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偉
(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我國微電影產業正迎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據統計,目前我國微電影年產量已達到2萬多部,其中大學生作品占網絡上傳總量的三分之二,成為微電影創作的主流群體。[1]而與之相對的是,大學生微電影優品精品數量卻寥寥無幾。究其緣由,除卻高校大學生攝制技能亟待提升、經驗閱歷相對較淺等原因外,資金短缺也是重要的制約因素。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眾籌已成為高校大學生解決微電影創作資金難題的新出路,有效地提升了大學生的作品品質和創作熱情。然而,當前大學生在發起微電影項目眾籌過程中,依然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深刻影響和制約著眾籌行為的質量和成效。
立基于迄今各大高校所涌現出來的形式多樣的微電影眾籌實踐,在歸納和總結的基礎之上,提煉出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微電影眾籌運行的主要特征。
第一,在眾籌的預期目標上,除微電影創作過程中所需的資金、設備、劇本和人才外,大學生還希望募集到公眾的“眼球”。微電影雖然篇幅短小,卻涉及從劇本創作到現場拍攝,從音樂音響到燈光舞美,以及后期制作、營銷推廣等傳統電影幾乎所有的敘事要素和制作流程,這就要求創作團隊擁有充分的資金和人力、物力資源作為保障。受人才和資金的約束,大學生微電影團隊整體實力參差不齊,作品也大多粗制濫造、技術業余。通過網絡眾籌來聚集裝備器材、優秀劇本和創作營銷人才,可以取長補短,形成合力。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囿于大學生微電影鮮有精品的現實,社會對大學生微電影作品歷來都缺少關注。正因如此,大學生團隊更希望通過網絡眾籌來擴大項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從而吸引公眾對微電影的支持和關注,提前鎖定潛在觀眾。
第二,在眾籌對象的定位上,當前大學生微電影眾籌的目標對象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從創作動力來看,大學生從事微電影創作大多具有期待個性表達、實現自我價值、展示自身才華、發出自己聲音的需求;[2]從創作主題來看,大學生偏好于選擇校園情感、親情、勵志、社會熱點問題作為創作的題材;從創作動機來看,大學生微電影或為記錄青春,或為角逐獎項,通常都是非盈利性質的。這些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眾籌項目難以吸引社會大眾的興趣,投資群體較為局限。筆者在對大量成功案例統計分析后發現,通過劇本創意能使情感產生共鳴、身心得到愉悅的粉絲群體才是大學生眾籌的主要對象。
第三,在眾籌平臺的選擇上,主要采用微信與專業眾籌平臺融合的模式,整合二者優勢。微信最初是作為一種網絡通信工具出現的,隨著信息記錄與分享需求的增加,逐漸發展成一個極具用戶黏性的全方位社交平臺。特別是微信朋友圈,讓基于相同興趣或利益的人們形成了網絡虛擬社區,并從中獲取友誼、信任與支持。[3]在這里,人與人之間通過親情、友情或是熟識關系建立聯系,彼此的信任感、興趣的重合性及圈子的默契度也與日俱增。通過在專業眾籌平臺發布微電影眾籌方案,然后轉發到微信朋友圈的眾籌方式,充分發揮了眾籌平臺輔導專業、管理規范以及微信朋友圈信息真實、興趣一致、行業相關、項目可跟蹤的優勢,這比其他單一的眾籌手段更易于達到目標。
第四,在眾籌的回報方式上,以實物獎勵方式為主,輔以精神激勵。按照回報方式的不同,眾籌大致可歸納為四種類型,即獎勵眾籌、捐贈眾籌、股權眾籌和債權眾籌。目前,我國大學生微電影眾籌多以獎勵式眾籌為主,一般會根據投資金額的不同給予投資者相應的實物獎勵,如簽名海報、明信片、感謝信、DVD光碟以及電影T恤、公仔等周邊產品,同時輔以出演角色、參與制作、片場探班、片尾鳴謝、廣告植入、影視巡演的產品推廣、邀請參加首映禮或開機儀式等精神激勵。
目前,我國大學生微電影眾籌方興未艾。綜觀當前相關眾籌案例發現,存在著一系列影響和制約眾籌實踐有效運行的問題和因素,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微電影眾籌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眾籌策劃書是投資者考察微電影項目目標實現的可行性,評估眾籌發起方創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據,其制作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項目眾籌成功與否。一份好的策劃書應從目標金額的合理性以及為何值得投資兩方面入手。對于大學生微電影眾籌而言,普遍為小額投資,籌資金額的設置及支出應合乎情理,籌集天數當恰到好處,投資回報需價值最大化,同時加強項目包裝能力,定期更新項目信息,及時與投資者溝通互動,是增強投資信任感、打動投資者的必要手段。目前絕大多數大學生微電影創作者都不具備專業的眾籌方案策劃能力,策劃書制作粗陋,眾籌目標不清晰,投資回報隨意設置,項目完成時間不確定等現象比比皆是,導致投資者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眾所周知,影片質量是決定影視眾籌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而強大的創作團隊是影片質量的有力保證。《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之所以能成為國內大獲成功的影視眾籌產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公眾對電影主創團隊的認可和信任。這種來自投資者的認可和信任只能通過影視團隊的創作能力、從業經歷以及昔日作品的質量和口碑來確立,而這正是大學生創作者所缺乏的。微電影的“微”特性使其難以支撐龐大的團隊合作,往往由數人完成制作的全部環節,這就要求創作者具備掌控微電影制作全流程的能力。當前,大學生微電影團隊普遍存在成員技術不均衡、團隊穩定性差的問題,成為打造精品項目的短板。同時,大學生創作團隊生命周期多為2~3年,鮮有拿得出手的精品力作,隨著核心成員的畢業離校,整個團隊將難以為繼,這樣的局面足以讓投資者卻步。
資本具有天生的趨利性。大學生或為記錄青春、或為角逐獎項的微電影創作動機無法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資金回報,僅憑單一的實物獎勵不足以吸引大眾的青睞,投資群體較為局限,眾籌的目標金額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目前,大學生微電影眾籌目標大多在萬元以下,與專業影視團隊動輒幾十萬元的籌資額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學生們將大部分精力都花費在影片的制作環節,而忽略了電影營銷、后期發行服務等后續環節,很少能實現盈利。事實上,目前微電影創作早已存在成熟的盈利模式。受社會閱歷和知識結構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微電影創作團隊都缺少市場營銷的專業技能,項目盈利的意識和能力都極度匱乏。
目前,我國眾籌行業剛剛起步,相關監管制度和法律體系還很不完善,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導致眾籌平臺和項目良莠不齊,嚴重影響了眾籌產業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眾籌是一種松散的合伙關系,國家相關立法的滯后,使得眾籌各方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律保障,大大增加了投資糾紛的風險。其二,缺乏有效的資金監管機制,眾籌資金賬戶安全全靠眾籌企業的誠信自律來維護,同時部分眾籌資金未能用于微電影創作,而被眾籌發起方挪為他用。其三,眾籌發起方為了達到籌資目的,有提供虛假信息的可能,由于信息的非對稱性,投資者無法甄別。
針對大學生微電影眾籌運行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及其所處的現實困境,筆者嘗試提出以下思路來化解其實踐難題,以期穩步推進眾籌行為的科學運行,增強其實用性和有效性。
眾籌策劃書是全面展示創作團隊及項目狀況、執行策略、盈利水平和抗風險能力的戰略計劃,要求撰寫者具有一定的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知識儲備。高校大學生可通過以下途徑提高眾籌項目的策劃水平:其一,積極參加微電影眾籌的有關賽事。該類賽事的主辦方通常會組織大量有關眾籌策劃和影視創作方面的交流會,是大學生們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如浙江某公司協同高校影視社團共同主辦的首屆“米道杯”大學生微電影眾籌大賽,就曾多次舉辦微電影眾籌策劃交流會,并組建專家團隊對創作者進行一對一指導,最終入圍決賽的50個眾籌項目中共有35個獲得成功,眾籌成功率高達70%。其二,向眾籌平臺或第三方機構尋求專業的咨詢和輔導。這樣做不僅可以事先淘汰掉部分劣質的眾籌項目,同時也能提升眾籌策劃案的專業水準,吸引投資的目光。
微電影創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構建穩定而富有創造力的大學生微電影創作人才梯隊,將熟悉攝影攝像技術或后期制作的技術專才,培養成具有較強創意能力及精通微電影制作全流程的創作通才,以實踐項目驅動的微電影工作室模式是較為有效的方式。在工作室模式下,通過經驗豐富的前輩的傳幫帶以及實際制作過程中的通力合作,各具個性特色的技術專才能夠接觸微電影制作的所有環節,完成技術的擴散和沉淀,從而穩步實現團隊成員的新老更替。同時,團隊的技術優勢和創作經驗得以一脈相傳,打造微電影精品的概率將大幅提升,對增強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大有裨益。因此,微電影工作室制是一種既有專業人才培養孵化能力,又具創作積淀與傳承功能的綜合性創作模式。
大學生以實物獎勵和精神激勵為主的眾籌回報方式基本將項目的支持者局限在電影粉絲的范疇以內,如若能提升微電影的盈利能力,提供良好的財務回報機會,勢必將大大激發普通投資者的參與熱情。如今,微電影產業有著豐富的業務盈利渠道,產品或品牌的廣告植入,視頻網站的點播分成,影視周邊產品的開發,版權轉讓費和院線收費等都能給創作方帶來可觀的現金收入。據了解,《阻止畢業大計劃》的創作總預算約為4萬元,影片上映后立刻引發國內各大媒體的關注,僅在騰訊視頻的點擊量就已超過300萬次,按每次點播0.1元的業內最低標準計算,該片的廣告收入分成逾30萬元,可謂名利雙收。
大學生微電影眾籌剛剛起步,需要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信用監管系統,打消投資者的顧慮,保障投資者的權益。為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四個角度著手:第一,加速眾籌產業立法進程,逐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出臺相應的市場準入機制,為影視眾籌融資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第二,引入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加強眾籌平臺的資金監管,對眾籌項目的真實性、可行性和投資風險進行評估,出具專業的第三方投資意見,降低不對稱信息風險。第三,建立眾籌融資征信數據庫,管控眾籌平臺和眾籌發起方的信用風險,提高各方信用違約的成本。第四,充分發揮高校監管職能,一方面,微電影眾籌項目的發起須經所在高校有關部門審核批準;另一方面,由高校財務部門代為指導和監督眾籌資金的支出流向,真正做到專款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