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群
新課的導入是教師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引人入勝的語文教學情境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語文教學中導入新課的一些想法。
一、設置懸念,創設情境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問題情境相聯系的。在設計課堂導語時,先用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搭設學生思維向更寬廣的境界飛躍的平臺,設置懸念,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思維跨度,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這樣學生的思維從一開始便處于一種躍躍欲試的理想狀態。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用“劉蘭芝聰明美麗,勤勞善良,溫柔賢惠,知書達禮,樣樣都好,那么她究竟因何而被休棄的呢?”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起,對這篇文章有了濃厚的興趣。以懸念作為挑逗學生好奇心的觸發點,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能很好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運用故事,創設情境
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是課堂教學引發學生學生興趣,誘發美感的重要保障。學生在上課前的幾分鐘內,注意力并不是最為集中的,導語作為過渡,有時可先宕開一筆,采用“曲徑通幽”的方式,用學生喜歡的一種形式,如講故事開始,這樣能很快地把課堂導入到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中,又能使課內和課外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對于學生來說,要將作品中的情感遷移過來,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往往需要一種氛圍,需要一種感情環境,而與文章有著緊密聯系的故事能很快將學生導入到一種理想的課堂氛圍之中。
比如講《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先講《紅樓夢》第一回的兩個故事: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在女媧補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寫了一塊“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這便是賈寶玉隨身佩帶的“通靈寶玉”。“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這塊“無材補天”的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系,這頑石即天庭的神瑛侍者,曾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幻化人形,修成女體。在這頑石下世之時,她為酬報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所有的眼淚回報他。這絳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為有這段前緣,在林黛玉初見賈寶玉時才有“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見過一般”的感覺:寶玉也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至于還淚之說,正與節選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不能好了的。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后不許見哭聲”相照應。
三、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差;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然而,興趣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滿足學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具有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的特殊作用,將教學內容涉及的事物,現象、過程再現于課堂,使教學內容更形象、更生動,進而產生如臨其境的感覺,能充分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以“聲”激情。美妙的音樂,優美的歌聲,動聽的朗誦,悅耳的語言,能讓學生在濃郁的藝術氛圍體味語言、聲韻之美,把學生引入語言描繪的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審美意境。比如,教《項羽本紀》時,讓學生聽屠洪剛的《霸王別姬》,音樂響起,學生立即被歌曲中所體現出來的項羽對虞姬的萬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無奈深深吸引,然后再問:“曾經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怎么會淪落到這樣一種下場呢?讓我們來看一下司馬遷是如何告訴我們的。”這樣便將學生的思維引入了恰當的軌道,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
以“景”激情。學習《蘭亭集序》時,我們先欣賞王羲之《蘭亭集序》書法雄逸流動的藝術美,真是“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再欣賞充滿古代浪漫情懷的“流觴曲水”圖,心游神蕩;然后欣賞語言描述的“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蘭亭美景,只覺清風拂面,水聲泠泠;竹木蕭蕭,流水潺潺;物我同化,心境澄明。再來理解課文,學生興趣盎然,不僅獲得了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而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以“影視”激情。學生對影視比較喜愛,利用影視中的片段、細節、畫面導入,學生有感性認識,較直觀,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容。如教《刺客列傳》時,讓學生先去看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學生一下子就能就說出了許多相關的知識,也更容易理解荊軻在易水送別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那種悲愴感情。
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再現教材提供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深刻體驗教材內涵之美。
四、創設人文意味的情境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開拓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智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高度重視美的熏陶,努力實施美的教育。
“文質兼美”的課文,通常能激發學生獲得審美愉悅的心理期待。這種審美的心理期待正是教師實施美育的最佳時機。因此,教師要抓住這一契機,采取有效方法,創設課文需要的情境,將審美期待這種內在情緒外化為審美注意。比如,教《念奴嬌·赤壁懷古》,不妨這樣導入: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而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元豐五年,漫步長江岸邊的蘇東坡,望著奔騰不息的長江水,看著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情難自已,于是把酒臨風,揮毫醉書,《念奴嬌·赤壁懷古》誕生了,震爍千古。在這里,他還先后寫下了《前、后赤壁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詞,觀賞古人筆下的赤壁,聆聽古人心靈的獨白……這樣的導入,自然而然,毫無雕飾,易于撥動學生的心弦,易于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從而成為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總之,導入新課是一種教學藝術,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巧妙地使用好開課幾分鐘,無論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都是大有益處的。讓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結合教材實際,精心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學生感興趣,又密切結合教學內容的情境,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endprint