夜華,喝下忘情水,不料三百年后,東海水晶宮,他們不期而遇,夜華從白淺的一顰一笑中認出她就是素素,兩人相隨相伴,再續前緣。男主角太子夜華對女主角白淺的情深不渝,恰恰緊貼了當下國人對傳統愛情故事的精神訴求。
國產影視劇中,不乏以“仙俠戀”征服觀眾的作品,譬如2016年的古裝仙俠玄幻劇《花千骨》,關于平凡女子花千骨與長留上仙白子畫的一段師徒絕戀愛情故事,同樣是古裝言情,卻以禁欲般的師徒情贏得了觀眾的青睞。同樣,《三生三世》中,趙又廷(飾夜華)以“整容般的演技”征服了觀眾,他和白淺之間的虐戀,牽動著無數觀眾的心。相較于西方大膽直白的求愛方式,中國觀眾似乎更傾向于情路曲折、表達婉轉的愛情,跌宕起伏的劇情更能引人入勝。愛情中所體現的東方美與東方意蘊也是《三生三世》桃花粉遍布十里的原因之一,劇中唯美的對白和古詩詞的引用、細膩波折的感情脈絡、精致卓越的夢幻場景和仙氣縹緲的唯美畫風,無一不透露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斂與矜持。不論是劇中昆侖虛與天族的禮儀教化中,還是劇中人物的服化道具上,都透露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語義。比如由張叔平等知名設計師操刀服裝,從緇衣素服到華冠錦服都稱得上精致古樸。夜華和素素成親時手拿樹枝,一是象征“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二是祈子孫興旺及辟邪之意。“草屋大雪,稚子鰥夫,山盟雖在,錦書難托。”由此可見,作品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把握,是精準的;對意境的表達,是含蓄的。
中國傳統文化自古以來便強調內斂、矜持,這無疑與強調自由、開放的西方文化形成了對比。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涉及風月之事,中國人都以內斂自持為重,在感情的表達上尤為謹慎,因此素來有“暗送秋波;眉目傳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等關于愛情的箴言。若是將這些放在西方人的眼中,必然是他們所萬萬不能理解的。《三生三世》中,當白淺化名為司音拜師于昆侖虛墨淵麾下時,戰神墨淵明知她是女兒身,向來不收女弟子的他,心中默念了句“她便是我命定的徒弟了”。自此以后,師父墨淵便喚她為“十七”,殊不知在墨淵心中,身為師父的他,已經對十七產生了一種微妙的感情。可自從成為十七的師父,為了十七,他可以不顧天君的勸阻,不惜與昔日相識數萬年的瑤光上神一戰;為了慶賀十七的生辰,專門去折顏處要了桃花醉,卻被他以一句“路過”輕描淡寫地略過;為了擋十七的天劫,他不惜逆天為她扛了三道天雷;直至弱水河畔,天族與翼族一戰,墨淵以元神生祭東皇鐘,元神破碎之時,才對著十七說了兩個字“等我”。關于感情一事,師父墨淵從不曾多說過一句,只是默默地為十七做好了一切,卻未曾有過任何的表達,兩人的緣分便就此錯過,奈何情深,向來緣淺。若將師父這般無怨無悔的默默付出放在西方人的眼中,必然會不自覺地將這理解為“癡人”吧!在西方人眼中,愛一個人,就是要勇敢地表達自己的心意,直截了當地說清楚,愛恨坦蕩蕩。由此可見中西方在情感表達和為人處世方面的差異,內斂矜持的中國文化與自由開放的西方文化在無意中形成了對比,因此對于該劇的理解和欣賞也必然不會相同。
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影響,在中國,“穩定”“和諧”這類詞占據核心地位。中國悠久的歷史,歷來強調集體主義,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像一個人一樣行動,像一個人一樣擊鼓,像一個人一樣起舞,為了國家安全,為了集體利益,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去保護自己的國家和人民,這樣的思想在《三生三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翼族與天族一戰中,戰神墨淵的昆侖陣法被破,閑時溫婉戰時剛猛的瑤光上神,在大義面前,將兒女私情拋諸腦后,親自領兵一萬人引開翼族10萬兵將,戰死沙場,為陣法圖里的20萬天兵贏得了生機。而隨后天族與翼族開戰,翼族之君擎蒼拿出能夠毀天滅地的東皇鐘,瞬間天崩地裂,而唯一能阻止的方法,便是用一個強大的元神來生祭東皇鐘,才能重新將東皇鐘鎖住,而生祭者魂飛魄散,東皇鐘平息怒火,天下太平。墨淵戰神為此不惜以自己的元神生祭東皇鐘,換來四海八荒7萬年的太平,隨后墨淵戰神的胞弟,太子夜華,也以自己的元神生祭東皇鐘,保得四海八荒免遭生靈涂炭。
受師父的影響,昆侖虛座下17個弟子,個個心懷天下,大師兄疊風唯愿四海不再有戰事,八荒不再有流民;十六師兄子闌這個人物,就是中國傳統的正派仙俠里的男主角,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是傳統文化里對忠孝仁義四個字的要求,為妖族煉丹過不了自己這關,常守無妄海。一個上仙,單挑四大兇獸,明知是死路一條,仍然沒墜了昆侖虛弟子的名頭。他的情誼和太子夜華比,是不差什么的,甚至更感人些。由此可見,墨淵教導下的17個徒弟,個個有自己的追求,克己復禮,有著豁達的世界觀,符合人們對傳統中國文化、奉獻精神的解讀。
從傳承上來講,中國人受孔孟文化的熏陶更加持久。孔孟文化要求人要有善心,要自律,要對上級忠誠,要和諧。社會上,地位和等級觀念仍然深入人心。如果要論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的話,幾乎所有的文獻都指出,中國文化更加強調集體主義,這跟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與相互競爭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一點從熱映的美國大片中不難看出,如由詹妮弗·勞倫斯主演、締造影史非續集影片首日最高票房的《饑餓游戲》三部曲,被看作是希臘神話的現代改編,自2012年第一部在中國內地上映后,便收到了熱烈的反響。電影講述了北美洲在一場大戰中被摧毀,人們建立了新的家園,在管轄區下的12個區必須選出一男一女共24名選手參加“饑餓游戲”,他們在“饑餓游戲”中不僅要與各種野獸對抗,而且必須殺死其他選手,最后一名生存下來的可以獲得巨額獎金。片中女主角作為貢品,為了生存,被異化成欲望的追求者,反抗權威直至最后贏得勝利,正是對西方個人英雄主義的詮釋,這與中國甘于奉獻的集體主義大相徑庭。
由于地域文化、歷史情況的不同,東西方愛情觀呈現出巨大的差異,中西方傳統愛情觀有著極大的不同,這在東西方的文學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同為經典名作,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則向世人展示了另外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我們不能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更凄美,也不能說夜華和白淺愛情更動聽。因為這兩對唯美愛情故事的男女主角,都是對愛情執著的追求者,只不過在這兩個愛情文本下,滲透著東西方愛情觀的差異,尤其是在關于主題的表達上。莎士比亞筆下的愛情故事倡導自由與解放,感情表達熱情而直白;唐七公子筆下的《三生三世》體現的則是中國傳統愛情的含蓄與委婉、自持和謹慎。中西思維模式與愛情觀表達方式的不同造就了情話對白在作品中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客觀效果,這里所體現出來的中西方愛情觀的差異,正是內斂矜持的中國文化與開放自由的西方文化影響下的結果。
西方人在愛情面前可以不顧一切,對于西方人來說,情至上,這與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所倡導的人性光輝、個性解放與個人主義至上密切相關。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文化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歷來強調“仁義禮智信”,國家大義面前,個人兒女私情都要拋諸腦后,這與中國傳統所強調的“忠義”與集體主義息息相關。崇高理想重于兒女私情,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三生三世》中,另一愛情主線——天地共主的東華帝君與青丘帝姬白鳳九的感情線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鳳九2000年的執念,咫尺凝望。而帝君,36萬年間,他空寂,卻也平靜;他孤獨,卻也自由。卻不知他這36萬年間從未有過的笑容,則全是因為她。只可惜,鳳九隨后登基為青丘女君,為了青丘,只能將她與東華帝君的感情深埋于心,塵世情緣塵世盡。在她心中,青丘兩個字,永遠冠于她的姓名之前。“我是青丘白鳳九”,她如是說。
除此之外,相較于西方人在個人生活中對自己傾心的對象往往公開表露愛意,中國傳統愛情的表達多以信物為準。如《三生三世》中心系東華帝君與青丘白鳳九兩人的銅鈴,《花千骨》中長留上仙贈予徒弟花千骨的宮鈴,《仙劍奇俠傳》中徐長卿與女媧后人紫萱的面具等。西方人熱情奔放,經常第一次見面,眼光就離不開對方,或者當夜就攜琴在姑娘窗外彈奏,傾吐衷腸,顯然,羅密歐就是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因此,激情過后,歸于平淡,在西方國家,“速食愛情”的現象并不少見。相較之下,中國傳統愛情看重的是細水長流,情深似海。你認定一棵樹,就要守到繁花似錦,因此素有“桃花十里,只開一春;弱水三千,但飲一瓢”的說法。
相較于西方人直截了當、直奔主題的表達方式,中國人在表達上更加強調一種委婉和含蓄,而矜持內斂自古以來也被奉為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準則之一。不同文化影響下,必然會孕育出不同的價值觀,不論是內斂矜持的中國文化還是開放自由的西方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點與存在的含義。“世情緣,誰撿起,誰拋下,誰忘前塵,誰總牽掛。憶當時年華,誰點相思,誰種桃花。”遍布“四海八荒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帶給我們一場唯美夢幻、極具東方意蘊愛戀的體驗之后,其背后所體現的中國經典文化、東方意蘊更值得人們去品味。正如劇中太子“夜華”名字的含義,再品,其諧音便是“在暗夜里盛開繁花”,借用這樣的寓意和身著繡滿桃花的衣服來表達自己對白淺的感情和愛慕,怕是只有真正懂得中國文化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這件繡滿桃花的衣裳吧!不自知的美,那才是至美。愛而不知,才是至愛的最高境界。三生緣起不負卿,初見難盡其中之意,再品但覺余味無窮。一樹樹最美的花,霍然間盡數盛放,紛紛然如青丘的雪。就讓我們,且聽,且看,且說;且來,且去,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