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
偏見是一種定見。定見而未經(jīng)過理性的思考,沒有根據(jù)和理由,那就是偏見。偏見形之于外,在對人的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出來,常常就是歧視。凡偏見、歧視,都是以我劃界,自我中心。有道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此處“類”可取廣義,凡不是屬于我這一群體的,都有問題。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類”真是個奇妙的東西,歧視首先是沖著“類”而非個人去的,一經(jīng)歸類,一個個人便被套牢,等著被循名責實,而一旦被歸入某些類中,那就萬劫不復。比如“鄉(xiāng)下人”、“殘疾人”、“窮人”、“女子與小人”,乃至相對于名校的所謂“雜牌”學校的學生。
但是拒絕歸類也是不行的,難以歸類者,謂之“不倫不類”,受歧視的可能性也許更大。
拿最常見的情形說,“不男不女”就很危險。小時我們家那一帶有個眾所周知的人物,人多不知其名,卻有個代號叫“二姨娘”——并非二姨之意,南京話里,就是指身為男人而言談舉止女性化的人。此人走起路來有較多肢體扭動,饒有“娉娉婷婷”的風致,說話則是“娘娘腔”,尖聲細氣,而且表情豐富,眼角眉梢有顧盼,與人招呼,似也不忘臨去秋波那一轉。又有一樣,是會織毛衣,攜了鮮艷的毛線在路上且行且織。女里女氣,還織著毛衣招搖過市,這就夠得上數(shù)罪并罰了,眾人見了指指點點,甚或有意顯出鄙夷之色,都是不可免的。最過分的是我們這些懵懂小孩,常跟在后面冷不丁喊一聲:“二姨娘!”有時還扔石頭。那人總有二十多歲了,一直沒結婚,也不知是不是和周圍的“輿論”有關系。他犯著誰了呢?就是因為有違人們對“類”的認定。
歧視他人者,通常居高臨下,有某種優(yōu)越感,故而被歧視者,似應皆屬弱勢群體,但也不盡然,因為莫名其妙的優(yōu)越感誰都會有。城里人固然看不起鄉(xiāng)下人,然鄉(xiāng)下人之看不慣城里人,也可以說是歧視之一種。阿Q對城里人管“長凳”叫“條凳”就很看不入眼。讀大學時,我還聽美國留學生聲稱在中國受到了“歧視”。20世紀80年代初,“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已是悄悄收起了,但內外有別要講,提高警惕總是沒錯的。外國留學生不能到處跑,不能自己租房子住,也不能住在中國學生的宿舍,須得集中住在專門安排的留學生樓。我們學校就有兩棟留學生樓,起初出入也還隨便,后來丟了些東西,便砌了一道墻,只留一個出口,中國人入內,都要登記,也是便于管理之意。不想我們還沒嫌麻煩,老外倒先不干了。說干涉了他們的自由——圈起來與外界隔絕,養(yǎng)猴嗎?有個美國學生激動地對我說了一大通,中文水平有限,關鍵詞說不出來,氣呼呼去查字典,大叫:“歧視!”我對“歧視”有更狹義的理解,告訴他中國人確實有歧視,但對白人似乎沒有。沒說出的話是,有時候太不自信,近乎仰視你們了。但他堅稱,這就是歧視。
算歧視嗎?若歧視就是指不一視同仁,也許就是吧。套盧梭的名言:人生而平等,卻無往不在歧視與被歧視之中。(摘自《伸懶腰的學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