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蕊
(冀中職業學院,河北 保定 073000)
美國電影大師伍迪·艾倫的作品有著“美國知識分子”的詼諧幽默,他曾堅持針對他的故鄉紐約進行電影藝術創作,憑借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展現了美國社會百態。歐洲之于伍迪·艾倫來說是電影夢的烏托邦,甚至可以說歐洲成就了如今的伍迪·艾倫,當他的藝術電影在美國并沒有很好的銷路時,歐洲觀眾卻十分喜愛他的電影,伍迪·艾倫也就此成功占領了歐洲電影市場。從2008年開始,伍迪·艾倫陸續完成了他的“歐洲愛情三部曲”——《午夜巴塞羅那》《午夜巴黎》《愛在羅馬》,呈現了他心中的歐洲形象的同時,也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美國游客的形象。但是,歐洲并非伍迪·艾倫電影創作的中心,美國才是他的精神原鄉,他的“歐洲電影”充滿他者文化的注視,其敘事藝術呈現出有別于以往電影的新特征。
伍迪·艾倫出生于美國紐約,身兼電影導演、編劇、演員、作家等,是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和藝術家。伍迪·艾倫的出生地——美國紐約是他的創作源泉,他源源不斷的靈感都涌現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甚至連續多年始終在美國拍片,不曾離開,同時也針對紐約的社會亂象拍攝了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而歐洲對于伍迪·艾倫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為伍迪·艾倫的電影藝術創作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歐洲地區是他的電影銷量最大的地區,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鋪平了伍迪·艾倫的藝術之路。
伍迪·艾倫的電影被譽為“知識分子的電影”,無論是他的創作思想還是創作內容,都有著知識分子的狡黠、幽默和睿智,自命不凡的同時又無法脫離這個庸俗不堪的世界。如果將美國看作是伍迪·艾倫電影創作的沃土,那么歐洲就是他電影藝術之夢的烏托邦,美國屬于現實,歐洲屬于想象。
歐洲是電影藝術的發源地,也是這個日益物化的世界對于藝術電影最為看重的地區之一。歐洲憑借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成為世界上最具人文情懷的地域,也是讓伍迪·艾倫心馳神往的地方。伍迪·艾倫認為歐洲和美國的最大區別是,二者的追求不同,美國追求物質,歐洲追求精神,在美國總是被商業價值和金錢利潤包圍,而到了歐洲則是藝術和文化的海洋。
從2008年開始,伍迪·艾倫著手創作他的“歐洲愛情三部曲”——《午夜巴塞羅那》《午夜巴黎》《愛在羅馬》,用電影語言表現他心馳神往的、無法忘懷的歐洲,將他腦海中的想象影像化。雖然這三部電影都是以表現歐洲為核心,也都屬于愛情片的類型范疇,但是三部電影的側重點卻不相同。《午夜巴塞羅那》以歐洲人對于性、愛和婚姻的思想觀念為切入點,辛辣地剖析并嘲諷了當代美國人的精神面貌,同樣對于性愛、婚姻的心口不一,折射出社會層面的大眾的集體精神狀態;《午夜巴黎》則將目光投向了上流社會美國人文化貧瘠的集體狀態,熱愛巴黎文化、崇拜巴黎歷史的吉爾和他的頭腦空空、熱衷浮夸的物質生活的漂亮太太形成鮮明對比,從個人到集體表現出歐洲社會和美國社會的巨大區別;《愛在羅馬》則是一部伍迪·艾倫致敬歐洲喜劇電影藝術的作品,更為確切地說,是致敬著名的意大利電影《薄伽丘70年》,他將電影中的意大利人換成了美國人,用差異化的置換方式表現了文化差異中的諷刺喜劇效果。
總體來說,伍迪·艾倫在他的“歐洲愛情電影三部曲”中表現的是“他者”眼中的歐洲,他在這些電影中始終在塑造美國游客形象,歐洲給予他們的獵奇一般的生活體驗。于是,“歐洲愛情三部曲”中的歐洲形象是以一個游客視角展現的,表現的視角與歐洲人的現實生活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段距離也正是美國文化與歐洲文化之間不可逾越的隔閡造成的。
伍迪·艾倫的“歐洲愛情三部曲”常被人稱作是“游客三部曲”,伍迪·艾倫在這三部電影中塑造了多個美國游客形象,其中有男有女,他們職業不同、性格不同、愛好不同,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對歐洲有著內心的向往。伍迪·艾倫將這些對歐洲文化充滿向往的美國人帶到歐洲,通過他們的雙眼展現著歐洲的不同面相,在他們游覽的同時也逐漸展現出他們想象中的歐洲和現實中的歐洲是存在差異的,在內心的落差和旅行過程的際遇當中,他們逐漸認識到美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的差異所在。“歐洲愛情三部曲”中的美國人始終是跳脫在歐洲文化之外的“他者”,他們嘗試融入歐洲人的生活當中,他們渴望像歐洲人一樣思考和生活,最后都以失敗告終。因此,伍迪·艾倫將這些美國人的身份打造成為游客,將他們在歐洲遇到的所有事情都看作是一種人生體驗,當然,伍迪·艾倫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喜劇電影創作意識,他將美國人去歐洲的體驗具體為性體驗、文化體驗、精神體驗等。
在“歐洲愛情三部曲”當中,塑造了多個性格各異的美國游客形象。《午夜巴塞羅那》中的美國女孩維姬和克里斯蒂娜是一對性格迥異的好朋友,維姬性格冷靜保守,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按照計劃和安排進行,生活一板一眼地按照她的節奏進行著;克里斯蒂娜則是一個性格外放、率直純真的女性,她的生命需要激情的滋養,需要時時刻刻都有新鮮事物去刺激她,她厭惡一成不變的生活,兩個性格各異的美國女孩一同踏上了歐洲之旅。在旅行的過程中,維姬和克里斯蒂娜邂逅了浪漫多情的“危險男人”安東尼奧,他直率地邀請她們與他周末去小鎮奧維耶多游玩并三人共度春宵。理性的維姬斷然拒絕,而克里斯蒂娜則欣然接受,維姬在不得已之下陪同克里斯蒂娜和安東尼奧一同前往奧維耶多度周末。然而,本應與安東尼奧共度良宵的克里斯蒂娜由于食物中毒臥床不起,而理性、保守的維姬卻在與安東尼奧相處的過程中迷上了這個浪漫多情的西班牙人,兩人發生了一夜情。此后,濫情的安東尼奧與克里斯蒂娜同居在一起,而一夜情事件打破了維姬內心的平靜,她開始懷疑自己過往的人生是否真的欠缺一點激情和無畏,同時又愧對自己一往情深的未婚夫。克里斯蒂娜最終沒能和安東尼奧在一起,而維姬也在安東尼奧的一再引誘下差點就范,兩個人的生活都差一點被安東尼奧摧毀。兩人代表了截然相反的兩種美國女性,在面對奔放的異域文化時各自有著不同的反應和掙扎。
《午夜巴黎》中的吉爾十分熱愛巴黎,身為一名好萊塢編劇,他始終認為美國的商業電影環境在不斷扼殺著他的創作靈感,只有法國巴黎這座城市能夠讓他徹底放松、追求本我。吉爾和未婚妻伊內茲陪著岳父、岳母來巴黎度假,在與未婚妻伊內茲相處的過程中,吉爾狂熱地表達著自己對巴黎的熱愛,并希望自己能夠留在巴黎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說,卻遭到了未婚妻伊內茲和岳父、岳母的極力反對,吉爾的行為被看作是幼稚的、不切實際的、自以為是的意識在作祟。得不到未婚妻理解的吉爾漫步在午夜巴黎的街頭,卻沒想到迎來了一場穿越之旅。伍迪·艾倫將自己的知識分子意識注入到了吉爾身上,吉爾同伍迪·艾倫一樣熱愛著巴黎的一切,他始終用文化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巴黎由于他的歷史、文人、文化等閃爍著迷人的氣質,一切浪漫的事情都好像會在巴黎發生。吉爾在穿越的旅程中也完成了一次精神戀愛,阿德里亞娜的魅力深深吸引著吉爾,但她始終只能停留在不真實的幻想之中。無數次穿越的吉爾在漫步巴黎街頭時,雖然心中向往浪漫,但是他又像一個普通的美國人一樣回歸實際,突然意識到現實的一切才是自己應當把握的。
《愛在羅馬》中同時塑造了多個美國游客形象,他們無一例外地來到羅馬迅速展開了一段新的戀情,美妙的生活即將展開。羅馬像是一個巨大的容器,容納著這些美國人紛紛來這里尋找自己向往已久的生活,影片塑造的美國游客都在羅馬體驗了一次截然不同的生活,也體驗到了激情的力量,開始更加相信愛情。
歐洲是一片充滿能量的愛情土壤,伍迪·艾倫在三部電影中塑造了多個美國游客形象,他將這些人都當作文化的“他者”形象看待,他們本不屬于歐洲。伍迪·艾倫需要表現的是歐洲給他們的生活到底帶來了什么,對他們的精神世界到底有著怎樣的影響。因此,游客身份更像是一個與歐洲保持距離的標簽,時時刻刻提醒著觀眾其中的不真實。
伍迪·艾倫在“歐洲愛情三部曲”中依舊堅持著自己擅長的道德批判。歐洲雖然是伍迪·艾倫心中的浪漫符號、電影藝術的烏托邦,但始終是與美國截然不同的地方,地域的差異、文化的不同導致歐洲人與美國人的思想與行為習慣也完全不同。伍迪·艾倫始終堅持著歐洲并不能夠讓美國人心中的浪漫情懷徹底解放,美國人始終受到自己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控制,他們無法真正做到像歐洲人一樣生活,像歐洲人一樣灑脫,就算他們再努力,也無法真正擺脫自己的“游客身份”,這一層身份也注定了他們之于歐洲是文化的“他者”。
在《午夜巴塞羅那》中,伍迪·艾倫巧妙地塑造了維姬和克里斯蒂娜這兩名性格、觀念截然相反的女性,她們雖然是好朋友,卻對彼此的生活理念并不認同。片中奔向與畫家安東尼奧一起追求一夜情刺激的克里斯蒂娜卻突然病倒,口口聲聲對安東尼奧開放的性觀念嗤之以鼻的維姬卻陷入了情欲的旋渦,迷戀著安東尼奧無法自拔。克里斯蒂娜雖然從肉體和思想上都十分符合巴塞羅那的城市氣質,但伍迪·艾倫卻始終沒有讓背叛未婚夫的維姬從鏡頭中消失,他對維姬進行了犀利的道德審判。有著嚴格的生活原則的維姬只在一天的時間里就被安東尼奧俘獲,違背了自己對肉體和感情的約束思想,完全表現出心口不一的狀態。甚至在即將回到美國時,維姬仍然無法抗拒安東尼奧的引誘,是安東尼奧的前妻瑪利亞的瘋狂驚醒了維姬,讓她慌亂地逃離了巴塞羅那。伍迪·艾倫對維姬的關注甚至高于戲份更多的克里斯蒂娜,他對于維姬做出的道德審判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午夜巴黎》中的吉爾希望能夠生活在巴黎,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然而未婚妻伊內茲是個不折不扣的物質女孩,和其他美國女孩一樣只知道購物、跳舞,是個十分現實的女性。吉爾在午夜巴黎的街頭流浪,并展開了一場穿越時空的迷幻旅程,他在穿越中遇到了風情萬種的阿德里亞娜并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現實中他又與巴黎女孩加布里埃互生情愫。伍迪·艾倫認為,吉爾代表的追求歐洲文化與浪漫情懷的美國男性,在企圖告別自己已有生活的同時,必然會產生不道德的行為,吉爾與阿德里亞娜和加布里埃的精神出軌正是如此。
伍迪·艾倫在《愛在羅馬》中更是將道德諷刺擺在首位,片中多個美國人離開了自己的國家來到歐洲城市羅馬,展開了各自夢寐以求的愛情與生活,但多數是違背常理的,甚至違背了大眾的道德標準。伍迪·艾倫依然用喜劇的方式表現著人們的道貌岸然,他們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惜背叛自己的愛人和自己曾經認定的生活。因此,伍迪·艾倫的“歐洲愛情三部曲”雖然故事發生地轉移到了歐洲,但其電影本質上依然沒有變化,依然是一出道德諷刺小品,肉體與精神上背叛了未婚夫的維姬、精神上背叛了未婚妻的吉爾、背叛了自己女朋友的杰克,都是傳統的伍迪·艾倫電影中常見的類型化人物,只不過伍迪·艾倫深入探討了當兩種不同的文化碰撞以后,究竟會給人們的精神和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