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險官方標識,簡稱存款保險標識,可以說是一種社會各階層尤其是普通百姓對是否參與了存款保險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人臉識別”的重要憑證或標志。
無論在采取強制保險還是自愿保險的體制下,獲得官方授予的存款保險標識,可以清晰而明確證明某一金融機構及其產品是否獲得存款保險保障。存款保險標識最基本的功能是可以提高存款人對投保機構的識別度和認可度。但即使實行強制投保方式,主要國家和地區大多不對外國銀行分行提供存款保險,這就需要對已參加存款保險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授予存款保險標識。這就是推行存款保險標識的基本理由——即識別機構的基本功能。
然而,存款保險標識更重要的是其社會功能,即存款保險標識具有連接宏觀制度和微觀場景,形成微觀個體潛意識、社會階層記憶,保持社會公眾信心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功能。為此,我們不妨從“結構—功能”角度來認識,我們就從兩個案例說起:
案例一,某基層金融機構以“國家銀行”“法定機構”標簽進行不當競爭的事件。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農村信用社已從農業銀行管理體制脫離出來,成為法人經營主體,與農行營業所一道成為最基層的金融機構。1997年3月,某一邊緣山區的鄉鎮,僅有兩個原本“一家人”的金融機構——農村信用合作社和農行營業所,自然成為競爭對手。某日,農行營業所在其場所顯眼處掛出“農行是國家銀行”的標語。不幾日,這家機構存款明顯上升,而信用合作社出現小規模存款“搬家”。信用合作社也不甘示弱,立即在場所拉出“農村信用合作社是國家法定金融機構”的橫幅,被拉走的存款又逐漸“回家”。經過“一來一去”的“過招”,這兩家機構存款又回到原先的“均衡”狀態。不過,當地有關部門很快對他們這一不當競爭行為和做法加以制止。
這則筆者調研時親聞的事件,可以說是關于利用存款國家隱性保險的標識進行市場不當競爭的典型案例。盡管2015年5月之前一直未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但是從社會宏觀層看,當時社會各階層普遍存在一種“存款國家兜底”的隱性保險觀念,長期以來,形成一種社會記憶。也就是說,盡管沒有顯性的存款保險制度,卻存在著隱性的國家兜底慣例,于是在微觀層面,發生了案例中兩家金融機構在所謂“國家銀行”“法定機構”等“標簽”上動心思,以非正式的“標識”讓普通百姓加以識別和認可,拉存款,搞不正當競爭。
案例二:《存款保險條例》頒布實施一年多之后,發生因謠言傳播引發向銀行集中性支取存款的事件。2016年8月,某省一家城市商業銀行在某一縣城的支行,依法對其一家信貸企業因貸款逾期未還申請查封抵貸資產,而該企業糾集相關人員在支行門口拉橫幅、散布謠言進行詆毀,導致不明真相的儲戶到該支行集中取款。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快速妥善處置。由于采取得力措施,歷時近三天,集中取款范圍始終控制在該支行營業部單家網點,沒有波及當地其他網點和金融機構,有效控制了事件的外溢效應。
這一案例反映,盡管從宏觀制度層面國家已經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但在社會記憶尚未完全形成“存款保險”共識,尤其是廣大普通存款人尚未有“存款保險”的觀念和意識,加之尚未推出存款保險標識,以致微觀個體在某些謠言的操控下,作出非理性行為。也就是說,盡管在宏觀層面已有顯性的存款保險制度,但由于存款保險標識當時尚未推出,以致有關存款保險的微觀場景缺位,個體潛意識和社會記憶尚未形成。
基于對上述案例的“結構—功能”初步分析,結合美國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拉斯維爾關于“象征”對“政治”作用的理論,筆者提出存款保險標識除了投保機構的識別功能,還有更為重要的社會功能,具有連接宏觀制度與微觀場景的功能。從微觀個體到社會各階層形成共識,再到階段性和歷史性的社會記憶,從引導和提高存款人對投保機構的識別度和認可度,再到營造銀行業公平競爭、平穩營運的社會意識環境??梢詮男睦砉芾砗托袨楣芾韮蓚€層次加以分析:
一是微觀個體、群體和社會階層心理管理。
引起知覺的功能。這是管理心理活動的起始階段,也是存款保險標識的基本功能。存款保險標識對微觀個體——普通的存款人——要具有引起對投保機構及其產品具有“存款保險”知覺的標識設計。這就要求講究存款保險標識設計,如美國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側重存保標識的簡明醒目;而我國香港HKDPB(存款保障委員會)充分考慮當地實際,對標識內容采用了中英對照的雙語模式,這種做法,顯然比較容易引起更廣泛的存款人知覺。
隱喻聯想的功能。存款保險標識本身應具有一種隱喻的形象,讓社會各階層的多數人認識到存款保險這一制度,進而對投保機構及其產品產生“安全保障”的聯想。因此,有些國家和地區存款保險標識的設計,就體現“注意”的要求。如臺灣地區CDIC(“中央存款保險公司”)注重體現存款保險的目的與精神,日本DICJ(存款保險公司)著重體現其職能。若在設計上,沒有考慮這一要求,則要在存款保險宣傳和對問題機構救助上,加以強化存款標識,營造存款保險的隱喻形象及其聯想功效。
引發認同的功能。經過較長時間的宣傳,在個體對存款保險及其隱喻獲得認知、聯想,進而在社會某一些群體某些區域產生認同。這一進程的觸發點,可以是存款保險機構應對金融機構突發事件尤其擠兌事件的處置等。
產生信仰的功能。在前面三個階段或功能的基礎上,讓社會各階層更多的群體在更多區域上,對某一具體的存款保險制度產生信賴,進而對存款保險文化產生信仰。這一階段,最高目標是形成階段性的歷史性的社會記憶。這往往需要經歷重大經濟金融危機應對和處置,存款保險發揮獨到功效,以及制度的自我完善,才能產生信仰的功能。如產生于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美國FDIC,成功應對了之后的一系列危機與各方面的挑戰,期間發生過大規模的銀行倒閉,但卻很少發生擠兌現象,這就是美國社會階層對存款保險標識及其隱喻的制度和文化等產生信賴和信仰之例證。
二是微觀個體、群體和社會階層行為管理。endprint
激發情緒的功能。這是行為的起始階段,也是存款保險標識轉向培育行為的功能。它是指在前面四個階段和功能的基礎上,經過一系列宣傳教育、功能展示等活動和實踐,讓微觀個體、群體和社會階層以存款保險標識為“信物”,激發出對投保機構及其產品的一種相對持續穩定的情緒,構成個體和群體對存款保險的認可、信賴和信仰情緒。
形成態度的功能。存款保險標識經過宣傳教育、制度實施、功能展示和績效累積等系列活動和實踐,通過存款保險標識本身這一“信物”,強化微觀個體、群體和社會階層關于某一存款保險制度及其文化的態度,如是與非判斷、肯定、中立與否定等立場觀點。
支配行為的功能。這一階段和功能,是以存款保險標識為信物培育個體、群體和社會各階層行為的關鍵性功能或階段。若存款保險標識在微觀個體眼前出現或腦海里閃現,就能將存款保險標識所匯集關于存款保險制度及其文化的概念和觀念迅速映現在行為中樞,進而支配個體和群體的行為。如何培育群體和社會階層的支配行為是存款保險標識社會功能建設的關鍵,這需要長時間多環節的歷練和積累。
促進溝通的功能。這是功能改進和提高階段。賦予存款保險標識的溝通機能,如設置鏈接窗口,接受投訴,引導存款人個體、群體和社會階層與存款保險機構、投保金融機構進行溝通對話,增加相互間理解和合作。
圍繞存款保險標識的社會功能及其各個階段性功能的特點,發揮存款保險標識連接宏觀制度和微觀場景的獨特作用,提出如下存款保險標識管理的建議:
首先,加強存款保險標識的認知管理,激發參與存款保險熱情。一是遵循內容簡明、樣式美觀的原則,設計存保標識,要求以安全穩健的圖形和顏色為主,以實現易于辨識和宣傳為目標,體現保障存款安全、維護金融穩定的宗旨。二是向全社會征集存款保險標識的設計,可以調動社會各階層對存款保險的認知度和認可度。若已在小范圍征集、定稿并向社會公布的,則要采取補救措施,即通過主要媒體向社會解讀標識的涵義,并列入金融知識“三進”(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范圍和內容。三是鑒于存款保險標識從知覺到聯想、再到認同和信仰存在階段性和周期性的特點,利用“三五小慶逢十大慶”慣例,舉辦存款保險建立周年紀念活動,強化社會各階層的認知。
其次,科學詮釋并構建存款保險標識知識聯想庫,強化社會各階層對存款保險態度管理。一是科學詮釋存款保險標識隱喻及其聯想,讓存款保險標識深入個體、群體和社會階層內心,構建關于存款安全、金融穩定的完整認知態度。二是收集整理和利用中外存款保險救助機構的案例,構建標識知識聯想庫,并加以廣泛的宣介,進一步豐富社會各階層關于存款保險標識的內涵和相關知識體系。三是利用周年紀念活動,開展社會階層對存款保險認知態度的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和采取應對措施。
再次,大力培育社會群體對存款保險的認同感,細化社會階層參與存款保險行為管理。一是加強對強制使用及禁止使用存保標識的場合及情景進行規范化管理,有助于提升社會對存款保險的認同感。二是加強對利用存款保險標識誤導消費者的行為進行監管,對違反存款保險條例等相關規定、侵犯消費者利益的金融機構及其產品給予嚴厲的處理。三是根據社會各階層對存款保險認識的不同心理特點,運用細分策略,制定相應的宣教方案,對相應的社會階層采取不同行為管理方式,達到有效支配社會階層參與存款保險行為之目標。
最后,打造社會各階層對存款保險信仰的管理體系,加強互動溝通對話機制的管理。一是建立以突出存款保險文化為主體的管理體系,培育社會各階層對存款保險機構信任、對投保機構及其產品信賴,對整個存款保險制度及其文化信仰。二是制定存款保險標識管理辦法。要明確存保標識管理的具體要求,建立存保標識管理監督機制和約束懲戒機制。三是建立暢通投訴咨詢渠道。對涉及投保機構客戶、交易對手、金融同業等投訴和咨詢,由存款保險管理機構指定專人予以及時評估和解決。同時,充分整合和運用“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咨詢投訴電話”,增加微信公眾號等投訴處理渠道,促進管理機構、投保機構與消費者間理解、溝通與對話?!?/p>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